故宫摄影师小星星:获“影见中轴——北京中轴线”最佳作品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8:01 1

摘要:8月7日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四层报告厅内气氛热烈。“影见中轴——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 正式开幕,这是一场关于北京中轴线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与城市记忆深度对话的契机。

一、影像展启幕,赴一场中轴之约

8月7日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四层报告厅内气氛热烈。“影见中轴——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 正式开幕,这是一场关于北京中轴线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与城市记忆深度对话的契机。

作为故宫摄影师,我有幸受邀出席开幕式并领奖,当站在台上,手捧荣誉证书时,内心满是感慨,那些为拍摄中轴线、拍摄故宫熬过的日夜,都化作了此刻的欣慰与动力。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这是属于全体北京人乃至全中国的文化盛事。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这场影像展宛如一份珍贵的纪念礼,在市民家门口搭建起 “城市记忆博物馆”。

192幅摄影作品,像是192个时光胶囊,里头藏着北京人的独家记忆,饱含着城市的温度,静静等待人们去开启、去聆听。


二、我的入展作品:与中轴的光影对话

我的故宫摄影作品《四时故宫》、《故宫金乌鸟》、《故宫雨后见彩虹》、《红墙雪枝俏》、《故宫四季杏花》等几十幅作品有幸入展,还获评 “最佳作品奖” 。

就说《故宫金乌鸟》,拍摄时我守在故宫古建筑旁,盯着天空,瞅准太阳、鸟儿与屋脊神兽同框的瞬间。当那轮圆日恰好落在神兽队列间,一只鸟宛如神话里的金乌栖息,古老建筑与自然天象交融,中轴线建筑的庄严神秘,被这奇妙一幕点亮,按下快门的刹那,我知道,中轴线上的历史韵味被定格了。

《故宫雨后见彩虹》则是一场意外之喜。雨后初晴,天空像被洗过,彩虹横跨天际,落在故宫红墙黄瓦间。古建筑的沉稳、彩虹的绚丽,共同绘就中轴线独特的浪漫。我赶紧记录下这一幕,这是中轴线在自然馈赠下的灵动模样,让古老建筑有了活泼的色彩。

《四时故宫》系列作品,是我对故宫一年四季不同风貌的深情记录。

春天的故宫,是一场繁花的盛会。当第一缕春风拂过,御花园里的桃花、杏花、梨花便竞相开放。粉白的花瓣点缀在红墙黄瓦之间,古老的宫殿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起来。

夏天的故宫,是一片清凉的绿海。故宫里的松柏、槐树等树木枝繁叶茂,为宫殿带来了丝丝凉意。

秋天的故宫,是一首金黄的赞歌。当秋风渐起,故宫里的银杏、柿子树等纷纷换上了金装。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地面,像给故宫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冬天的故宫,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

当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故宫瞬间变成了一片洁白。红墙被白雪覆盖,琉璃瓦上也积满了厚厚的雪,仿佛时间都静止了。

在拍摄角楼时,雪后的角楼显得格外圣洁与美丽。那独特的轮廓,在雪景的衬托下,更显古朴与典雅,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到故宫在冬日里的肃穆与庄严。。

《故宫四季杏花》是《四时故宫》系列中的一个分支,我将镜头聚焦在了故宫里的杏花上。杏花,在故宫的历史长河中,仿佛是一抹温柔的点缀。

春天,杏花初绽。那粉嫩的花朵,像少女的脸颊,羞涩地探出头来。随着季节变换,夏日里的杏花树已经枝繁叶茂。虽然花朵早已凋零,但那翠绿的叶子却充满了生机。到了秋天,杏花树的叶子逐渐变黄。

秋风一吹,叶子纷纷飘落,像是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冬天,杏花树在白雪的覆盖下,宛如一幅素雅的水墨画。树枝上挂满了冰凌,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红墙雪枝俏》这幅作品,捕捉的是雪后故宫里一个独特的瞬间。一场大雪过后,故宫的建筑被洁白的雪覆盖,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在一处红墙旁,几枝光秃秃的树枝上也积满了雪,显得格外晶莹剔透。

我让红墙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突出其庄重与沉稳。而那几枝雪枝,则像是灵动的音符,打破了红墙的单调。使得整个画面既有雪后的清冷,又有雪枝带来的生机。这枝与墙的组合,展现出故宫在雪后别样的风情,仿佛在诉说着古老宫殿在冬日里的寂静与生机。

这些作品能入展,于我而言,是对拍摄中轴线努力的肯定,更让我确信,中轴线的美,经镜头传递,能走进更多人心里。

三、影像展里的中轴故事:记忆与温度

走进展览区,就像踏入一条时光长廊,每幅作品都是中轴故事的讲述者。有摄影师聚焦钟鼓楼,清晨的阳光里,晨练的老人、穿梭的车流,古老钟鼓楼见证着城市烟火,新与旧碰撞出独特的中轴日常;也有作品捕捉永定门,巍峨城楼在四季变换里,守望着城南的变迁,春的繁花、夏的绿荫、秋的落叶、冬的白雪,都是中轴线上的季节情书。

这些作品为何动人?因为它们藏着中国人的生活碎片。中轴线不是冰冷的建筑线条,是一辈辈北京人成长的舞台。老北京人记得在中轴线串胡同、听吆喝,孩子们在天坛玩耍、在景山看日落;如今,年轻人在中轴沿线打卡、创业,古老轴线持续孕育新故事。摄影作品把这些生活场景凝固,让大家看见,中轴线是活着的文化载体,承载着过去、当下,连着未来。

四、北京中轴线:文化、科学与艺术的宝藏

(一)文化内涵:历史传承的脊梁

北京中轴线,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杰出缩影。
从永定门一路向北,永定门象征着城市南大门的守护,正阳门见证老北京商业与交通的繁华,天安门是国家象征,承载重大历史时刻,故宫更是集大成者,帝王宫殿的威严、传统礼制的体现,都在红墙黄瓦间。

再到景山、钟鼓楼,中轴线串联起皇家文化、市井文化、祭祀文化等。它就像一条文化脊梁,把千年传承的礼序、家国情怀,稳稳托住,让后人能触摸历史脉络,感受先辈们对天地、对家国的理解。

(二)科学内涵:城市规划的智慧

中轴线的科学规划,堪称奇迹。古代工匠们依据天文、地理,巧妙布局。
以故宫为例,建筑对称分布,体现 “择中而居” 理念,还考虑天文、地理、采光、通风、排水,几百年来历经风雨,依旧稳固。

中轴线的走向、建筑间距,都经过精密计算,它是古代城市规划科学的典范,展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对宜居城市的探索,即便放到现代,这份规划智慧,也值得城市建设者学习借鉴。

(三)艺术内涵:建筑美学的巅峰

中轴线上的建筑,是艺术的盛宴。
故宫的宫殿建筑,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每一处装饰都是工艺精品;天坛的祈年殿,圆形建筑、蓝色琉璃瓦,与天空呼应,营造出神圣的艺术氛围;中轴线上的建筑,借景造景,是建筑与自然艺术融合的范本。

中轴线把建筑艺术的对称美、空间美、装饰美发挥到极致,漫步沿线,就像在艺术长廊穿梭,眼睛饱览美,心灵也被震撼。

五、展览的意义:让中轴文化 “活” 起来

这场展览计划开放一年以上,还会不定期办 “中轴沙龙” ,这对中轴线文化传播太重要啦。
展览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围墙,不用跑远,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沉浸式感受中轴线魅力。以往,中轴线文化传播可能靠书本、讲解,现在影像直观呈现,老人能找回回忆,年轻人能发现新趣,外地游客也能提前 “云游” 中轴。

“中轴沙龙” 更妙,专家能来讲中轴线历史,摄影师分享拍摄故事,市民可以交流自己与中轴的缘分。这就把展览从静态变成动态,大家不再是被动看客,而是主动参与者、传播者。中轴线文化经这样的互动,能在交流里发酵,越来越多人会懂它、爱它,自觉成为中轴文化守护者。

六、拍摄中轴线:用镜头传递热爱与责任

作为长期拍摄中轴线的摄影师,我深知拍摄的意义。每次扛着相机,走在中轴线上,都是与历史、与城市的对话。我见过中轴线黎明前的静谧,也守过深夜的星光;拍过它热闹时的人来人往,也记录过冷清时的深沉。

拍摄中,我愈发明白,中轴线需要被记录、被传播。它的美,藏在建筑细节里,藏在四季流转中,藏在人间烟火间。镜头能捕捉这些瞬间,把中轴线上的文化、科学、艺术之美,传递给更多人。我们摄影师就像文化信使,用照片当信笺,给大家写中轴线的情书,让更多人看见它的好,愿意去保护它、传承它。


七、中轴线: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

北京中轴线,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厚重的过去,拥抱活力的现在,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申遗成功是新起点,这场影像展是传承接力棒。它提醒我们,中轴线不只是建筑,是活着的文化遗产,需要代代守护。

我们该怎么做?可以像逛展览这样,多去感受中轴线,用脚步丈量、用眼睛发现、用心灵体会;可以把中轴故事讲给身边人,让更多人加入守护队伍;也可以在生活里,践行保护文化遗产的小事,不破坏古迹、爱护周边环境。​​​

“影见中轴” 影像展,是一扇窗,让我们看见中轴线的多面魅力;更是一座桥,连接起我们与中轴文化、与城市历史。

愿大家透过这扇窗、走过这座桥,爱上北京中轴线,让中轴线上的文化、科学、艺术内涵,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让古老中轴线持续焕发新生,成为中国永远的骄傲,成为我们与世界对话时,最耀眼的文化名片![心][心][心]

来源:摄影师小星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