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日报》:一场案件纠纷的“软着陆”海阳法院调解一起特种车事故理赔纠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0 08:05 2

摘要:夜晚的工地,工人们准备收拾设备下班回家时,意外发生了,一辆特种车沉重的泵车臂将正在下方搬运枕木的孙某头部瞬间挤压。当救护车呼啸而至时,46岁的孙某已经没了呼吸。他是两名孩子的父亲,也是家中的独子。一起突如其来的悲剧让整个家庭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失控的泵车臂划破了

夜晚的工地,工人们准备收拾设备下班回家时,意外发生了,一辆特种车沉重的泵车臂将正在下方搬运枕木的孙某头部瞬间挤压。当救护车呼啸而至时,46岁的孙某已经没了呼吸。他是两名孩子的父亲,也是家中的独子。一起突如其来的悲剧让整个家庭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失控的泵车臂划破了一个普通人养家糊口的梦想。而保险公司冰冷的拒赔通知书紧随而至:“特种车辆作业事故非交通事故,孙某并非保险的赔付对象,车辆投保的保险不予理赔。”

这是海阳市人民法院道交速裁团队接到的又一个紧急案件。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和寸步不让的保险公司,承办案件的法官助理从破冰到攻坚,最终迎来黎明时刻,让这场棘手的纠纷通过调解实现了“软着陆”。

破冰行动

与时间赛跑的初调

第一次调解时,受害者的家属在调解室哭得撕心裂肺。每每回忆起事故当天发生的情况,家属的情绪就变得十分激动。而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则重复着拒赔告知书的内容。第一次调解现场气氛就剑拔弩张,场面几近失控,双方当事人互信基础几近崩塌,诉讼似乎不可避免。

发现案件调解进入僵局后,法官助理果断地召开庭前会议。两个小时后,法官助理明确了该起案件的争议焦点为:死者孙某是否是案涉特种车的驾驶员,其死亡是否因其本人操作而产生的。受害者家属代理人坚持孙某并非案涉特种车的驾驶员,孙某在事故现场是因为车辆的驾驶员李某家中有事,根据车辆老板的指示,孙某帮助搬送枕木进行收车。保险公司代理人对于受害者家属的陈述不予认可,始终坚持此次事故系操作员孙某自己在操作泵车时,不慎被泵车挤伤后死亡,不属于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的赔付主体,不属于该保险责任的赔付范围。

为了打通这个死结,法官助理果断联系车辆所有权人,并带领当事人及代理人赶赴车辆操作现场,由专人对车辆的操作方式进行现场演示。经过现场演示以及对当天车辆另一驾驶员张某的调查后得知,涉案泵车每侧有4个操作杆和1个加速按钮,加速按钮在4个操作杆的旁边,收车时需要操作员一只手按住加速按钮,一只手操作操作杆。如果不按加速按钮,只操作操作杆,泵车臂无法进行活动。事故发生时,张某与孙某在同一侧,孙某并未操作车辆而是在搬运枕木。查清事实后,法官助理再次询问双方的调解意愿,保险公司代理人终于松了口,愿意与受害者家属进行调解,但调解的数额又变成了双方的争议点。保险公司代理人仅认可赔付受害者家属诉讼请求数额的一部分,受害者家属见状直接离开调解现场拒绝调解,坚持进行诉讼,要求法院对该案件进行判决。这时,调解又陷入了僵局。

攻坚时刻

背靠背调解的智慧

回到办公室后,法官助理认真查看案件的证据材料,对于受害者家属代理人提交的要素式起诉状中的分项请求进行逐一核算,并通过电话和微信,多次分别与双方的代理人进行沟通。

保险公司代理人始终坚持仅赔偿部分损失,法官助理在一次次碰壁后并没有气馁,而是耐心地与保险公司代理人对照诉讼请求逐项进行释明,并将同类型案件的判例向代理人进行讲解,并强调调解对于维护企业形象的价值。在做通保险公司代理人的工作后,法官助理又拨通了受害者家属代理人的电话。代理人表示案件的调解难度较大,法官助理请代理人带家属一起到法院再试一试。

此次调解,保险公司代理人没有到场,法官助理也没有用法言法语对案件进行分析,而是先倾听家属的心声。待家属的情绪平复后,法官助理拿出了自己的计算本,对家属的诉讼请求进行分析,并对于可能涉及的上诉、执行等问题进行告知。经过一下午的沟通,家属终于愿意进行调解。

黎明之光

面对面沟通的和解

经过多轮沟通,死者家属与保险公司的心理预期逐渐靠拢。在最后一次“面对面”的调解中,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案件纠纷一次性处理完毕。最终,这场因特种车致人死亡而产生的理赔纠纷,没有走向“硬生生”的判决席,而是在海阳市人民法院道路交通事故多元解纷中心里实现了“软着陆”。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基于专业事实,引导双方看清各自核心诉求并寻找能兼顾的“最优解”。处理案件时要善于倾听,捕捉那些“弦外之音”的诉求,理解双方立场背后的深层关切,用共情建立信任,才能让“法言法语”被听进去,既解决法律纠纷,又维护社会稳定。海阳市人民法院道路交通事故多元解纷中心就是这样做的。

YMG全媒体记者 任雪娜 通讯员 李翔宇

责任编辑:盖鹏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