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遭遇四十年罕见旱情 农户全力保秋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9 17:21 1

摘要:河南周口淮阳区的孙先生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启动水泵,看着井水流入自家百亩玉米地。“40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地根本浇不透。”他蹲在田埂上,手指划过卷曲发黄的玉米叶,预计今年收成将大幅减产。

铁锹挖不进的土地上,河南农民凌晨三点排队的身影,正与一场四十年未遇的旱情展开无声较量。

河南周口淮阳区的孙先生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启动水泵,看着井水流入自家百亩玉米地。“40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地根本浇不透。”他蹲在田埂上,手指划过卷曲发黄的玉米叶,预计今年收成将大幅减产。

在相邻乡镇,张先生正为浇地发愁。他五六十亩玉米全靠一口井灌溉,浇一遍地需要半个多月,仅电费已超过2000元。豫中平原上,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2025年7月以来,河南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周口气温比常年高4.2℃,降雨量锐减90%;全省55%地区达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周口、驻马店、漯河等地更出现 “特旱”灾情

01 四十年不遇的干旱

河南正经历一场四十年未遇的旱灾。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超过60天,部分地区的土地干到“铁锹挖不动”的程度。

在许昌农村,村民许强的旋耕机刀片一天内断了6根,每根损失300元。他站在机器后增加重量,试图将种子埋得更深。叶县种粮大户张先锋的2200亩耕地面临更大挑战——农村男劳力外出务工,田间只剩老妇人在烈日下劳作

周口作为河南产粮第一大市,2024年粮食总产量超183亿斤。如今,持续40余天的极端天气让这片沃土面临严峻考验。在驻马店,一些农户不得不放弃种植花生,部分玉米因缺水无法结棒,只能用作饲料喂牛。

气象数据显示,此次干旱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均突破历史极值。面对井水枯竭、河道干涸,农户王小光看着蔫卷的花生叶几乎绝望:“浇不上水,晚上根本睡不着觉。”

02 与时间赛跑的浇灌

抗旱已成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河南多地农村,农户们凌晨三点就带着水泵和水管在机井口排队。57岁的李大哥抹去额头汗水:“自6月18日下过雨后,再没见过有效降雨。”

张大爷和老伴已年过六旬,七八亩玉米地全靠两人操持。为防止玉米被晒伤,他们浇水时穿着长袖,衣服被汗水反复浸透。更艰难的是夏玲一家——全家住在地里七天七夜,才浇完十几亩地。

井水水位持续下降,农民们被迫抢水灌溉。在部分村庄,村民整夜守在井边,凌晨再接水管抽水。一位驻马店农户叹息:“土地干到铁锹挖不动,庄稼几乎无法存活。”

经济压力随之而来。除了电费飙升,专业浇地人应运而生——男工每天100元,女工70元。张先锋望着2200亩耕地发愁:“来合作社问工的都是五六十岁老妇人,男工不愿意来。”

03 八方支援抗旱魔

面对严峻旱情,政府与社会力量迅速行动。8月1日,河南省应急管理厅联合消防队伍调派20余人携大流量排水车等装备,紧急支援周口。

消防队伍每小时送水4000立方米,持续3至5天,可满足沿线6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约1.9万亩农田需求。工作人员不分昼夜从附近水源地调水,精准输送至干裂的农田。

省市两级政府紧急拨付资金。周口市、驻马店市分别下拨2000万元和900万元抗旱资金;河南省政府额外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并预拨中央1.5亿元“一喷多促”资金。

在睢阳区万亩花生基地,农技专家将田埂当课堂。30余名种植户聚集学习抗旱技术,高级农艺师轩青霞现场示范“早晚小水勤浇+叶面补肥”方案。种植户徐合锋感慨:“现在有专家手把手教,管理起来心里亮堂!”

04 科技助力保粮战

现代农业技术在抗旱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周口国家农高区玉米高产示范方,技术总顾问余家华正指挥无人机进行辅助授粉作业

“吐丝期管理不当可导致减产30%以上。”余家华仔细观察玉米花穗后下令,“必须用无人机再空飞一次!”这套应急方案包含两个核心:在雄穗抽出时喷施特制叶面肥提高花粉活性;清晨用无人机低空飞行激起风流辅助授粉。

中牟新区则展示了更系统的科技抗旱模式。种粮大户梁四清的1300亩玉米地里,8台自走式喷灌机同时运转,“半个月完成一轮灌溉”。在万滩镇,吴文占的滴灌系统让80亩地4-5天就能浇一遍,“比传统漫灌省水,还能同步施肥”。

最前沿的技术出现在狼城岗镇。郭志磊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千亩农场的喷灌系统,实现分区精准灌溉。“现在1000多亩地3天就能浇完,还能根据墒情自动调节水量。”高标准农田建设更让平均每20-30亩地配备一眼机井,农户刷卡即可取水。

05 艰难前行的希望

尽管旱情严峻,河南农民依然坚守土地。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推广 “一喷多促”技术——将叶面肥、调节剂、杀虫杀菌剂混合喷施,实现防病治虫、促进灌浆等多重效果。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技术意见,指导农户采用隔垄交替灌等节水措施,浇好“保苗水”“接力水”“丰收水”。对水源不足地块,则建议采取输水管、水袋或水车灌溉。

在郸城县玉米示范方,余家华站在近两米高的玉米丛中坚定地说:“再过50余天,就要见分晓了。” 他的团队通过秸秆还田、抢墒播种等技术,早期减少浇水次数,如今正全力应对吐丝期和灌浆期的需水峰值。

望着长势尚好的庄稼,中牟新区农户们的话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有专家做后盾,有科技助力,再大的旱情也有信心战胜。”

烈日下的田埂上,60岁的张大爷拧开生锈的水阀,水流汩汩渗入干裂的土壤。远处,消防送水车轰鸣着驶向另一片焦渴的玉米地。一位农妇在抖音视频里展示着重新舒展叶片的花生苗,配文写道:“只要根还活着,就有希望。”#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来源:聪颖百灵鸟f6u9in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