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字像一条绵长的河流,谁遇见都得惊一跳。几千年没断过——这一事实,大概让人觉得奇异!可也没什么复杂,毕竟一开始就不是谁家的专利。它就是这样,从骨头刻到竹简,后来摊到宣纸上,全国各地都在用,但核心印记却难以磨灭。甲骨文掘出来,谁都懂得,那上面密密麻麻的刀痕,就是
汉字像一条绵长的河流,谁遇见都得惊一跳。几千年没断过——这一事实,大概让人觉得奇异!可也没什么复杂,毕竟一开始就不是谁家的专利。它就是这样,从骨头刻到竹简,后来摊到宣纸上,全国各地都在用,但核心印记却难以磨灭。甲骨文掘出来,谁都懂得,那上面密密麻麻的刀痕,就是祖先和时间的短兵相接。没有谁胆敢随便删改一笔,但有人偏想占便宜?
这事发生得并不突然。多年之前,关于某些东亚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申遗动作,早已屡见不鲜。网络上新消息一个接一个,说韩国人有点心思,要把汉字列进自己的“遗产单子”里去。消息一出来,全球网友立马炸了。有点阴阳怪气,也有笑里藏刀。印度网友第一个跳出来,有点苦笑的味道。他们说,大家都清楚怎么回事,这套路太眼熟,就不信有人真会上当。
有的人还是喜欢挑明了说。汉字的来龙去脉,不管怎么炒作,都不会改头换面。“韩国能申遗汉字?”网上有人直接发出质问,附带几个大笑表情,甚至有人说,“汉字本来和韩国八竿子打不着!”这些声音夹杂着一种揶揄,其实背后藏着一种无奈——古老文字如今沦为争抢话题了,这算什么世道?
再细看网友的评论,一点都不拐弯抹角。有人记得,韩国以前干过类似的事,把邻居的端午节包装成自己的文化遗产,以至于一时间把网络都搅动得乱糟糟。这几年网络公开信息可查,韩国对于“世界文化遗产”格外热衷,《环球时报》几次专题报道过,当时还真上了热搜。难怪有网友调侃——“申遗汉字?该不是又在复制作业吧?”
走到另外一头,韩国网友自己并不怎么认同外界的指责。社交平台上,他们列出一堆古朝鲜半岛流通的汉字拓本,照片里依稀可见褪色的字迹。一个网民发言:“我们祖上用过汉字,这是事实,也是文化传承。”但马上就有别国网友怼回去:“你们现在用韩文啊,全部转写了,那怎么还能继承?”这对话说不上谁占上风,但针锋相对还挺有意思。逻辑上也满是漏洞,谁不承认历史流动性,但一个语言的来源归属拿来强调,是不是有些过火?
东亚文化圈的故事向来不太简单。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史书记载里都有,西汉那会儿,朝鲜半岛就开始学习成系统的汉字书写。此后千年,朝鲜半岛出过不少精通汉文和汉诗的大人物,《三国遗事》《三国史记》这些文献,就是用汉字写成的。但到了二十世纪初,韩国推行韩文改革,汉字逐渐退出主流教材。十年内,几乎城市学生都改读韩文,汉字只在地图或老一代人口中有痕迹。数字不会说谎,据2023年韩国国内官方调查,能熟练书写汉字的年轻人比例低于20%。这些信源,韩国《朝鲜日报》本地媒体报道算得上权威。
就在这样的现实下,申遗汉字,多少显得有些绕嘴。外人看得明白,就韩国网友自己也不见得个个买账。有的人觉得,现代社会沟通靠的不是古老的汉字,而是互联网话语和表情包。想靠遗产认证维系文化认同,这样的方法实在太慢又太虚!
不过事情的诡异之处在于,“文化遗产申遗”本就是个带主观性的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网早有明文规范,文化遗产需要代表性、独特性与活态传承。从操作流程看,比的是历史证据与社会共识,热度归热度,但真正要通过,资料堆得跟小山似的。中国这边藏有上百万汉字古籍、石刻以及甲骨片,堆满了研究院和博物馆。韩国所持证据,在香山会议上也被专家当面指出差距明显。有趣的是,韩国本地历史学者也承认,汉字的母体及主流演变——脉络都扎根在大陆!
更耐人寻味的还在细节里:韩国社会对于“文化归属”极度敏感,每一次“他国申遗”或“文化流入”新闻传出,都在网络引发极其复杂的情绪反应,不只局限在学界。实际上,不止一次为分辨“本土原创”与“外来移植”争吵成一锅粥,2016年韩国“泡菜申遗”事件还历历在目,当时日韩舆论场几乎互怼成风暴眼。
回到汉字,从学理上来说,不可能简单地套用“谁用过就归谁”。美国加州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文森曾公开接受路透社采访,指出“汉字的持续演变与传播,是复杂的历史合力,其核心在中国”。本质上,汉字影响力远大于其实际使用范围。韩国人曾在历史上学习、应用,于本地做了一些字型变体,实际上与使用者身份有关——不可否认也不是全部功劳归属一国的独享,但母体特征极难被改变。
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要是全球各国因历史用过某种语言,都去申请独立认定,那世界语或者拉丁字母怎么办?全球十多亿人在学汉语,没人说要把汉字认成共同遗产。申遗变成了一场面子游戏。朋友讨论组聊天,滑稽到有的人截图聊天页,直接配一句:“申遗?你家烧烤都是世界遗产了。”说笑归说笑,其实里面的矛盾正如当下国际语境——文化认同的流动性,很可能被利益或者情绪化引导,把简单变得复杂。
而且,从普通人的角度看,许多本国民众对申遗本身并不在意。他们更在乎自身生活方便、表达畅快。当看到有陌生国家试图占据自己自认为理所当然拥有的文化符号,愤怒其实只是一时的。等新热点来了,也许立場切换更快。就像灰尘落到键盘上,刷一下就没了。
如果说汉字是中华文明最坚实的痕迹之一,为什么它总被外界觊觎?或者说,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当它变成全球符号之后,还能否被随意包装和认领?有网友说:“地球人都知道答案。”但也不排除有人真的不知道。
其实不管国际社会态度如何,汉字的历史地位很难被轻易撼动。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专家组,曾把汉字比作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强调其无可替代性。韩国人申遗,无非想争取分一杯羹。但在舆论的海里,这一动作有多少实操价值?恐怕得看全球语境随时风向。
说到底,谁也抢不走印在骨头上的痕迹,真正属于谁,也许只有时间有发言权。大家争不过来的东西,说破天还落在书页、石碑,还有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里。这就是现实,该有多奇妙就有多奇妙。
来源:快乐的麻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