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26日,中国航空工业同时试飞两款外形颠覆传统的战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歼-36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的歼-50。当全球还在争论第六代战机标准时,中国用“双箭齐发”宣告新时代的降临。
一架无垂尾三角翼战机以3马赫速度刺破云层,身后20架无人机如蜂群般展开电子干扰网——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中国第六代战机协同作战的未来图景。
2024年12月26日,中国航空工业同时试飞两款外形颠覆传统的战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歼-36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的歼-50。当全球还在争论第六代战机标准时,中国用“双箭齐发”宣告新时代的降临。
然而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这两款战机是否都聚焦于“空优作战”?答案远非表面所见——
歼-50的设计直指空优核心。它采用后掠翼布局与双发矢量推进系统,机身锐角隐身设计将雷达反射截面压缩至F-22的百分之一,机翼后缘的锯齿状结构进一步散射雷达波。其搭载的“鸿鹰”AI系统能在0.3秒生成空战决策,配合霹雳-17超远程导弹(射程400公里),专为猎杀敌方预警机与争夺制空权而生。
歼-36却打破了传统空优框架。三台涡扇-10C发动机提供41吨总推力,推动这架“空中巨兽”以3马赫巡航速度覆盖7000公里航程。它的无垂尾飞翼构型与0.2厘米超薄复合材料蒙皮,实现全向隐身能力,但真正的颠覆在于任务定位——内置弹舱可携带2枚4吨级高超音速导弹或12枚霹雳-15E空空导弹,既能穿透防空网打击关岛目标,又能指挥无人机群实施电子压制。
看似分工迥异,实则暗藏协同逻辑。
歼-50凭借高速机动性(短时冲刺达3.2马赫)在前线撕开缺口,而歼-36则化身“空中堡垒”,用超远程火力与无人机蜂群控制战场纵深。这种组合恰似“尖刀”与“重锤”的配合——当美国F-47还在纠结单机全能性时,中国已构建起体系化空战生态。
更令西方震惊的是工业推进速度。
歼-36从首飞到完成编队测试仅用4个月,而美国波音工厂却因工人罢工导致六代机部件生产线瘫痪。中国采用“南北竞争”策略:成飞主攻重型穿透打击,沈飞专注海空多用途,西工大则探索舰载协同技术。这种多线并进模式,让中国在三年内完成美国需十年攻关的技术验证。
未来空战的胜负手,正从单机性能转向“有人-无人协同”体系。
一架歼-36可指挥20架无人机组成“空中狼群”:侦察型前突探测、电子战型干扰通信、攻击型投射导弹,有人机则隐身于战场边缘调度全局。这种模式将传统空战从“骑士决斗”升级为“体系绞杀”,而中国量子雷达与毫秒级AI决策链,已把美军OODA循环时间压缩至三分之一。
当歼-50从辽宁舰甲板弹射升空,歼-36在万米高空打开导弹舱盖时,太平洋对岸的NGAD项目仍困于设计图纸。
美国《战区》网站哀叹:“中国正用我们熟悉的规则击败我们。”而更深刻的变革藏在细节中:西安阎良基地同时保障三款原型机试飞,六代机单价控制在1.8亿美元仅为美国60%,工业规模与成本优势正将技术领先转化为战略代差。
这场竞赛的终局早已超越战机本身——从歼-10首飞时的歼教-6伴飞,到六代机试飞由歼-20护航,中国航空工业用二十年走完西方百年路,背后是国家工程体系对个体创新的碾压式胜利。
来源:科学知识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