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天第一条乳业圈的消息来了。老牌乳企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菊乐股份)近日宣布,78岁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童恩文因身体原因暂别岗位,其女婿GAOZHAOHUI临危受命,代行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责。此时,距离公司通过北交所上市辅导验收、获得IPO申报资格
秋天第一条乳业圈的消息来了。老牌乳企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菊乐股份)近日宣布,78岁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童恩文因身体原因暂别岗位,其女婿GAOZHAOHUI临危受命,代行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责。此时,距离公司通过北交所上市辅导验收、获得IPO申报资格仅过去两个月——这场关键交接,能否为四度折戟的菊乐股份打破上市困局?这个陪伴四川人近30年的品牌,此次又能否叩开资本大门?
菊乐的资本征程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这场人事变动,更源于其对上市的执着:从2017年首闯深交所至今,菊乐股份已四度冲刺IPO未果,却始终未停下脚步。
1947年出生的童恩文,早年进入成都化学制药厂(菊乐食品前身),从技术工一步步成长为厂长。1984年,成都化学制药厂改制为成都菊乐企业公司;1993年,菊乐成为西部首家引进瑞典“利乐包”生产灌装线的企业,用于生产菊乐牌系列饮料产品;1996年,公司推出含乳饮料“酸乐奶”。而凭借独特的酸甜口感,“酸乐奶”畅销四川29年,成为四川人刻在味蕾里的童年记忆。“菊乐”品牌也先后荣获成都市著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
菊乐产品展示,来自官网。
IPO四度折戟
菊乐股份的上市之路如同闯关。2017年12月,菊乐首次递交招股书,却因材料不齐与IPO审核趋严,于次年3月撤回申请,首战草草收场。
2019年8月,菊乐股份卷入一场资金挪用丑闻。其眉山分公司出纳在2014年至2019年间,通过伪造银行回单、偷盖空白支票等方式挪用巨额资金,暴露出公司内控漏洞。证监会因此出具警示函,上市计划再度搁浅。
2020年6月,菊乐股份第三次递表,却因财务审计错误遭监管问询;2023年第四次冲击深交所主板时,又因“红绿灯行业标准”等政策因素,于2024年6月撤回申请。
四次折戟让菊乐股份意识到主板审核门槛的提升,这一次,菊乐将希望寄托在了更侧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交所。
2024年9月,菊乐股份挂牌新三板,18天后启动北交所上市辅导。历经9个月3期辅导,于2025年6月通过验收,创下同期辅导企业快速过审纪录,进入北交所冲刺阶段。
菊乐股份招股书截图。
上市路内外承压
多番上市不成功,根本症结何在?
翻开菊乐的账本,作为区域性乳企,“偏安四川”的标签格外鲜明。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其来自四川的收入分别达9.07亿元、10.59亿元、11.24亿元、5.93亿元,占比始终超74%,仅成都市内收入就占七成以上。即便2020年收购黑龙江惠丰乳品试图开拓北方市场,主品牌省外拓展仍收效甚微,2024年省外收入占比不足25%。
“菊乐在四川乡镇市场还有优势,但城市商超里,龙头品牌低温奶柜台比菊乐大得多。”一位成都本地经销商坦言。在伊利、蒙牛加速下沉,新乳业等区域同行紧追的背景下,菊乐的“偏安一隅”更显得被动。
业绩增速放缓也值得关注。2017年至2023年,菊乐营收从6.96亿元增至15.62亿元,净利润从2228万元升至1.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可观。但2021年后动能减弱:营收增速从42.93%降至2023年的6.17%,净利润增速从21.58%滑落至14.33%。
从市场份额来看,核心产品“酸乐奶”“嚼酸奶”虽在川有稳定受众,但全国市场份额与巨头差距显著。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以及头豹研究院数据,2024年度,菊乐股份在中国含乳饮料市场的份额为0.82%,排名第八;公司在中国调配型酸乳饮料市场的份额为0.97%,排名第四。
迎北交所之考
此次转战北交所,被业内视为菊乐的“务实选择”。相较于深交所主板,北交所“预计市值不低于2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500万元”的标准,对2023年净利润1.96亿元的菊乐而言,门槛并不高。
但挑战接踵而至。北交所看重创新属性,可菊乐2024年研发费用仅514.96万元,占营收0.3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分析人士认为,产品虽有区域特色,却缺乏突破性创新,难以匹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要求。
市场流动性差异更是现实考验。北交所日均成交额约50亿元,仅为深交所主板的1/20。即便成功上市,如何吸引投资者、维持估值仍是难题。“区域乳企估值普遍低于全国性品牌,若给不出明确的全国化路径,菊乐可能面临估值承压。”上述分析人士坦言。
眼下,市场的关注点在于“未来接班人”GAO ZHAOHUI能否带来突破。公开数据显示,去年,GAO ZHAOHUI年薪达到了534万元,超过董事长童恩文的两倍。资料显示,这位美国国籍、软件工程硕士出身的管理者,曾任职IBM等国际企业,2011年起深耕菊乐,如今掌舵后已加大电商渠道投入——2024年销售费用1.85亿元,同比增长20.13%。但有券商分析师认为:“品牌辐射力有限是核心问题,仅靠渠道调整不够,需在产品创新与省外供应链布局上有突破。”
这个陪伴四川人近30年的品牌,能否凭北交所圆上市梦?市场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