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 纪念粟裕大将诞辰118周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10:06 2

摘要: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位居十大将之首。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位居十大将之首。

车桥大捷。华中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向反攻阶段发展。日军俘虏敬畏地说:“粟裕埃拉伊!”

车桥镇坐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长2里,南北约1.5里,河道上有5座桥梁,从高处俯瞰全镇,形如“車”字,是以得名。这里驻扎日军1个小队,约40余人,伪军1个大队,约500余人。敌人在车桥镇筑有53座碉堡,构成绵密的交叉火力网,四周围墙高达2丈,外壕宽1.5丈,壕中积水深七八尺,且与界河相通。以车桥为中心,外围还有十几个坚固的据点相拱卫,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筑垒配系。

1944年3月3日午后,以七团为主攻车桥的第二纵队,分南北两路开进。北路部队在七团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参谋长俞炳辉率领下于5日凌晨1时50分之前到达车桥以北攻击准备位置。南路由七团副团长张云龙、政治处主任蒋新生率领,亦于5日凌晨1时50分之前到达车桥西南飞机场一线。

负责两淮方向警戒、打援的一纵队,在廖政国、曾如清等率领下于4日午夜12时抵达车桥以西的石桥头、芦家滩之线,进入伏击阵地。

负责淮安、曹甸、宝应方向警戒与打援的第三纵队,于4日午夜12时到达警戒位置。

叶飞率师指挥所及总预备队、炮兵大队,于5日凌晨2时到达车桥北面之赵扬庄。

车桥守敌万万没有想到新四军一师主力敢于集中大兵团来攻,而且是采取掏心战术直取其中心据点。日、伪军苏中指挥机关对新四军作战意图及部队调动一无所知。

3月3日,距车桥战役发起只有两天,粟裕收到一份敌情通报:日军百余人、伪军千余人增至安丰。安丰处于东台以南通榆公路上,是敌人的据点,距三仓河约30公里。伪军师长田铁夫也到了安丰,有向东“扫荡”模样;南边海安之敌一部进占了李堡,距三仓河约20公里,似企图向我台南地区“扫荡”。粟裕将计就计,不放弃任何一个“动敌”、“欺敌”的机会,决心在车桥战役发起之前,对敌实施一个“声东击西”的“佯动”,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车桥战役的突然性。他将师直机关分为前后两个梯队,令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率后梯队北移,跳出“扫荡”圈;自己率前梯队向南转移,故意“示形”迎击“扫荡”之敌,与其纠缠,麻痹敌人。

3月5日是农历二月十八日。深夜,皎洁的月光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轻柔的薄纱。凌晨1时50分,攻城部队按预定计划出击。三旅旅长陶勇亲自指挥第二纵队,从南北两个方向直插车桥镇两翼。两路部队迅速越过外壕,架起云梯,爬上围墙,展开攻击,仅20分钟便突破围墙,攻下10余座碉堡,占领镇内全部街道,分割包围各日、伪部队。苏中新四军的突然攻击,顿时使敌人不知所措,完全处于被动中。天亮前忽然狂风大作,黄沙满天。这在当地是罕见的。老百姓都说:“新四军有神灵保佑,天刮鬼风,帮助新四军打胜仗。”经激烈战斗,攻城部队于当日中午全部歼灭了镇内的伪军大队。车桥镇内只剩下日军的工事和碉堡了,呈现出激战前的暂时沉寂。下午3时半,第二纵队开始总攻“碉堡中之碉堡”的日军圩子,首先以迫击炮集中轰击敌外围,接着以山炮轰击大碉堡。日军一个小队大部被歼,残敌继续作困兽斗。第二纵队一方面进行近迫作业,重新布置炮火,准备再次攻击;另一方面展开政治攻势,随攻击部队前进的“日本反战同盟苏中支部”宣传委员松野觉,冒着枪弹进至碉堡旁喊话,瓦解日军,不幸头部中弹牺牲。

阻击打援也在激烈进行。

在三纵队方向,5日午后,驻曹甸、塔儿头日伪军百余名最先出动,行至大施河,触发新四军埋设的地雷,稍与新四军警戒部队接战即退回。

在一纵队方向,5日下午3时,淮阴、淮安、涟水等地日军,纠合伪军700余人,分批在淮安集结,乘车向车桥驰援。第一批7辆汽车载着240多名日军,进至周庄、芦家滩新四军预设的伏击阵地。一纵队战士突然猛烈开火,迫敌进入预设的地雷阵,当即炸死炸伤敌60余人。看到日军被炸得鬼哭狼嚎,伤亡惨重,指战员们兴奋异常。这次作战地雷发挥了很大威力。

第二批、第三批增援日军各约百余人跟着于下午4时、5时30分分别进入韩庄与第一批残敌会合,当晚向新四军阻击阵地进犯。一纵队战士从敌侧背奋勇出击,与敌白刃格斗,刺死敌60余人。日军华北派遣军第六十五师团第七十二旅团三泽大队长被击毙。敌人伤亡惨重,便向韩庄东北突围,在芦苇荡边被一纵队战士切成三段,大部就歼。6日凌晨3时左右,第四批增援日军120余人,乘两辆汽车又进至小王庄、韩庄,与残敌会合。

7日,车桥镇残敌在援军接应下狼狈逃窜。早已动员好的宝应县40多个乡的3万多民兵、群众立即进入车桥,迅速平毁工事,拆除围墙、碉堡,打扫战场,彻底摧毁敌人的巢穴。苏中新四军部队乘胜威逼车桥周围敌据点。曹甸、泾口、塔儿头、张桥之日伪军如惊弓之鸟,退守淮安。12日,苏中新四军收复望直港、蛤拖沟、鲁家庄、蚂蚁甸、受河。13日又收复周庄。

车桥战役至此胜利结束,共歼三泽大佐以下日军460余人,其中生俘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歼伪军500余人,摧毁碉堡50余座,缴获步兵炮1门及大批武器弹药,收复敌伪据点12处。

车桥战役打响前,粟裕已与新四军第三师沟通了联系。车桥战役一打响,三师一部立即攻克涟水、车桥间的朱圩子敌据点,消灭伪军300余人,保障了一师作战部队北面侧后的安全。

多年以后粟裕回忆起车桥战役,他说:“进行一个战役,首先要从战略上考虑,战役要同战略相结合,当前要与长远相结合。车桥战役首先是从战略大局考虑的,不然就变成了近视眼。另外从战机上考虑,当时敌人的情况同1942年不同了,士气低落,所以打车桥能够打下来,可以打。”

车桥战役取得了攻坚与打援的双重胜利,粟裕在战役发起前的预见和意图一一得到实现:

(一)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战略区的联系,淮宝地区纵横各50余公里的广阔地区被打开。一个月之后,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便移驻到这里。4月18日,苏中区党委发出《夏秋季工作决定》,主要要求是“切实将整风列为工作第一位”。一师部队整风运动全面展开,全苏中有3000多名干部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学习。主力部队也在这里得以整训,为下一个战略行动作了从容准备。后来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制定了一个发展东南的战略决策,接受新的任命的粟裕就是从这个地区出发,亲率经过整训、齐装满员的3个团,渡过长江去开辟苏浙军区。

(二)车桥战役之后,日军再也没有力量发动更大的军事“扫荡”。驻徐州的第六十五师团派出部队进行报复“扫荡”,以挽回“皇军”的面子,但他们行至离车桥几里路的地方,从望远镜观察到苏中部队正严阵以待,就不敢再向前走了,只是派几架飞机来作一番侦察飞行,在凤谷村投下几枚炸弹就飞走了。

(三)车桥战役是华中抗战史上对敌震动最大的一次攻势作战,它标志着苏中敌我相持的平衡被打破,该地区抗日斗争形势从此走向转折。敌悲观情绪日甚一日,驻东台日军12人集体上吊自杀,驻平桥镇伪军营长带100多人反正。敌收缩据点采取守势,而苏中新四军则展开了局部战略反攻,在一、二、三、四分区不断出击,屡歼敌军。

在车桥之役中被俘的日军中尉山本一三说:“这大概是你们新四军抗日以来在江苏省和日军作战最大的一次胜利吧,俘虏我们那么许多人是没有过的吧?”“你们在坟地上埋设地雷的预谋,加上坟地周围设置的战壕,适时地掀开伪装,突然的出现,这是你们战术胜利的绝妙计策吧?”说到这里,山本一三目光不由得透出了敬畏的神色,突然收紧下巴:“你们的粟裕埃拉伊!埃拉伊(日语‘了不起’)!”

战役结束后,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消息,赞扬苏北新四军“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胜利。陈毅也从延安发来了热情洋溢的嘉奖令。

3月8日,粟裕、叶飞将车桥战役的发起理由和战斗经过报告新四军军部。饶漱石主持工作的新四军军部,却向一师发电报,对车桥战役提出批评,指责“攻击方向不对”,“主动过分暴露自己力量”,“过分刺激敌人,很可能引起敌人大的报复”,“可能造成对全部各方不良的影响和牵制”。为此,3月11日粟裕、叶飞、陈丕显共同署名,复电进一步申述组织发起车桥战役的理由。事实证明军部的“担心”是多余的,不但没有出现“不良的影响”,相反有力地推动苏中以至华中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向反攻阶段发展,揭开了苏中乃至华中的战略反攻序幕。车桥战役不仅在当时震惊中外,而且历经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考验,一直作为一个辉煌的战例,彪炳史册。

《粟裕传》编写组 著

2025年1月第3版第12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01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成立编写组撰写,历时十六年,数十次赴粟裕家乡、青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以及战争年代的主要作战指挥地域和工作过的单位作调研,采访了数百位和粟裕一起战斗、工作过的同志,并多次深入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等有关部门收集资料,实事求是地展示了一个屡建奇功的杰出军事家,一个胸怀大局的战略家,一个坚持真理、品格坚毅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02目 录

第一章 湘西育英才

第二章 南昌起义前后

第三章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

第四章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第五章 浙南三年游击战

第六章 威震江南

第七章 黄桥决战

第八章 创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

第九章 对日局部反攻

第十章 进军苏浙皖

第十一章 战和交织的岁月

第十二章 苏中七战七捷

第十三章 艰难和胜利的转折

第十四章 沂蒙连战连胜

第十五章 从“七月分兵”到经略中原

第十六章 从子养电到豫东之战

第十七章 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第十八章 南线决战建奇功

第十九章 军政全胜过大江

第二十章 在历史转折关头

第二十一章 进入统帅部任副参谋长

第二十二章 就任总参谋长

第二十三章 一九五八年蒙冤

第二十四章 战斗在军事科研战线上

第二十五章 名将不减当年勇——“十年动乱”中

第二十六章 鞠躬尽瘁

粟裕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