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首安徽这些年的做法,“政府履约践诺”并非空泛口号,而是江淮大地营商沃土最硬核的基石。特别是从2021年专项行动以来,全省上下更直面“新官不理旧账”等顽疾,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用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的“三真”举措,交出了一份令投资者创业者满意的营商环境新
“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尤其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和土壤,是让经营主体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在我省采访发现,“政府履约践诺”是不少企业谈及当地营商环境时的一个高频词,也见证了我省营商环境的“皖美”蝶变。
回首安徽这些年的做法,“政府履约践诺”并非空泛口号,而是江淮大地营商沃土最硬核的基石。特别是从2021年专项行动以来,全省上下更直面“新官不理旧账”等顽疾,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用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的“三真”举措,交出了一份令投资者创业者满意的营商环境新答卷。
真情实意:把企业的难处想在前面
在合肥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合肥和晨生物公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家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和高管团队来自全国各地,与当地并无深厚渊源,却毅然选择在合肥开启创业之旅。首席技术官周伟正直言:“政策兑现的稳定性,能帮助我们对冲创业风险的不稳定性。”这一朴实而有力的话语,真实地展现了合肥“一诺千金”的营商环境对企业的强大吸引力,也道出了无数愿意扎根安徽创业者的心声。
无独有偶,当寿县博轩箱包突遭厂房腾退时,三觉镇没有推诿“合同是村里签的”,而是主动协调新厂房并减免租金,用行动诠释“政府承诺就是公信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安徽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始于政府角色的根本性转变——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如今这种“想在企业先”的服务意识,已化为各级干部的行动自觉,这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内核,即治理理念从“权力本位”向“企业本位”的转变。
真金白银:让政策红利精准浇灌
在当前一些地方承诺常随人事变动而难以兑现时,安徽着力解决“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并以法治手段清欠历史“陈账”。
比如,芜湖一家企业1300余万奖补资金被拖欠的困局,在依法推进中终获分期兑付方案;针对岳西县新纪元百货冷链仓储中心资金缺口,当地司法局主动上门,帮企业精准匹配全国县域商业体系试点政策。据统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累计摸排问题6769件,兑现政策资金93.8亿元;仅“皖企通”平台今年就兑付24亿元,惠及企业近万家。
其实,在安徽“真金白银”优惠政策远不止单纯的财政补助,更在于构建全链条政策赋能体系。比如,“综合查一次”改革破解了多头执法,减轻企业迎检负担;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为低碳转型注入活水;工程建设项目集成服务改革压缩审批时限,让企业“拿地即开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政策工具从“输血”到“造血”的升级——让企业不仅获得资金活水,更拥有轻装上阵的制度环境,以及助力企业健康成长的政策阳光。
真抓实干:用长效机制守护承诺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提。面对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安徽的实践不止于解决个案,而是着力构建“言必信、行必果”的长效机制。
从省级常态恳谈到乡村包联走访,从芜湖“惠企政策网上超市”实现“免申即享”,到全省打造招商引资合同“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安徽正以制度创新固化改革成果。尤其是800家企业“C位打分”评议省直单位的创举,彰显刀刃向内的决心。正是安徽全力构建的“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运行闭环,让法治诚信成为最好的招商名片——当政策落地不再靠“人情”而靠“制度”,企业收获的是最宝贵的确定性和坚定发展信心。
从真情实意的服务初心,到真金白银的政策落地,再到真抓实干的制度保障,安徽以“三重奏”奏响营商环境蝶变曲。当政策承诺不再悬浮于纸面,当企业诉求获得实实在在回应,这片土地便拥有了让创新生根、让梦想拔节的力量——这便是高质量发展最深厚的底气。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