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传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8 03:37 1

摘要:腊月二十三的风跟刀子似的,刮得王家村老槐树枝桠"呜呜"哭。李二柱蹲在灶台前添柴,火光把他黧黑的脸映得发红,灶台上那只缺口的粗瓷碗里,盛着半碗没熬开的稀粥,结着层薄皮。

腊月二十三的风跟刀子似的,刮得王家村老槐树枝桠"呜呜"哭。李二柱蹲在灶台前添柴,火光把他黧黑的脸映得发红,灶台上那只缺口的粗瓷碗里,盛着半碗没熬开的稀粥,结着层薄皮。

"当家的,灶王爷像该换了。"媳妇秀莲抱着捆干芦苇进来,额前碎发上还沾着雪粒。她将芦苇靠在墙角,从针线笸箩里翻出张泛黄的灶王爷画像,纸边都卷了毛边。

二柱"嗯"了声,眼睛盯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这灶是前年盖的,红泥糊的灶面被烟火熏得油亮,中间嵌着口黑铁锅,锅沿总挂着圈没擦净的米汤印。村里老人们说,每家灶台上都住着灶王爷,管着一家老小的吃喝冷暖,到了腊月二十三,就得骑着灶台上的烟筒上天,给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

"得买张新的。"秀莲用袖口擦了擦画像上的灰,"还得准备糖瓜,把灶王爷的嘴粘住,免得在天上说咱家坏话。"

二柱没接话,摸了摸怀里揣着的几个铜板——那是他昨天去镇上给地主家扛了一天粮食挣的,够买斤粗粮,却不够买张新画像和糖瓜。秀莲看他脸色,把话咽了回去,转身去扫灶台边的柴灰。

这天夜里,二柱被冻醒了。窗外的雪还在下,他听见灶房里有"窸窸窣窣"的响动,像是有人在翻找东西。他心里一紧,摸起炕边的柴刀,蹑手蹑脚地走到灶房门口。

月光从窗棂缝钻进来,在灶台上铺了层银霜。只见灶王爷画像前,蹲着个穿青布短褂的老汉,正拿根细棍拨拉着灶膛里的余烬,旁边还站着个裹蓝布头巾的老婆婆,手里捧着个豁口的瓦罐,正往灶台上的空碗里倒着什么。

"你们是谁?"二柱攥紧柴刀喝了声。

老汉和老婆婆同时回过头,脸上的皱纹里积着烟火气,倒像是住了多年的老邻居。"后生别慌。"老汉捋着下巴上的山羊胡,声音像灶膛里烧透的木炭,"俺们是住在你家灶台上的,你叫俺灶王爷就行。"

老婆婆接口道:"俺是灶王奶奶。看你家今晚没吃饱,俺们从别家灶台上匀了点米。"

二柱这才看清,灶台上的空碗里真盛着小半碗白米,还冒着热气。他愣了愣,想起小时候奶奶说的话——心善的人家,灶王爷会偷偷帮衬。他慌忙放下柴刀,挠着头道:"俺...俺没准备糖瓜,也没换新画像,对不住您二老。"

灶王爷摆了摆手:"糖瓜粘嘴是哄小孩子的,玉皇大帝要听的是实话。你们夫妻俩今年给村口张奶奶送了三回口粮,给路过的讨饭老汉递过棉袄,这些事,比糖瓜金贵。"

灶王奶奶往灶膛里添了根柴,火苗"腾"地窜起来:"就是你家这灶台太旧了,烟筒堵着,往后烧火得敞着点门,免得呛着。"

二柱看着两位老人的身影在火光里忽明忽暗,眼眶有点发热。等他揉了揉眼睛再看,灶台上只有那半碗白米,画像还是那张旧的,只是上面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眉眼,像是比往常温和了些。

腊月二十三后,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都比往常冒得早。人们在灶台前摆上糖瓜、清水、料豆,有的还会供上束带根的菠菜,说是给灶王爷的马当草料。二柱家也不例外,秀莲找了块粗布,把灶台擦得锃亮,又把那半碗白米熬成了稠粥,恭恭敬敬地摆在画像前。

"灶王爷上天,得骑灶马吧?"二柱看着画像右下角那匹瘦骨嶙峋的马,有点担心,"这天寒地冻的,路不好走。"

秀莲正纳鞋底,闻言笑了:"老辈人说,灶王爷上天要走七天七夜,得经过奈何桥、望乡台,最后到南天门。路上要是遇见拦路的小鬼,就把料豆撒给他们。"她指了指灶台角的小布包,"俺昨天去集上换了把黑豆,管够。"

夜里,二柱又梦见了灶王爷。这次是在条黑漆漆的路上,灶王爷骑着那匹瘦马,灶王奶奶牵着马尾巴,手里提着个布袋子。风卷着雪片子打在他们脸上,路上时不时跳出几个青面獠牙的小鬼,伸着手要东西。

"拿着。"灶王奶奶从布袋里抓出把黑豆,往小鬼们手里塞,"别挡道,俺们还得赶路呢。"

小鬼们接住黑豆,嬉笑着跑开了。二柱跟在后面,想问他们冷不冷,却见前面出现座桥,桥头上站着个穿黑袍的老头,手里拿着本厚厚的册子。

"张灶君,李氏。"黑袍老头翻着册子,"王家村李二柱家,今年善事三件,恶事零件,可过奈何桥。"

过了桥,路渐渐亮起来。远处有座金碧辉煌的门楼,门口站着两个金甲力士。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走到门口,把马拴在旁边的柱子上,从怀里掏出块玉佩递给力士。

"这是去年玉帝赏的,当通行证。"灶王爷解释道。

二柱看着他们走进门楼,心里忽然有点空落落的。他想,原来灶王爷上天,也这么不容易啊。

南天门里别有洞天。蓝天白云底下,是大片大片的云彩田,田埂上种着些像棉花又像柳絮的植物,几个仙童提着篮子在采摘。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沿着云彩铺成的路往前走,路上遇见不少跟他们打扮相似的老头老太太,都是各地的灶神。

"老张,你家那户人家咋样?"一个胖灶神凑过来问,"俺家那户今年偷偷在灶台上摔了个碗,还骂了句脏话,俺都记着呢。"

灶王爷叹口气:"谁家还没点磕磕绊绊?只要心不坏,就没啥大不了的。"

灶王奶奶拍了拍胖灶神的胳膊:"李嫂子,你家那户不是给隔壁生病的孩子送了只老母鸡吗?这点善事,可比摔个碗金贵多了。"

胖灶神听了,脸上的褶子舒展开来:"也是,也是。"

走到一座大殿前,众灶神排起了队。殿门上方挂着块匾,写着"凌霄宝殿"四个大字。二柱跟在后面,看见殿中央坐着个穿龙袍的大帝,正是玉皇大帝。

轮到灶王爷时,他往前迈了两步,作揖道:"启禀玉帝,王家村李二柱家,今年春播时帮邻居王老五插了三亩秧,夏旱时把自家井里的水匀给了没井的张奶奶,秋分时给路过的货郎指了条近路,免得他绕远路遇着山洪。"

玉皇大帝点点头,又问:"那他们家有没有做过啥不该做的事?"

灶王奶奶上前一步,说道:"有回二柱媳妇秀莲,看见邻居家的鸡跑到自家院子里下了个蛋,她把蛋捡起来,给邻居家送回去了,还说'鸡是你家的,蛋也该是你家的'。这算不算?"

众灶神都笑了。玉皇大帝也笑了:"这是守本分,不算坏事。李二柱家虽穷,却心善,该赏。"他从桌上拿起个小盒子,递给灶王爷,"这里面是些谷种,你们带回去,撒在他家灶台下,明年定能丰收。"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谢了恩,退出大殿。二柱跟在后面,看见灶王奶奶偷偷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些她在路上捡的碎银子。

"这是给二柱家的。"灶王奶奶小声说,"他们家过年连块肉都买不起。"

灶王爷点点头:"别让玉帝看着,不然该说咱们徇私了。"

从凌霄宝殿出来,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没急着走。他们在云彩田里转了转,灶王奶奶摘了朵云彩花,插在鬓角,又给灶王爷拔了根云彩草,说能治他的老咳嗽。

"你看那边。"灶王爷指着远处一片灰蒙蒙的云彩,"那是今年遭了灾的地方,灶神们汇报说,好多人家连灶台都没了。"

灶王奶奶叹了口气:"等回去了,咱们跟各家灶神合计合计,看看能不能帮衬帮衬。"

往回走的路上,比来时热闹多了。众灶神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交流着各自的见闻。有的说东家今年添了个大胖小子,有的说西家盖了新房,还有的说南家女儿考上了县里的学堂。

"还是人间热闹啊。"灶王奶奶看着远处人间的灯火,像是撒在黑布上的星星,"天上虽好,却没烟火气。"

灶王爷嗯了声:"咱们守着灶台,不就是守着那点烟火气吗?"

走到奈何桥时,黑袍老头又拦住了他们:"张灶君,李氏,玉帝有旨,让你们带句话给人间:只要人心向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回到王家村时,天刚蒙蒙亮。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悄无声息地回到灶台,画像上的他们,像是从未离开过。只是灶台下,多了些亮晶晶的谷种,灶台角的小布包里,多了几块碎银子。

二柱醒来时,发现秀莲正蹲在灶台下哭。他跑过去一看,只见灶台下的土里,冒出了些嫩绿的芽,灶台角的布包里,躺着几块闪着光的银子。

"灶王爷...灶王爷显灵了。"秀莲哽咽着说。

二柱没说话,只是走到灶台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他知道,不是灶王爷显灵,是他们的善良,得到了回报。

那年春天,二柱家灶台下的谷种长成了沉甸甸的稻穗,收获的粮食不仅够自家吃,还卖了些钱,盖了间新瓦房。秀莲用那几块碎银子,买了头小猪仔,养得肥肥壮壮的。

腊月二十三又到了,二柱特意去镇上买了张崭新的灶王爷画像,还买了两斤糖瓜,又炒了些料豆。他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把糖瓜、料豆摆在画像前,还在灶膛里烧了把好柴,让烟火气腾腾地往上冒。

"灶王爷,灶王奶奶,今年辛苦你们了。"二柱对着画像作揖,"明年俺们还会好好做人,多做善事。"

夜里,他又梦见了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他们坐在新瓦房的灶台上,笑眯眯地看着他和秀莲。灶王爷手里拿着个糖瓜,正往灶王奶奶嘴里塞,灶王奶奶笑着推他,糖瓜渣掉了一地。

"后生,好好过日子。"灶王爷说,"咱们会一直守着你们的灶台。"

从那以后,王家村的人都知道,李二柱家的灶王爷最灵。每年腊月二十三,大家都会学着二柱的样子,把灶台收拾干净,摆上糖瓜和料豆,对着灶王爷画像说些心里话。

后来,二柱有了儿子,儿子又有了孙子。一代代传下来,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故事,成了王家村人最熟悉的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祭灶,不仅是为了让灶王爷在天上多说点好话,更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像二柱那样,做个善良的人。

如今,老槐树还立在村口,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还贴在各家各户的灶台上。烟火气升起时,仿佛还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在火光里笑着,守着那人间的烟火,守着那代代相传的善良。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不再相信灶神的存在,但这个故事所传递的善良、诚信、互助的价值观,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正如故事中所说,只要人心向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这或许就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传说,能代代相传的真正原因吧。

来源:静待花开88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