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的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速落地,新兴市场蓬
■积极应对快速迭代的技术应用带来的影响,不让网络保护举措滞后于技术发展脚步,需要全社会共同探索答案
■互联网空间的问题,不能仅在线上求解,还需要线下共治
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的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速落地,新兴市场蓬勃发展,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发展与未成年人发展的关系,是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常说,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这句话对未成年人尤为适用。互联网为未成年人丰富娱乐社交方式、拓展学习空间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当下的未成年人更是从出生开始就享受互联网发展的红利。网络不再是未成年人生活的“可选项”,而是如空气般渗透到他们学习、社交、娱乐的方方面面,成为成长中难以剥离的组成部分。
但互联网空间内,风险、诱惑与陷阱等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游戏、短视频沉迷,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防止网游、短视频沉迷等方面,通过不断健全法律体系、强化防沉迷机制建设、压实平台责任等,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现实来看,挑战依然严峻。比如,农村儿童沉迷网络的问题,近年来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一方面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缩小了数字鸿沟,让更多农村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丰富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农村家长引导孩子科学合理用网、触网的意识薄弱、能力欠缺。农村家长本身就相对缺乏媒介素养,特别是刚触网的农村老龄群体,他们沉迷网络、掉入网络陷阱,本身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当家长自身都无法抵御网络的诱惑,又怎能指望他们为孩子筑起一道有效的“防火墙”?而农村儿童,又恰恰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一个薄弱环节,最需要科学上网的引导、干预。这种现实与矛盾,无疑加大了农村儿童防网络沉迷的难度。
老问题还在持续求解当中,而新的挑战又在不断冒出。日前,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将主要聚焦实施网络侵害、隐蔽传播违法不良信息、诱导参与线下危险活动、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四类突出问题。诸如借绝版“谷子”、明星周边等名义实施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等恶性违法行为,恶意发布导向不良的未成年人出镜内容,炮制软色情、软暴力“毒流量”等都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问题。再如,算法推荐带来信息茧房,窄化未成年人视野;人工智能“以假乱真”,助长虚假信息传播、隐私泄露等,都为当下的未成年人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问题中,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尤其值得全社会投入更多精力来关注和破解。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实现了从技术到应用的全方位进步,产品数量迅猛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未成年人无疑是各类人工智能产品的重要使用者。从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到使用AI社交产品丰富线上社交,在不少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未成年人都成为“先行者”。如何避免人工智能生成的不良内容误导未成年人,如何规范未成年人技术使用边界,如何让不同背景的未成年人平等地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和资源……这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积极应对快速迭代的技术应用带来的影响,不让网络保护举措滞后于技术发展脚步,需要全社会共同探索答案。
当然,互联网空间的问题,不能仅在线上求解,还需要线下共治。振兴乡村经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把农村儿童的视线从手机屏幕中抢夺过来的重要举措。防范各类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风险,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贴心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提升辨别与应对网络风险的能力,更好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学校教育不能缺位……
说到底,我们无法将孩子与互联网隔绝,只能努力为他们打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教会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健康成长的能力。面对新旧挑战,只有与时俱进升级保护体系,才能让孩子们在数字时代中既能享受科技红利,又能守住成长底线。
作者:杨三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1日 第02版 版名:评论·时评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