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君实生物作为国内创新药企的代表,从成立初期依赖技术转让的微薄收入,到借由首款抗癌药上市实现营收飞跃,再到新冠疫情期间的特殊业绩峰值,公司始终在政策、市场与资本的多重博弈中寻找生存空间。
华夏时报记者 张斯文 于娜 北京报道
君实生物作为国内创新药企的代表,从成立初期依赖技术转让的微薄收入,到借由首款抗癌药上市实现营收飞跃,再到新冠疫情期间的特殊业绩峰值,公司始终在政策、市场与资本的多重博弈中寻找生存空间。
然而,在这份成长曲线背后,长期未能扭转的亏损困局与持续紧绷的现金流,构成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矛盾。研发投入的大幅缩减与团队规模的收缩,既是应对行业红海竞争的被动调整,也暴露出创新药企业在商业化回报与研发投入之间的艰难平衡。
面对PD-1等热门领域的同质化厮杀,以及头部企业在资本和研发实力上的悬殊差距,君实生物的突围之路既需要精准的管线战略聚焦,也考验着企业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寻找差异化医疗需求的能力。行业专家指出,肿瘤免疫联合疗法与罕见病领域的深耕,或许将成为这类企业破局的关键方向。
9年亏损超百亿元
8月5日,君实生物(01877.HK)港股股价单日暴涨35%,创下历史纪录,成交额高达12.5亿港元。
市场热情被“百亿美元海外授权”的传闻点燃——投资者或押注其PD-1/VEGF双抗(JS207)和EGFR/HER3ADC(JS212)两款核心药物即将达成巨额交易。
然而,这份狂热背后,公司的财务危机与经营隐忧更值得关注。
回顾过去九年君实生物的营收变化轨迹,其背后是企业从依赖技术转让,到经历新冠授权爆发,最终回归核心抗癌药驱动的转型故事。
2016—2018年,公司成立初期尚无产品上市,主要依靠技术转让合作撑起微薄收入。2016年营收仅376万元,2017—2018年更降至百万元级别,生物制剂收入占比逐步提升至93.6%。
到了2019年成为转折点,随着首款抗癌药PD-1单抗“拓益®”(特瑞普利单抗)在国内上市,营收猛增至7.75亿元,增幅超800倍。2020年药品销售与技术授权并进,营收突破15亿元。2021年达峰值40.26亿元,其中83%来自与礼来合作的新冠抗体JS016海外授权,创下特殊时期的高光纪录。
然而,随着新冠授权收入退潮,2022年营收骤降至14.7亿元。企业重心转向药品销售,抗癌药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51.2%升至2023年的77.6%。
到了2024年公司营收19.48亿元,同比增长29.7%,核心驱动力明确转向药品销售。拳头产品“拓益®”国内销售额猛增超60%,前三季度贡献10.68亿元,占营收的84%。
然而,尽管君实生物营收取得了较大飞跃,但公司始终没能解决盈利问题,成立至今累计亏损超102亿元。
Wind数据显示,2016至2024年间君实生物累计净亏损高达102.46亿元。即便2024年亏损同比收窄43.4%,仍巨亏12.82亿元。2025年一季度继续亏损2.35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现金流的长期枯竭,尤其经营现金流连续9年为负,2024年净流出14.34亿元,2025年一季度仍为-0.24亿元。因此,公司运营高度依赖外部“输血”。
研发缩减
研发投入是吞噬利润的“元凶”,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达12.75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65.45%。可见,公司的研发投入长期无法转化为盈利。
然而,如此高的研发费用已经是公司再三削减之后的结果。
Wind数据揭示了这家昔日的创新药明星企业研发投入的断崖式下跌。
2022年,公司尚有23.84亿元(占营收164.04%)投入研发,到2024年仅剩12.75亿元(占营收65.45%),三年累计暴跌46.5%。与之相伴的是研发“军团”持续缩编——从995人锐减至620人,年均流失速度超过18%。
然而管理层将这场撤退包装为“聚焦核心管线”的主动选择。
公司14项早期临床项目被终止,资源向JS207双抗等后期产品倾斜。临床研究数量从92项骤减至关键试验,外包费用骤降42.4%。
这或许是PD-1红海中的生存法则。当国内13款PD-(L)1药物厮杀惨烈,恒瑞、百济等巨头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门槛时,君实市场份额仍挣扎在10%以下。
对此,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肿瘤领域同质化竞争确实严重,但FIC药物仍有发展空间。企业需要更精准的靶点选择和临床设计,寻找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建议关注肿瘤免疫联合疗法、罕见肿瘤亚型等细分领域,避免扎堆热门靶点。
更严峻的是资本储备的悬殊——其30亿元现金储备仅为百济神州122亿元的零头。今年6月折价11.5%的港股配售,暴露了资金链的紧绷神经。
横向对比下,君实生物的前景更加令人担忧。
当百济神州豪掷140亿元研发费用、信达生物加码研发费用20.3%之际,君实生物34.2%的研发费用降幅格外刺目。
研发军团规模差距则更为明显:百济近4000人的全球化团队,已是君实现存620人研发队伍的6.3倍。
除此之外,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许还存在更隐秘的危机。
据Wind数据统计,2024年公司研发人均薪酬47.56万元,较行业顶尖水平存在15%的差距。这或许会进一步造成人才流失。
另一方面,这家公司的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企业经营活动现金缺口持续扩大,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流动负债比率为-77.13%——即平均每100元的流动负债对应77元的资金缺口,公司面临较大的短期债务压力。
同时,君实生物的负债结构也值得关注,其有息负债占总负债比例从2022年的44%,攀升至2024年的59.26%,较三年前增长超15个百分点。
同时,君实生物还面临短期偿债压力,2025年一季度末的现金无法覆盖流动负债,现金比率仅0.99。而且,公司2024年短期借款增49.88%,一年内到期负债增100.83%。
现金方面,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公司现金储备维持在30亿元左右,但按照2024年研发费用12.75亿元推算,现存资金仅能支撑不足两年半。
不仅如此,君实生物还处于“失血”状态。2024年营收19.48亿元,但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4.34亿元。
常年处于“失血”状态的君实生物,企业运营资金有74%依赖外部借款输血。公司已于6月20日完成10.26亿港元配股融资,明确将70%资金,约7.18亿港元投入上述双抗及PD-1/IL-2融合蛋白(JS213)等管线研发。
面对持续的亏损压力、研发投入的取舍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君实生物如何在有限的资本储备下实现核心管线的突破,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创新的关系,《华夏时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