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碗热气腾腾的襄阳牛肉面,可以温暖食客的胃;而十七年如一日的默默善举,则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樊城区幸福路“张家面馆”的老板张建新,不仅用心经营着小店,更将公益融入日常。在今年的《今日播报》“我有一个梦”公益助学活动中,他慷慨解囊三万元,为十位寒门学子每人送上30
一碗热气腾腾的襄阳牛肉面,可以温暖食客的胃;而十七年如一日的默默善举,则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樊城区幸福路“张家面馆”的老板张建新,不仅用心经营着小店,更将公益融入日常。在今年的《今日播报》“我有一个梦”公益助学活动中,他慷慨解囊三万元,为十位寒门学子每人送上3000元助学金。
8月10日下午,在“我有一个梦”助学活动的捐赠仪式上,来自樊城幸福路的张家面馆老板张建新,将凝聚着爱心的三万元善款,亲手交到十位大学新生手中。
张家面馆老板张建新说:“我虽然每个孩子资助3000块钱不算多,但是在开学前能买一些大学用的必需品,给他们一点爱心,让他们好好学习,这也是我的心愿。”
2025届大学新生袁启蒙说:“每碗面盈利可能就几块钱,他可能要卖出很多碗面才能挣得到这3万块钱,但是他却毫不吝惜地把这钱拿出来资助我们这些贫困大学生。他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也非常有同情心、同理心。”
2025届大学新生于宏伟说:“这家牛肉面不仅注入的是襄阳特产的韵香,还有爱心的味道,也体现了我们襄阳人的有情有义,感谢这位面馆老板的捐助和爱心。”
这份助学善举并非一时兴起。每年夏天,《今日播报》关于寒门学子的报道都牵动着张建新的心。张家面馆老板张建新说:“每年夏天看到《今日播报》上报道了一些贫困的大学生,家庭贫困还能考出好成绩,我就想着资助他们。去年我就打听过,后来这个资助活动结束了,今年高考完我就开始打听,终于对接上了。”
翻开张建新的“爱心账本”,第一页要追溯到2007年面馆开业的次年。2008年,得知楼上邻居李宗贵家中有两位残疾人生活困难,张建新便经常邀请他们到店里吃饭。渐渐地,这份善意演变成了长达17年的温情守护。
邻居余秀英说:“张老板给这两个残疾人还发工资,还管他们饭,反正一家三个人都在他那吃,衣裳都是老板娘给他们洗,一直照顾了17年。不管是不是街坊,要饭的来了往这一站,他就给弄吃的,他人善良,一家都善良,该人家生意好。”
樊城区幸福社区党委书记安巧颍说:“他不仅诚信经营,还热心帮助邻里。社区开展一些公益活动,他也是第一个响应,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他都会出钱一起购买物资,走访我们辖区的困难群众。社区的慈善基金,他也会带头捐。来采访他助学的事,咱们社区还是真不知道,他做了好多好事。”
谈及坚持公益的初衷,张建新说,他是襄州区双沟镇人,来幸福路开面馆18年了,生意一直还算不错,之所以能一直开下去,也是大家的支持才有他的今天,所以他始终心怀感恩。
张家面馆老板张建新说:“特别是最近几年,先是媒体宣传,再加上网上传播得也快,这两年一些明星、网红来打卡,生意就更好了。你看要是没有大家的支持,我的生意不可能有这么好。我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大家来我家吃面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和帮助,那我尽自己所能献一点爱心也不算啥。”
从一碗面的温暖到三万元的善款,从邻里互助到助学圆梦,张建新用17年的坚持告诉我们:善行不分大小,贵在持之以恒。这份流淌在烟火气里的爱心,正如同他店里的牛肉面,朴实无华却回味悠长。
在襄阳,评判一碗牛肉面的标准从来不是装修的豪华,而是汤底的醇厚;就像衡量一座城市的品格,不在于高楼的数量,而在于街巷里流淌的温情。当受助学子们带着“张家面馆”的祝福走向大学校园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3000元助学金,更有一碗牛肉面教会他们的道理:人生的滋味,要像张建新师傅熬汤底时的耐心守候,像他每日守店般的不辞辛劳,更要像他行善那样——不张扬却自有千钧之力。翻滚的牛骨高汤里,沉淀着襄阳城三千年侠义精神的精髓——就像张建新十七年如一日的善举,看似平淡如水,却蕴含着“一辣二麻三鲜”的人生况味。此刻,面馆里的蒸汽仍在升腾,如同这座城市的侠义精神,在寻常烟火中生生不息。下一位走进店里的客人或许不知道,那碗飘着牛油的面汤里盛着比牛肉更珍贵的襄阳味道。
来源:襄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