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7月,市农科院李庆余踏上前往西藏聂拉木的援藏之路。离家那日,两个年幼的孩子懵懂地记住了,爸爸要去一个“连呼吸都费劲的地方”。
巍巍高原,皑皑雪山,依旧壮美如画——返烟已有月余,可李庆余的梦里,还时常萦绕着那片奋斗了三年的土地。
2022年7月,市农科院李庆余踏上前往西藏聂拉木的援藏之路。离家那日,两个年幼的孩子懵懂地记住了,爸爸要去一个“连呼吸都费劲的地方”。
今年7月,当李庆余返烟时,皮肤已烙上高原阳光的印记。在离太阳最近的世界屋脊之上,李庆余和无数援藏干部一样,将报国之志融入行动,把科研论文写进高原群众的幸福生活,也在艰苦的环境中,淬炼着一颗赤诚的初心。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19年,烟台市第9批援藏工作组开始报名,可那时他刚做完一个手术,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前往西藏,只能遗憾放弃。
机会在2022年再次降临。得知烟台市第10批援藏工作组开始报名,李庆余递交了申请。这一次,他如愿以偿。
为何如此执着?其中既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热血豪情,也有单位多年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
自1997年起,烟台市农科院就选派专家奔赴高原:蔬菜专家黄代峰告别新婚妻子,成为烟台首批援藏干部之一;随后,刘学庆、刘少青、田长平等业务骨干,也带着前沿农业技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高原之上。
“我和长平、少青同一年进单位,他们都去援过藏,既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怎么能落后?”这份朴素的“争先”念头,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单位的支持在预料之中,最难的是家庭。那年,两个孩子大的7岁,小的才5岁。他这一走,接送孩子、辅导功课、操持家务的重担,将全部压在妻子肩上,而她工作同样繁重。
那些天,李庆余辗转反侧,话到嘴边又咽下。细心的妻子察觉了他的心事。
“想去就去吧,家里有我呢。”妻子斩钉截铁的承诺和无条件的支持,让李庆余心头一热,对自己的人生伴侣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重。
后顾之忧解除了。7月19日,李庆余带着满腔热忱,飞向了心中那片圣洁的土地——聂拉木。
飞机降落在日喀则。走出舱门,壮丽的景色扑面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剧烈的高原反应。
“头疼得厉害,感觉像针扎一样,吸着氧都不管用,连着几天睡不着,吃了四天布洛芬才缓过来。”回忆起初登高原的煎熬,李庆余记忆犹新。
办好惠民利民的实事
如果说高原反应是生理的考验,那么工作上的巨大转变,则是更大的挑战。
从专注于梨研究的“专才”,到需要统筹协调援藏项目的“通才”,李庆余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聂拉木,地处边境一线和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发展生产压力并存,当地吸纳劳动力的企业少,加之常年处于寒冷季节,部分脱贫群众增收渠道较窄。
面对现实困境,李庆余和同事一起跑遍聂拉木各乡镇,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广泛听取意见,筛选出一批聂拉木急需、带动力强、能实实在在惠民生的项目,并积极对接各方,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为聂拉木的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他结合“烟台经验”,建立援藏重点任务台账,实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明确工作时限和责任部门,及时做好督导,推进落实工作任务,全面推动援藏重点项目稳步实施。同时,他系统梳理完善了以往的援藏项目档案,圆满完成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绩效综合考核和烟台市的审计任务。
专业底色始终未忘。他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指导聂拉木镇、樟木镇、锁作乡的乡亲们发展梨、草莓、西瓜、藏红花、藏香葱等高附加值果蔬种植,还成功从烟台引进了优质土豆脱毒苗和大白菜新品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庆余深知人才的关键。他依托援藏人才培训项目,精心组织当地的乡村振兴专干、科技专干、农技人员、村“两委”班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负责人,到区外学习取经,开拓视野,掌握新技能,为聂拉木的未来发展播下了人才的种子。
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成聂拉木县政府与烟台市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专家工作站。一批批来自烟台市农科院、农技推广中心、滨州医学院的专家团队,带着技术和经验进藏,为当地农技人员提供手把手的指导和培训。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通过聂拉木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项目,他扶持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高标准温室、冷库、堆肥场,采购辣椒加工设备、水肥一体化设施、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具,有力推动了当地设施果蔬、畜牧养殖、藏药材等产业的升级发展。
李庆余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援藏的初心,办好了一件件惠民利民的实事。
淬炼精神,继续俯身大地
在雪域高原,海拔不仅是地理坐标的刻度,更是丈量精神高度的标尺。
李庆余始终强调一句话:“不是我们支援了西藏,而是西藏重塑了我们。”
这份感悟,源于他在高原上的所见所感。
刚到聂拉木不久,他就了解到,一批批山东援藏干部,将青春热血挥洒在这里,把先进理念和技术带进高原,默默为边疆的繁荣稳定贡献着“山东力量”。
他亲眼看见了一位山东籍的派出所所长,扎根在海拔4000多米的乡镇二十多年,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高原。
更让他心灵震撼的,是那些长期坚守在藏的干部们。他们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跨越千山万水,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缺氧、严寒,与当地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并肩奋斗,用坚韧和智慧,有力助推着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从他们身上,李庆余真切读懂了什么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在这种“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氛围中,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淬炼。
“和他们相比,我们这三年的付出,真的微不足道。”李庆余由衷地说,“真正的成长,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经受锤炼;真正的报国,是把毕生所学倾注于人民幸福生活的篇章里。”
高原同事们在那极端环境下,依然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让他深刻体会到“制度”二字沉甸甸的分量:“现在做科研、抓项目,更懂得按规矩办事、按制度执行的重要性了,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石。”
如今,回到熟悉的市农科院,李庆余成长了许多:“以后将继续俯下身去,扎根科研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的力量助力烟台梨产业做大做强。”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
本文来自【烟台市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