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堪比青藏铁路,一条高铁十年建成,郑万高铁为何这么难?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1 15:02 2

摘要:2018年6月,湖北襄阳,米仓山隧道施工现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化氢味道, 工人们戴着防毒面具,在地下800米深处挥汗如雨。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条818公里的高铁,竟然用了十年才建成, 青藏铁路1956公里,用时六年。

郑万高铁为什么这么难?

答案藏在90%的桥隧比例里,藏在400多公里的隧道群中。

——《壹》——

2018年6月,湖北襄阳,米仓山隧道施工现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化氢味道, 工人们戴着防毒面具,在地下800米深处挥汗如雨。

这里是整条郑万高铁最难啃的骨头。

13.8公里, 这个数字看起来平常,但放在地下就不一样了,从郑州到万州,800多公里的线路,隧道就占了400多公里。

什么概念?每走两步,就有一步半在地下。

隧道掘进机"开拓号"每天只能向前推进4米,按这个速度,光是米仓山隧道就要挖3年半,但现实更残酷,地下涌水量每天超过2万立方米。

相当于8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

工人们白天往前挖,晚上水就灌满了,挖隧道变成了抽水作业,更要命的是溶洞, 2019年3月,掘进机突然失控,钻头陷进了一个深度未知的溶洞。

探测结果让人绝望:溶洞高度超过30米,宽度50米,深度无法测量。

这不是在挖隧道,这是在地下建房子,标准的隧道支护结构在这里完全失效,工程师们只能重新设计:先用混凝土填充溶洞底部,再搭建钢架结构,最后才能继续掘进。

原本3个月的工期,硬生生拖了8个月。

但这还不是最难的,秦岭深处,大巴山隧道群正在同时施工,7座长度超过10公里的隧道,像7条地下长龙在山腹中穿行。

每座隧道都遇到了不同的地质问题:断层、涌水、毒气、塌方。

工人们戏称这里是"地质博物馆", 什么样的岩石都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碰上,有时候上午还在挖硬如钢铁的花岗岩,下午就遇到了软得像豆腐的泥岩。

——《贰》——

2010年,北京,中国铁路总公司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摆在桌上的是一份厚达500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的结论只有四个字:极度困难。

"这条线路穿越三大山系,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超过青藏铁路。"

项目负责人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青藏铁路已经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海拔5000米的高原,永久冻土,极端气候。

但青藏铁路有一个郑万高铁没有的优势:地形相对平坦。

郑万高铁不同,从郑州平原到万州山城,海拔从100米爬升到1200米,几乎每公里都要翻山越岭,而且还要保证350公里的时速。

但这条线路必须修,华中到西南,没有直达的高速通道。

从郑州到重庆,要么绕行西安,要么绕行武汉,都要多走400公里,对于货运来说,这400公里意味着每年数百亿的运输成本。

更重要的是战略意义。

这条线路一旦建成,将把京广高铁和成渝高铁连成一线,形成中国高铁网的"脊梁骨",决策层最终拍板:修!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攻坚战。

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

总投资1450亿元,建设工期8年,所有人都在心里加了个问号:8年够吗?事实证明,8年不够,最终用了10年。

——《叁》——

技术突围

真正的战斗从2016年开始,第一个难题是选线, 传统的铁路可以绕山而行,但高铁不行,350公里的时速要求线路尽可能平直,转弯半径不能太小。

在山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设计团队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才确定最终方案, 线路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上千个地质勘探点,每一个点都代表一次深入地下的探索,每一个数据都可能改变整条线路的走向。

最终方案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桥隧比例高达90.1%。

这意味着800多公里的线路中,只有不到80公里在地面上,其余700多公里,不是在空中飞,就是在地下钻,桥梁工程同样艰难。

汉江特大桥,主跨408米,桥墩高度超过100米。

在山区建这样的大桥,每一个桥墩都是技术难题,基础要打到地下40米,穿过5层不同的地质结构,最难的是8号桥墩。

这个桥墩正好位于一条地下暗河的正上方。

常规的钻孔灌注桩根本无法施工,混凝土一倒下去就被水冲走,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个"水下作业"的方案:先用钢筋混凝土围堰把暗河截流,再在干燥的环境中施工。

这个方案听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异常困难。

围堰要承受地下河的巨大水压,任何一个细节失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施工用了14个月,比原计划多了10个月,但更大的挑战还在隧道。

传统的隧道掘进技术在这里统统失效。

岩溶地区的地质条件太复杂,今天挖到花岗岩,明天就可能遇到溶洞,后天又是涌水, 标准化的施工工艺根本应付不了这种变化。

工程师们只能"量体裁衣",为每一段隧道设计专门的施工方案。

米仓山隧道分成了38个施工段,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支护结构,不同的防水系统,不同的施工工艺,技术创新被逼到了极限。

为了应对复杂的地下水系,工程师们开发出了"预注浆+动态防水"的新技术。

简单说,就是在挖隧道之前,先用高压注浆把周围的岩石加固,再安装动态防水膜,这样既能防止塌方,又能阻止渗水,新技术的效果立竿见影。

原本每天2万立方米的涌水量,降到了2000立方米。

隧道掘进速度从每天4米提升到8米,但代价是成本翻倍, 原本每公里隧道的造价是3亿元,采用新技术后飙升到6亿元。

整个项目的总投资也从1450亿元增加到1650亿元。

——《肆》——

2019年12月1日,郑州东站,首列"和谐号"动车组缓缓驶出站台,目标襄阳, 郑万高铁郑襄段正式开通运营,这一天,距离开工建设已经过去了3年8个月。

但这只是阶段性胜利, 更难的襄万段还在建设中。

襄万段的难度是郑襄段的三倍,这里集中了所有的技术难点:长大隧道、高墩大跨桥梁、复杂地质、恶劣气候, 400公里的线路中,隧道长度超过300公里。

2020年,疫情突然爆发,工地封闭,工人隔离,材料供应中断。

原本就紧张的工期雪上加霜,项目指挥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分段复工, 把整条线路分成50个独立的施工段,每个施工段自成体系,互不交叉。

这样既能防止疫情传播,又能最大程度保证施工进度。

2021年,最后的冲刺开始了,万州段的巫山隧道,长度11.2公里,是全线最后一个贯通的长大隧道, 这个隧道的地质条件极其复杂。

既有坚硬的石灰岩,又有破碎的页岩,还有多处溶洞和暗河。

2021年8月15日,巫山隧道贯通, 当钻头凿穿最后一米岩石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很多工人流下了眼泪。

这一刻,距离项目开工已经过去了5年4个月。

2022年6月20日,万州北站,首趟郑万高铁全线贯通列车准时发车,从郑州到万州,原本需要8小时的路程缩短到4小时。

中部地区到西南地区,终于有了真正的高速通道。

十年建设,郑万高铁创造了多项纪录:最高的桥墩:182米,相当于60层楼的高度,最长的隧道群:连续7座10公里以上的隧道。

最复杂的地质:穿越19个地质构造单元,最严格的环保要求:沿线经过17个自然保护区。

但最重要的纪录是技术突破, 郑万高铁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师们攻克了27项重大技术难题,获得了156项技术专利。

这些技术不仅用于郑万高铁,更为后续的山区高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川藏铁路、滇藏铁路、新疆南疆铁路,这些更加困难的项目正在建设中, 郑万高铁的技术积累,为这些"不可能的铁路"提供了可能。

十年前,很多人认为在如此复杂的山区修建高铁是不可能的。

十年后,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这本身就是奇迹,这条难度堪比青藏铁路的高铁线,最终还是建成了。

十年时间,2000多个日夜,数万名建设者用汗水和智慧,在中国大地上刻下了一道新的钢铁长城。

来源:水木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