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设计领域,无障碍理念早已超越“满足基本需求” 的范畴,成为衡量空间包容性的核心标准。
"
无障碍设计
如何拥抱“非标准化”策略
在设计领域,无障碍理念早已超越“满足基本需求” 的范畴,成为衡量空间包容性的核心标准。
如何让无障碍设计既不破坏空间原有特质,又能真正实现“人人可达”?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国际案例,看看设计团队如何用“非标准化” 策略破解复杂场景的包容难题。
01
Ceto 遗址公园:
用“隐形手术刀”修复历史的温度
Babau Bureau + Elisa Brusegan
在意大利Ceto 的古罗马采石场遗址,设计师面对的是双重难题:既要保护风化严重的火山岩肌理,又要让轮椅使用者抵达 20 米深的考古坑底部。他们的答案是 ——用谦逊的“非侵入性介入”重构可达性。
① 材料的在地性
该项目位于高速公路SP88一旁的林区,是可以俯瞰Camonica山谷全景的天然露台。这里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意大利的第一个遗产地,以拥有巨大的考古岩石而闻名。
设计团队根据地势精心打造了一条约80米长的路径,巧妙连接入口亭的停车场与第一块考古巨石。
这条路径不仅显著增强了区域可达性,更因其采用当地材料与形式,完美融入了遗址的原始风貌,仿佛是其自然的延伸。
▲项目概览
▲区位图
▲约80米长的路径
② 感官装置的文化叙事
一条如缎带般延伸的传声器装置,使游客能聆听到模拟祖先打磨石器的声音,微妙地提示着古老岩石的存在。
这一设计同时解决了两个核心问题:消除普通游客与残疾游客的体验差异,以及强化文化与景观遗产的信息传递能力。
它超越了视觉,诉诸听觉与触觉,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装置示意图
▲与绸缎类似的传声器
③ 社区协同的共建模式
项目通过与Valcamonica社区共享资源、材料、技能和工艺,实现了与当地社区的协同发展。
在与Cooperative “Il Cardo”进行了初步调查后,设计团队决定主要解决老年人和残疾人对可达性以及感官方面的需求等问题。
为了鼓励社区全民参与该项目,设计团队与Cooperative “Il Cardo”举办了一个社区研讨会,共同商讨覆盖在金属支架上的混凝土瓦片的设计方案。
瓦片扶手上的雕刻图案不仅具有文化意义,本身也构成了触觉导引装置。整个结构的金属支架、包层砖以及水泥听觉装置均由当地工匠建造,形式简洁却功能强大,是社区智慧的结晶。
▲混凝土瓦片上的图案
▲图纸对混凝土扶手上图案意义的诠释
▲平面图
▲装置轴测图
02
Nattours 无障碍步道:
与洪水共舞的自然主义实践
Studio Puisto Architects
赫尔辛基的 Nattours 群岛每年经历 3-4 次季节性洪水,传统步道在水患中频繁损毁。Studio Puisto 的解决方案是——将洪水视为设计的一部分,创造可呼吸的弹性系统。
① 模块重构的柔性适配
建筑师摒弃了简单的遮泥板结构,对通往 Lammassaari 岛的原有步道系统进行了创新性重新设计。他们采用模块化理念,将四种不同的构件灵活组合,形成了全新的步道系统。
这种施工方法最大限度地重新利用了原步道的基础结构和柔和弯道,在长约 1 公里的原有路径上实现了低干预的升级。
▲步道局部
② 观鸟空间的包容性拓展
沿着步道,建筑师新建了两个鸟类观察研究平台,并在岛上现有鸟类观察塔旁增设了额外的观赏平台。
更巧妙的是,岛上一个废弃的混凝土地堡被改造为观鸟塔,新建的木结构步道蜿蜒环绕地堡,创造出一个有遮蔽、沉浸式的观鸟空间,丰富了体验层次。
▲设有观察研究鸟类的平台
③ 全人群友好的景观平等
Nattours项目的核心理念是确保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景观享受。所有木制步道均沿平缓路径设置,严格遵循无障碍标准。
尤为关键的是,观察平台的前端全部采用玻璃饰面,彻底消除了视线障碍,确保儿童和轮椅使用者也能获得一览无余的广阔自然美景,实现了真正的景观民主。
▲步道上的观鸟台
④ 弹性结构的水适应性
设计没有试图对抗周期性洪水,而是选择与之和谐共生。在模块化结构中,步道边缘设置了一系列垂直的木杆,步道木板固定在这些木杆上,而非直接接触地面。
当洪水来袭时,木制步道的底层结构能自然地“漂浮”在水面之上,同时垂直木杆有效防止了步道的位移或冲散,展现出非凡的生态适应性和智慧。
▲步道局部
▲步道细节
▲步道平面图
▲步道立面图
03
伯克利校园:
用算法编织的“无障碍神经网络”
Sasaki(2024 ASLA 分析规划类荣誉奖)
面对伯克利校园15% 的平均坡度和超过 42,000 处不符合标准的路径节点,Sasaki 的破局点在于 ——将无障碍设计从零散的「修补工程」彻底升级为系统性的空间重构。
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次致力于全面解决校园景观无障碍问题的总体规划,其核心是打造以人为本的通行体验。
设计团队与校园利益相关者和领导进行现场导览,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现场测试和迭代设计方案,
参观了包括Tunnel Tops项目和Ed Roberts校区在内的无障碍设计示范场地。触觉模型和盲文地图促进了包容性参与和多感官的协作,最终的文档则包括了视觉报告和盲文报告。
① 系统性规划的无障碍转向
规划的核心目标是优先建立坡度不超过 5% 的无障碍通道网络,仅在绝对必要时才使用坡道,避免无障碍体验流于形式。
它重新构思了相关的广场、庭院和公共空间,并通过统一的材料指南增强整体环境的清晰度和连贯性。这是一项覆盖整个校园、以无障碍为中心的未来愿景规划。
▲大学伯克利分校无障碍路径与空间总体规划
▲原则与目标
▲倡导残障群体权利
② 数据驱动的人本设计探索
项目基于详实的数据分析(如 ADA 过渡规划揭示的 42,000+ 不合规点),精准界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被视为寻找一种能够理解所有用户偏好的“以人为本”设计语言的契机。
规划过程本身高度包容且全面,无障碍框架作为一种简便直观的导向系统,为所有用户提供便利,利用在现有标准材料上添加的细微凹槽系统。
这些凹槽作为视觉和触觉纹理,能为盲人使用手杖提供实时反馈。与凹槽平行或垂直的互动可以帮助定位方向。
无障碍与非无障碍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传统和非传统方式(包括虚拟现实、实地参观和互动活动)持续深度参与。
▲问题界定
▲人本设计方法的探索
▲综合规划过程
▲包容性、互动性与教育性参与
③ 网络式路径的框架重构
规划并非推倒重来,而是构建了一个有延续性的、符合规范的无障碍框架。
新的主路径网络在确保合规、可用的同时,巧妙衔接了奥姆斯特德(Olmsted Sr.)、霍华德(Howard)和丘奇(Church)等前辈大师的规划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古今共生。
▲构建全新无障碍框架
▲无障碍策略
▲连接走廊与项目
▲场地设计与指南
▲莫里森坡道
04
破局之道:
非标准化策略的三大启示
① 材料即语言
在Ceto 遗址,再生火山岩与青铜扶手的组合绝非简单的“仿古”。
它们通过材料的物理特性(石材的天然防滑性、金属的持久耐用性)和文化隐喻(扶手上雕刻纹样讲述的历史故事),让无障碍设施本身成为场所精神的延续和表达。
② 自然即盟友
Nattours 步道的“漂浮系统”彻底颠覆了“对抗自然”的传统思维,将洪水转化为设计的创造性力量。这种“与自然共舞”的哲学,体现了将自然力量视为合作伙伴而非障碍的前瞻性思维。
③ 科技即共情
伯克利项目中参与式应用和智能导览系统的引入,其本质是通过科技手段弥合信息鸿沟,让残障群体得以真正平等地参与到塑造其自身使用空间的决策过程中。
当技术被用于真诚地服务于人的核心需求,冰冷的代码也能转化为充满温度的设计解决方案。
结语
从Ceto 遗址的青铜扶手到 Nattours 步道的生态滤水带再到伯克利校园的坡道: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相:
真正的无障碍设计,是让每个人都能在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无需牺牲场所的灵魂。
当我们不再将无障碍视为「特殊需求」,而是空间包容性的基础,那些曾经的障碍,终将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桥梁。
来源:景观那些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