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半年报:冰火两重天,创新突围战打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2 14:06 2

摘要:8月以来,包括强生、艾伯维、默沙东、罗氏、辉瑞、阿斯利康、诺华、百时美施贵宝、诺和诺德等在内的跨国药企均已公开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从财报数据不难看出,一些制药公司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核,也有不少制药企业经历了业绩下滑,也有些是在第二季度遭遇困境。

8月以来,包括强生、艾伯维、默沙东、罗氏、辉瑞、阿斯利康、诺华、百时美施贵宝、诺和诺德等在内的跨国药企均已公开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从财报数据不难看出,一些制药公司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核,也有不少制药企业经历了业绩下滑,也有些是在第二季度遭遇困境。

这也是由于在专利到期、市场竞争加剧及政策调整压力的多重作用下,跨国药企的业绩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分化态势。这更意味着全球制药行业已逐渐告别“黄金十年”的高速增长期,正式迈入以创新突围和战略聚焦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竞争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从上半年总营收来看,强生凭借着创新制药、医疗科技两大板块以456.36亿美元的成绩稳居榜首,也是唯一突破400亿美元大关的企业;礼来与诺和诺德凭借GLP-1类减肥药及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持续放量,上半年营收增速稳居行业榜首;阿斯利康、诺华等药企则凭借创新药和新兴市场实现稳健增长。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BMS)等则因成熟产品收入下滑,短期业绩承压明显。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5年起跨国药企陆续遭遇“专利悬崖”的冲击,多款重磅药物将面临仿制药的直接竞争,企业亟需通过多元化战略布局来延缓市场冲击。

“创新仍是驱动药企长期增长的核心引擎,跨国药企需快速迭代创新能力,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基因编辑、核药等前沿治疗领域持续取得技术突破。同时,通过优化研发管线和市场布局提升运营效率,并制定灵活的本土化市场策略,以适应不同区域市场的政策环境和消费需求。”该分析师补充。

面对分化加剧的行业格局,跨国药企已密集启动战略调整。部分企业通过优化人员结构、削减非核心业务成本等方式改善成本结构;也有企业持续加码重磅单品的研发投入,巩固核心治疗领域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收并购布局潜力赛道、押注下一个业绩增长点也成为众多药企的重要战略选择。

业绩下滑,调整航线

在行业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多家跨国药企正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战略等方式尝试找回增长节奏。

2025年上半年,BMS总营收234.70亿美元,同比下降2%。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来自成熟产品(Legacy Products)板块,该业务上半年收入113.11亿美元,同比下滑17%。其中 Revlimid(来那度胺)和Pomalyst(泊马度胺)收入分别降至17.74亿美元(-41%)和13.66 亿美元(-25%)。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增长产品(Growth Products)收入达121.59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7%,主要由Opdivo、Breyanzi、Reblozyl、Camzyos和Cobenfy等产品强势驱动,受此提振,BMS已上调2025年收入指引至465亿~475亿美元。

具体来看,核心产品Opdivo(纳武利尤单抗)上半年收入48.24亿美元,同比增长 8%;CD19 CAR-T疗法Breyanzi表现更为亮眼,上半年创收6.07亿美元,同比大涨134%,在第二季度美国同类CAR-T市场排名第一;全球第2款KRAS G12C抑制剂Krazati(阿达格拉西)同样势头强劲,上半年收入9600万美元,同比增长81%。

在创新布局上,BMS在今年6月密集达成两项重要合作。2日,与BioNTech SE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和商业化下一代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BNT327;10日,又以高达13.5亿美元的潜在总金额与Philogen Group达成有关OncoACP3(一种针对癌症的临床阶段治疗和诊断剂)的全球独家协议。

与此同时,成本控制措施同步推进。公开资料显示,6月30日,BMS再次对新泽西州劳伦斯维尔地区的员工队伍进行优化调整,此次裁员涉及68人。据悉,这已经是该公司自2024年4月以来在当地实施的第七轮人员精简,累计裁员规模已达1223人。

在BMS推进创新转型的同时,默沙东也在调整航线。今年上半年,默沙东实现总营收313.35亿美元,同比下降2%;其中制药业务收入276.88亿美元,同比下降3%。面对业绩压力,默沙东启动一项新的多年期优化计划,旨在通过提升生产力、实现预期到2027年底每年节约30亿美元成本的目标,进而推动产品组合转型。

作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默沙东于7月批准了一项新的重组项目。根据规划,公司将裁减部分行政、销售和研发岗位,但同时会继续在业务战略增长领域进行招聘;此外,还将缩减全球房地产布局,并持续优化生产制造网络。公司预计,该重组项目将带来每年约17亿美元的成本节约,且在2027年底前可实质性兑现。

跨国药企的战略收缩并非个例,赛诺菲近期也优化中国市场产品布局。7月底开始,全国多家医院陆续收到赛诺菲通知:新型降脂药波立达(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将停止在中国市场推广并逐步退出。这份落款为2025年7月的告知函,宣告了这款曾被视为降脂领域革命性药物在华市场的终结。

前述券商分析师指出,多重因素下跨国药企高毛利时代已落幕,成本控制成为必然选择。“企业正主动退出竞争激烈、投入产出比低的领域,将研发重点转向投资回报率更高、市场认可度更强的管线。”该分析师强调,在中国市场,产品力与竞争格局是关键,“跨国药企产品必须具备绝对优势,否则在同质化竞争中难敌本土企业,相关资产面临剥离重组风险。”

降本增效,大刀阔斧砍管线

对于企业布局者而言,目前,跨国药企的“黄金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考虑提升运营效率,在缩减人力成本的同时,也需要对非核心产品考虑进行剥离,以“降本增效”实现市场聚焦。

默沙东在公布2025第二季业绩的同时,更新了其管线信息。与第一季度相比,多个II期和III期临床管线被终止,其中包括MK-1308(CTLA-4单抗)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II期研究、MK-6194(IL-2融合蛋白)针对红斑狼疮和白癜风的II期研究、MK-1022(HER3-ADC)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研究,以及MK-7902(仑伐替尼)针对食管癌的III期研究。

礼来也更新了其管线信息,有4个临床项目被终止,分别是潜在FIC药物Kv1.3拮抗剂LY3972406治疗银屑病的II期研究,潜在FIC药物SSTR4激动剂mazisotine用于疼痛的II期研究,潜在FIC药物SCAP靶向siRNA药物LY3885125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病(MASLD)的I期研究,衣康酸模拟物LY3839840治疗免疫疾病的I期研究。

辉瑞方面有8个临床项目被终止,包括PROTAC药物vepdegestrant的两项联合试验;GLP-1R激动剂PF-06954522的I期研究,这是辉瑞在临床阶段仅存的GLP-1独苗;以及收购Seagen而来的B7-H4 ADC的I期研究。

辉瑞首席财务官David M. Denton在财报解读会上指出,公司在运营成本管理方面持续秉持严谨态度,推进多项改善计划,重点聚焦于未来数年提升运营利润率。预计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实现制造优化第一阶段的初步节约成效。

“当前,医药行业仍面临复杂的全球格局,受快速变化的贸易与关税政策影响,公司已实施相关策略,以在短期内缓解对业务的潜在影响,并持续评估并制定应对长期关税影响的机会与计划。”David M. Denton指出,公司将继续聚焦于最大化产品组合价值并推动创新,以强化研发管线。凭借更为稳健的资产负债表,计划更高效地部署资本,将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能力提升研发效率,合理进行再投资以加速高价值研发项目,并通过业务开发探寻新的增长机会。此外,成本改善计划已开始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简化流程来扩大运营利润率。

辉瑞方面认为,进入下半年时维持全年营收展望是审慎之举。继续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将介于610亿美元至640亿美元之间。同时,目前预计调整后销售及行政费用将在131亿美元至141亿美元之间,调整后研发支出在104亿美元至114亿美元之间,调整后有效税率约为13%。

砍管线、停临床,跨国药企“瘦身”计划缘何仍在继续?有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跨国药企进行大规模精简产品管线的主要原因包括对当前市场环境的一种反应,也有成本控制、战略调整以及提升研发效率等不同因素的考虑。比如,现在的大药企都在收缩自体研发投入,转向对外引进其他小药企的高成功率产品,这使得他们的研发团队大大收缩。

“在中国,地缘政治、药品的集采、医保控费等政策也会对跨国药企的业务造成压力,从而促使这些跨国药企进行战略调整,缩减在华规模。”该药企高管说,整体来看,跨国药企趋向于将研发重点放在投资回报率更高、更加受市场认可的产品管线上。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重磅炸弹级药品的持续推出对于市场的刺激作用和带动效应会使得大家把资源更加向头部集中,未来在各个治疗领域都有可能出现类似减重、肿瘤领域里的GLP-1和K药这种王者级的药品。

“网红”发力,核心产品稳增长

在部分制药企业进行调整之际,也有不少制药企业凭借重磅单品实现业绩增长,而当下,无论是风头正劲的GLP-1类药物,还是持续深耕的肿瘤领域创新药、免疫治疗明星产品等,各家跨国药企“拳头产品”的强势表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关键地位,成为支撑跨国药企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在代谢疾病治疗领域,GLP-1类药物已经成为最耀眼的“重磅炸弹”。IQVIA数据显示,自2021年新型GLP-1激动剂上市以来,肥胖症处方药的销售量显著增加。到2031年,该类药物的销售额预计将超过170亿美元,2021年-2031年复合增长率为15.6%。

诺和诺德作为GLP-1领域的领军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1549亿丹麦克朗(约合247.8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三款司美格鲁肽产品半年合计收入1127.56亿丹麦克朗(180.41亿美元),贡献超七成收入。

具体来看,降糖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Ozempic上半年销售645.20亿丹麦克朗(103.23亿美元),同比增长15%;口服司美格鲁肽片Rybelsus销售113.48亿丹麦克朗(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5%;减肥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Wegovy创收368.88亿丹麦克朗(59.02亿美元),同比增长78%。

不过,因Wegovy在美国肥胖症市场增长预期下降、Ozempic在美国GLP-1糖尿病市场增长放缓,以及Wegovy在部分国际市场渗透率低于预期,诺和诺德已宣布下调2025年营收和经营利润预期。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诺和诺德从战略层面采取“双管齐下”的应对策略:一方面通过管线升级与适应症拓展强化产品竞争力,包括计划2025年下半年在欧盟提交更高剂量Wegovy的标签更新申请,并有望同期获得Wegovy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监管决定等;另一方面则通过产能扩张布局,为长期增长提供支撑。

礼来同样依托GLP-1产品实现跨越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营收282.86亿美元,同比激增41%。其中糖尿病板块四款核心产品Trulicity、Mounjaro、Humalog和Jardiance合计创收139.728亿美元,占总营收的49%。新一代GLP-1产品Mounjaro上半年销售额达90.407亿美元,同比增长85%;减肥版替尔泊肽Zepbound增速更达223%,上半年销售额56.933亿美元。

尽管GLP-1产品大有成为新一届“药王”之势,肿瘤药领域依旧是跨国药企的“现金奶牛”。今年上半年,阿斯利康实现总营收28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肿瘤业务板块收入119.54亿美元,同比增长16%,占产品总收入的43%,稳居第一大业务板块。

强生制药板块实现290.75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3.6%。上半年,肿瘤板块为强生取得了119.90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1.1%。具体来看,该板块主要增长依然来源于Darzalex(达雷妥尤单抗)、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Erleada(阿帕他胺)和Rybrevant/Lazcluze(埃万妥单抗/兰泽替尼)等拳头产品。

在肿瘤板块,明星产品Tagrisso(奥希替尼)保持稳健增长,上半年实现收入34.88亿美元,同比增长10%。Enhertu (德曲妥珠单抗)在今年1月和4月相继在美欧扩大适用人群至HER2超低表达乳腺癌,为阿斯利康肿瘤业务板块提供了新的业绩增长点,上半年收入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38%。

普利尤单抗(Dupixent)作为赛诺菲的核心产品,上半年销售额高达73.12亿欧元(约80.15亿美元),同比增长20.7%。Dupixent的大卖得益于适应症的不断扩增,包括特应性皮炎 (AD)、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等,上季度Dupixent再次斩获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适应症。值得一提的是,COPD适应症的获批并未给Dupixent带来明显的二次增长。

在免疫领域,艾伯维免疫学领域上半年全球净收入138.95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其中,Skyrizi(利生奇珠单抗)表现抢眼,上半年收入78.48亿美元,同比增长65.8%。无论是在美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Skyrizi 都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医药行业高研发投入、高风险的特性决定了“重磅炸弹”级单品的核心地位。对于大型跨国药企而言,只有依靠几款具备强竞争力的重磅单品,才能有效分摊前期巨额研发成本与运营费用,支撑企业持续发展。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跨国药企正是凭借GLP-1、PD-1等核心大单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现业绩稳健增长。

加速合作补位增长缺口

随着专利到期潮的日益临近,跨国药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而并购与合作已成为其应对风险、寻找新的增长极的重要战略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创新药企凭借其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更多的合作机遇,然而,如何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仍需突破多重考验。

彭博行业研究指出,随着专利在2025年至2030年间陆续到期,多达133种药品将失去独占权,美国和欧洲的大型药企逾35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恐将受到仿制药竞争的严重影响。在药企面临专利到期风险的收入中,容易仿制的小分子药物约占40%,而生物制剂的占比则最高。根据市场的普遍预期,到2030年,欧美药企的销售侵蚀规模最高可达1370亿美元,其中生物制剂的占比接近一半。

具体到企业层面,大型药企似乎比欧洲同业面临的威胁更为严峻。由于可瑞达(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的专利将于2028年到期,默沙东的风险敞口最大;该公司与百时美施贵宝可能在同业中受到最大的冲击。此外,辉瑞、强生和诺华等知名药企也可能面临仿制药的严重侵蚀。

基于这一背景,跨国药企纷纷通过并购来布局潜力赛道。有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生物制药领域共发生了约32笔交易,大多集中在10亿至50亿美元的规模。例如,今年2月,诺华以30.75亿美元的协议总金额与Anthos Therapeutics达成了收购协议;4月,诺华再以17亿美元收购了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Regulus Therapeutics;6月中旬,礼来以高达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基因编辑初创公司Verve Therapeutics;同月,赛诺菲以约95亿美元的潜在总金额收购了Blueprint。

在跨国药企全球寻求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创新药企的License-out(对外授权)合作也得以持续升温。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72笔,数量占2024年全年的76%;交易总金额已达600亿美元,较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高出16%,出海势头强劲。

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陶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创新药产业链的特性为BD(商务拓展)合作提供了天然土壤,“欧美大药企主导后期临床与商业化环节,这些阶段需要巨额资本和资源投入,中小型Biotech公司很难独立承担;但大药企受限于内部创新的天然弱势,必须依靠持续引入重磅产品才能维系平台运转,因此‘自研 + 管线采购’成为行业的普遍模式。”

陶峰进一步明确,中国Biotech的BD合作潜力取决于其核心能力,“只要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管线——研发进度领先、产品质量过硬,BD热潮就具备持续的基础。对国际大药企而言,选择最优管线是市场的理性选择,当中国创新药能提供‘最快又最好’的选项时,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全球制药行业的分化格局与转型阵痛,本质上是创新迭代与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无论是跨国巨头的战略聚焦,还是本土企业的国际化突围,创新能力与商业化效率的双重提升,将是支撑行业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密码。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