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与产业趋势分析 | 中国工程科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2 14:22 2

摘要: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通过检测其生理生化特征、群落结构或功能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技术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5年第3期

作者:杨旭楠,刘丛竹,陈杏娟,宋仲戬,杜娟,李曼,吴清平,刘东风 ,俞汉青,许玫英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通过检测其生理生化特征、群落结构或功能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技术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中国工程院吴清平院士、俞汉青院士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5年第3期发表《区块链系统中反洗钱技术研究综述》一文。文章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基础原理与研究进展;基于专利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发展特点;结合行业调研,评估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产业发展条件,阐述了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已成为突破传统理化监测局限的重要途径:微生物指示法、微生物传感器和微生物生态评价等技术的创新推动环境监测进入新阶段,合成生物学技术、环境脱氧核糖核酸分析和智能化检测设备的发展使监测手段更加丰富,细分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研究建议,强化技术创新与完善微生物组学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创新生态、加强政策保障和生物安全管理,促进我国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前言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2022年)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的监测站点数量和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为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然而,随着环境治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监测方法在智能化、准确性、综合性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主要依赖生理生化指标的环境监测方法存在明显局限性:① 单一理化指标难以反映复合污染的综合生态效应;② 瞬时采样检测难以揭示污染物的累积效应和长期生态风险;③ 缺乏对生物可利用性和生态毒性的评估。因此,创建能够综合评估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技术成为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简称为“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指利用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检测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群落结构或功能变化,以此评估环境质量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整合了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方法,可以实现从单一指标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多层次环境监测。具体而言,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分为3个层次:① 利用特定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的微生物指示法;② 将微生物细胞或生物膜作为识别元件,通过电化学、光学等信号转导实现污染物快速检测的微生物传感器;③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微生物生态评价方法。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具有响应快速灵敏、表征综合效应、指示生态风险、成本低廉等优势。近年来,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已在水环境监测、生态评价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仍存在监测指标体系规范未统一、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有待提高、新技术应用成本较高、缺乏系统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和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聚焦我国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运用文献调研、专利分析和行业调查等研究方法,总结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的原理,识别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应用特点和发展瓶颈,梳理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的“原理 ‒ 技术 ‒ 产业”发展态势,提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原理

微生物指示法是利用特定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估的方法。该方法以测定生物标志物为基础,通过建立污染物浓度与生物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即剂量 ‒ 效应关系)来实现环境监测。其中,生物标志物指能够反映生物体暴露于污染物后的分子、生化或生理变化的指标。通过测定不同浓度污染物对微生物的影响,可获得半数效应浓度(EC50)、半数致死浓度(LC50)等定量参数。目前,依技术原理划分,微生物指示法主要包括细菌毒性测试、微生物酶活性指示法、微藻毒性测试和原生动物毒性测试四类。

1. 细菌毒性测试

细菌毒性测试主要基于细菌的生物发光、代谢、呼吸活性变化以及遗传突变性来评估环境质量和污染风险。生物发光抑制测试是最具代表性的微生物环境监测方法之一。该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费氏弧菌的发光抑制效应为基础,经过不断优化,现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生态毒性评价标准方法。最早商业化的Microtox®系统已实现15~30 min的快速检测,具有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等优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TOXcontrol®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在线监测,可同时检测农药、药物、表面活性剂和重金属等多种优先控制污染物。为提高方法的实用性,研究者开发了可冷冻干燥保存的发光菌株,解决了细菌储存和运输问题,为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可能。此外,该技术还提高了对污染物如重金属(Cu、Zn和Cd)、有机化学物质(苯酚)的检测灵敏度,如对废水中重金属Zn2+进行检测后获得的EC50峰值为0.272 mg/L,突出了该技术对痕量污染物毒性检测的优势。②代谢抑制测试通过测定细菌对特定底物的利用率或代谢产物的生成来评估毒性,常采用大肠杆菌、恶臭假单胞菌、硝化细菌等作为指示生物。例如,利用硝化细菌的代谢活性来表征有机污染物烯丙基硫脲和硫脲的毒性,研究发现,这两种污染物对硝化细菌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0 μmol/L。③底物诱导呼吸技术(MicroResp™)是呼吸抑制测试的代表性方法,该技术通过测定微生物群落的呼吸活性,能够反映整个微生物群落的响应情况,较单一物种测试更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者运用MicroResp™技术测定了河流的整体微生物群落对Cu污染的耐受性,结果发现,从河流上游到下游,微生物群落对Cu的耐受性逐渐增加,EC50值从48.5 μmol/L增加到179.4 μmol/L,反映了生态系统对毒性的差异性响应。④细菌遗传毒性测试主要采用检测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反应来评估环境污染物的致突变性,其代表性技术为污染物致突变性检测(Ames试验)和遗传毒性检测法(umuC试验)。Ames试验利用基因改造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株,通过测定其回复突变频率来检测污染物的致突变性;而umuC试验则基于细菌的应急修复,通过测定DNA损伤诱导的umuC基因表达水平来评估遗传毒性,对有机化合物最低检测限为10-4~10-5 mol/L。

2. 微生物酶活性指示法

微生物酶活性指示法是利用微生物胞内或胞外酶活性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方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广泛。该方法主要基于特定酶活性与环境污染物之间的响应关系。例如,脱氢酶、磷酸酶、脲酶作为微生物代谢的关键酶,其活性直接反映微生物的整体代谢水平,可灵敏检测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对微生物代谢的抑制作用。同样,荧光双醋酸酯酶的水解活性也是评估微生物群落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其与环境中重金属(As、Cu、Zn、Cd、Pb)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3. 微藻毒性测试

微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其生理生化特征变化可直接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目前常用的指示生物包括栅藻、小球藻等。这些微藻检测方法已经标准化,如《水质 单细胞绿藻对淡水藻类生长抑制试验》(ISO 8692:201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学品测试指南,第2部分:对生物系统的影响,测试201:淡水藻类和蓝藻细菌生长抑制试验》两项标准规定了基于生长抑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等终点指标的测试规程。由于微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过程对环境胁迫高度敏感,该方法特别适用于毒害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毒性评估。其中,小球藻对农药的敏感性最强,反馈时间在10 min以内,可检测出污染物水平为纳克、微克浓度的污染物。

4. 原生动物毒性测试

原生动物因其对环境变化反应迅速、生命周期短且易于培养等特点,成为水环境毒性评价的重要测试生物。草履虫因其运动行为对污染物的敏感响应而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其游泳速度和运动轨迹可作为评估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毒性的可靠指标。纤毛虫对环境胁迫的快速响应也使其成为理想的毒性测试生物,特别是游仆虫属表现出对重金属污染的特异性、敏感性,尤其对Ni最为敏感(LC50为0.03 mg/L)。为提高毒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践中常采用多种原生动物的联合测试策略,以有效降低单一物种评价的局限性。

(二)微生物传感器技术

微生物传感器技术通过整合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导系统,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物的快速定量检测。该技术利用微生物对特定环境刺激的响应能力,将生物信号转换为可测量的电学、光学或其他物理化学信号。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微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快速、经济和原位检测等优势。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该领域已形成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等多个技术分支。

1.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传感器是基于电活性微生物的胞外电子传递能力,将有机物氧化过程产生的电子直接传递给电极,从而产生可测量电信号的生物电化学装置。在典型的MFCs系统中,电活性微生物在厌氧阳极室将有机物氧化,产生的电子通过外电路传递到好氧阴极,同时质子通过质子交换膜迁移形成电路闭环。当环境中存在有毒污染物时,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导致电流输出发生变化,因此,通过监测电流变化可以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此外,某些电活性微生物还能够特异性响应重金属等特定污染物,为污染物选择性地检测提供了可能。目前,MFCs传感器的性能已通过电极材料创新和反应器设计得到显著提升。在电极材料方面,钛网阳极MFCs较传统碳毡提高了37.4倍的检测灵敏度。反应器设计的优化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微型化设计将响应时间缩短至2.8 min,流通式构型则提高了检测稳定性。这些改进使MFCs传感器在生化需氧量(BOD)在线监测(监测范围为0.3~164 mg/L)、重金属毒性预警(检测限为1 μg/L)等领域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针对高溶氧、低有机物环境的检测难题,研究者开发了基于好氧电活性菌的生物阴极传感系统,对水样中甲醛浓度的检测稳定性和灵敏度分别提高了25%、23%,响应时间低于1.3 h,并对新型污染物表现出良好的识别能力。研究者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消除环境干扰,开发自适应报警算法,使MFCs传感器实现了远程数据传输功能,在实际再生水系统中得到成功验证。此外,合成微生物群落策略通过工程化微生物构建更复杂和多样化的传感系统,能够以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来响应刺激,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2. 全细胞生物传感器

转录因子是最常见的生物传感器响应元件,能够识别并结合目标污染物,通过发生构象变化,激活或抑制下游启动子的活性,进而调控报告基因的表达。转录因子通常由DNA结合域和配体结合域组成。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转录激活因子和转录抑制因子,根据变构方式又可以分为单组分转录因子和双组分转录因子。具体来看,单组分转录因子系统构建的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如利用砷调控蛋白(ArsR)及其变构体作为识别元件,通过定点突变改造非保守碱基对,以萤光素酶为报告元件;构建的砷响应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可实现水体中低浓度ASO32-(0.01~1 µmol/L)的快速检测。研究者通过代谢流重构和基因线路设计,如构建基于2000多个启动子绿荧光蛋白(GFP)融合的大肠杆菌转录报告库,实现了对重金属、有机物和抗生素等多种污染物的同步检测。基于结构蛋白的检测系统则是将金属结合位点嵌入到报告蛋白中,通过影响蛋白的折叠或活性来产生信号。这种策略可以提供更多的设计选择,但需要仔细考虑金属结合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例如,通过在GFP环区引入金属结合序列,可以构建对重金属离子敏感的荧光传感器,该传感器可在0~5 µmol/L和0~200 µmol/L范围内定量评估Hg、Cd的浓度。细菌双组分系统(TCS)由感受蛋白和应答调节蛋白组成。感受蛋白识别特定的环境信号后并磷酸化应答调节蛋白,应答调节蛋白再调控靶基因的表达。TCS不仅可以感知重金属离子,还能响应多种环境胁迫因子,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机制。研究表明,通过集成UzcRS和UrpRS双组分系统,构建铀响应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对浓度低至1 µmol/L的UO22+进行精准检测。通过优化ArsR调控系统并设计多层转录放大器,砷离子检测的灵敏度可以提高约5000倍。此外,基于转录因子的铜离子检测系统,通过生物电化学信号放大,可将响应时间缩短至2~3 min。

近年来,细胞固定化技术的突破显著提升了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例如,水凝胶包埋和导电纳米材料修饰不仅提高了细胞的稳定性,改善了信号传导,还实现了可控释放功能。面向现场快速检测需求,研究者开发了试纸型生物传感器和微流控集成系统。试纸型传感器成本低于1美元/个且可生物降解;微流控系统可以实现样品前处理自动化和多参数同步检测,样品前处理包括可以在5 min内以0.19 mm/s的线速度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实现样品充分混合,或通过膜过滤、物理过滤、磁珠分离、片上电泳等方式实现样品简易快速过滤,为环境监测提供了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

(三)微生物生态评价新方法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组学技术突破了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局限,能够同时获取环境样品中多种生物类群的遗传信息,为微生物生态评价开辟了新途径。在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功能基因和群落网络分析方法不断创新发展。研究者通过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网络拓扑结构,识别出对特定污染物响应的关键物种,揭示了微生物群落的响应机制,也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评价提供了新视角。

1. 环境DNA技术

环境DNA技术通过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总DNA,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目标序列(如16S rRNA基因)进行大规模测序。环境DNA技术通过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同时获得可培养和未可培养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基因信息,从而实现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全面分析以表征环境影响,在评估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该技术可以同时检测真菌、细菌和后生动物等多个类群,不同类群对环境因子具有差异化响应,如真菌群落对重金属(如Cu、Cr)更为敏感,细菌群落主要受营养元素(如有机质、总氮、有效磷)影响。

基于环境DNA分析的生态评价主要采用4种策略:基于已知生物指示物的分类学分析、De novo生物指示物分析、包括生态网络在内的群落结构度量以及基于宏基因组或宏转录组的功能群落度量。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研究者建立了更加稳健的生物标志物体系。例如,在受污染的沿海地区,通过结合化学分析和16S rRNA基因测序,可以揭示特定微生物类群与污染物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整合分析方法不仅提高了环境评估的准确性,还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此外,研究人员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开展了太湖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和流域生态健康评价。

2. 生态评价指数创新

生态评价指数最初主要基于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建立,如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等,用于量化和评估群落结构的变化。随着研究的深入,整合物种组成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基于功能群的营养状态指数得以发展,使评价体系更加完善。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分子指数建立,其中微生物群落完整性指数和环境DNA完整性指数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新发展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元条形码DNA指数展现出与传统理化指数的良好相关性,可以可靠地将90%以上的未知分类单元归类到不同生态组,体现了分子生物学与数据科学结合的创新优势。此外,为提高生态评价的可靠性,研究者提出了多方法整合策略,通过将分子生物学数据与传统理化指标相结合,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分析流程,发展适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的评价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已展现出显著优势。

三、微生物环境监测领域的专利发展态势

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得益于技术原理的持续突破,但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往往需要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紧密结合。前文分析了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的基础原理,涵盖了该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潜力,可见核心技术的成熟度,如生物识别元件开发、环境DNA数据解析及传感器性能优化,会直接影响技术向产业化推进的速度。专利布局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技术从学术研究转向实际应用的重要路径。因此,从专利角度来分析微生物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可进一步揭示技术发展潜力,分析相关区域、机构或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以及技术发展中可能的短板和空白。本节将通过梳理专利申请时间的演变、申请主体和技术特征,剖析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路径及产业化方向,为后续研究和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一)微生物环境监测领域的专利技术演进轨迹

一是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经历了从基础方法创新到系统集成应用的显著演进。早期的专利技术发展以生物发光抑制测试、酶活性指示等传统方法为主,通过特异性微生物的生理响应,实现污染效应评估。随着合成生物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专利申请的焦点转向功能性生物元件的精准设计,如通过优化转录因子结构和信号放大系统来提高检测灵敏度,采用细胞固定化技术和抗干扰策略来增强系统稳定性,基于多重启动子的复合检测系统以实现多参数同步检测。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与微型化检测装置的深度集成,推动了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了从单一参数检测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能力跃升。

二是技术突破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美国和日本是微生物环境监测领域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① 我国在微生物传感器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94.39%,特别是在MFCs传感器方向,形成了完整的专利组合。例如,在电极材料创新方面,开发出石墨烯改性电极、多孔钛网等新型材料,显著提升了电子传递效率;在反应器设计方面,微型化和流通式构型的创新使检测性能得到优化。② 美国在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和微生物指示法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拥有多项基础性专利,尤其是在转录因子工程和细菌毒性测试体系方面的专利最具影响力;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环境DNA分析的标准化流程和评价体系建立方面形成了重要专利布局。③ 日本在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核心技术方面的研究表现突出,尤其是与生物传感元件设计优化和细胞固定化技术相关的专利最为集中,如开发的便携式微生物传感器装置和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创新主体结构映射技术发展的阶段特征。① 科研机构持续推进基础原理突破,如在微生物传感器方向,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导,重点布局新型传感材料和检测系统的开发;在环境DNA分析方向,以南京大学为代表的国内科研机构,在环境DNA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重点开展了流域污染溯源和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方面的应用研究。② 企业的参与度明显提升,环境监测机构和生物技术公司开始布局实际应用专利。例如,在环境样品前处理、DNA提取和测序分析等关键环节形成了一批实用性强的专利。此外,环境监测设备商和生物技术研发单位开始布局产业化应用,如美国纳尔科公司和美国3M公司分别在细菌活性、酶活性测试系统方面拥有完整的专利组合,涵盖了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远程监控等核心技术方向。

(二)微生物环境监测领域的专利技术发展特点

1. 技术功效

微生物环境监测领域的专利技术发展功效特点主要体现在检测性能、实用性和智能化水平3个方面。① 检测性能不断提升,灵敏度和特异性显著提高。以重金属检测为例,新一代微生物传感器的检测限已达到纳克每升级别,较传统方法提升了2~3个数量级。这主要得益于生物元件优化,可以通过定向进化获得高亲和力的金属结合蛋白;得益于信号放大策略的提升,如多级转录调控和纳米材料修饰。这些进展直接推动了全细胞传感器性能实现突破。②实用性增强,样品处理和检测过程实现自动化。专利分析显示,近5年有30%的微生物环境监测专利涉及自动化创新,如自动进样系统、在线监测装置、远程数据传输模块等。例如,新型生物电化学传感器通过优化反应器构型和电极设计,实现了连续进样和实时监测,使维护周期延长至3个月以上。这些改进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方法可靠性。③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推动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日益智能化。近期,约2%的专利都整合了人工智能技术,以用于数据处理和污染预警。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环境DNA数据分析平台,能够自动识别关键指示物种,准确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显著提升了微生物生态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技术演进路线

微生物环境监测领域的专利技术演进路线主要有3个方面。① 检测原理升级路线,从单一指标检测向多参数综合评价发展。早期专利主要围绕单一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如发光细菌对特定重金属的响应;近年来,逐步发展出基于微生物群落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同时监测多种环境因子的累积效应。这种技术演进与生态评价指数创新高度吻合。② 检测装置进化路线,从实验室设备向便携式装置转变。其中,微流控技术的应用是重要突破点,实现了样品处理、检测和分析的一体化集成。③应用领域拓展路线,从单一环境介质向多场景应用扩展。初期主要针对水环境开展监测,如BOD在线监测系统;目前已扩展到土壤、空气等多个环境介质,并开发出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专用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位监测系统,集成了样品预处理、生物检测和数据分析功能。

四、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微生物环境监测领域的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和法律保障。本文通过行业调查,分析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的发展环境,梳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国重视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的战略布局,形成了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①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将微生物监测纳入重点发展方向,《河流和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范》(DB11/T 2320—2024)开始关注微生物指标在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②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已形成涵盖样品采集、检测方法、质量控制等环节的技术规范,如已发布的《环境基准工作方案(2023—2035年)》《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等,环境DNA分析、微生物群落评价等新方法的标准制定工作也在推进。③生物安全监管制度日趋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实施为微生物监测活动提供了规范指引,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此外,2023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关于生态环境节能环保支出预算为11.73亿元,比2022年增长了23.6%,为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在市场环境方面,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复杂,特别是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型污染物的出现使传统理化指标难以满足综合评价需求,从而推动了微生物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土壤修复市场快速发展,带动需求增长。然而,2020—2024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相关支出费用分别为6317亿元、5536亿元、5396亿元、5633亿元、5489亿元,多年未见显著增长,微生物环境监测的市场竞争格局仍不容乐观。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的高端市场被美国哈希公司、英国Hydreka公司等占据,并在生物毒性检测等领域拥有多项专利垄断;在中端市场,主要由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占据,但其微生物监测产品占比较低,微生物监测设备较少;在低端市场,存在大量中小企业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环境监测产业自1983年《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颁布以来,从无到有,持续发展,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在整个环境监测领域中应用的占比较低。截至2023年,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碧兴物联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京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研发的总环境监测设备数量为3463套,其中微生物监测设备数量只有14套,仅占整个环境监测设备的0.4%,反映出国内微生物环境监测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等政策规划的持续推动,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18—2023年,我国环境监测产业的市场规模从236.41亿元增长至456.68亿元,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未来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此外,市场需求增长态势明显,具体表现在: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2023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数量达2929个,同比增长1.21%;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在2023年突破140亿元;政府环保投入持续加大,2024年我国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监测预算投入达13.56亿元,同比增长19.9%。此外,2022年,我国环境监测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435.11亿元,2025年将达到564.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91%,2028年将达到750亿元。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上游供应链以培养基、试剂和仪器等核心原料为主,这些原料的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产品性能。目前,国内企业主要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保障供应链安全,但关键原材料的自主可控程度仍有待提高。下游应用市场主要包括环境监测运营服务、第三方检测和政府环保部门等,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从产业主体结构来看,市场参与者可分为3类:以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环保科技企业,专注于环境监测设备研发和服务;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环保工程公司主要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但总体上看,国内企业存在规模偏小、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我国环境监测企业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不足5%,与国际领先企业如美国哈希公司、英国Hydreka公司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 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难以满足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需求。生物识别元件研发能力不足,高性能菌株和酶制剂主要依赖进口,如发光细菌、硝化细菌等指示菌株;信号转导技术创新乏力,光纤传感、微流控等新型检测原理应用受限;数据分析方法有待突破,特别是在环境DNA测序数据的解析和生态评价模型构建方面;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水平较低,不同实验室间的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可比性差;产品性能存在短板,如样品前处理自动化程度低、复杂基质干扰抑制能力弱等。

2. 产业化水平亟待提升

我国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产业整体竞争力仍有待增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如行业领先的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微生物监测设备方面的销售收入在其企业总收入中的占比较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行业平均研发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6.47%~13.56%,远低于国际同行15%~20%的水平;产业链配套薄弱,特别是生物识别元件、微生物探针等关键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

3. 市场推广与应用受限

我国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在市场推广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微生物环境监测技术的市场认知度不高,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尚未确立;应用场景单一,主要集中在水质毒性监测领域,在土壤、空气等领域中的应用不广泛;运行成本较高,单次检测成本是传统理化方法的2~3倍;服务模式创新不足,“产品+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技术应用水平上差距明显。

4. 标准与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体制机制障碍,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标准体系不完善,微生物群落分析、生态毒性评价等方法缺乏统一标准;质量控制体系薄弱,缺乏第三方评价认证机制;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样品采集、保存等环节的风险防控措施有待加强;数据共享机制缺失,环境微生物监测数据分散存储,难以发挥大数据价值。

五、推动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技术创新与微生物组学标准体系建设

1. 微生物指示体系优化与标准化

建立微生物指示菌库与功能基因数据库,系统开展环境指示微生物筛选与评价研究,制定标准化的菌株培养、保存和传代规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支持建设国家级微生物环境指示菌种资源中心,为产业提供高质量的生物识别元件。

2. 微生物传感系统集成创新

聚焦微生物传感器的痛点问题,开展传感器稳定性提升技术研究,针对细胞固定化、抗干扰、长期存储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建立微生物传感器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响应时间、稳定性等核心参数。重点支持微流控芯片与微生物传感器结合的集成系统研发,解决样品前处理自动化问题。

3. 环境DNA数据分析标准与平台建设

针对环境DNA分析方法,建立统一的样品采集、DNA提取、扩增测序和数据分析规程,解决不同实验室间结果可比性差的问题。研发针对环境微生物组学的专业分析软件平台,构建中国环境微生物参考基因组数据库,为微生物群落分析提供本土化参考依据。同时,制定微生物生态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与阈值标准,为生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二)构建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创新生态

1. 生物感知 ‒ 数据分析融合发展

打破微生物监测产业链条分割现状,推动生物识别元件供应商、设备制造商和数据分析服务商的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基于合成生物学的高性能微生物传感器与智能数据分析平台的结合,实现从样品采集到生态风险评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微生物环境监测联盟”,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2. 微生物环境监测应用场景拓展

针对饮用水安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空气质量控制、海洋生态等不同应用场景,开发专用的微生物监测解决方案。例如,针对饮用水安全的实时生物预警装置、污水处理厂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动态监测系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位生物传感网络等。支持建设微生物环境监测示范工程,验证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为规模化推广积累经验。

3. 微生物监测数据价值深度挖掘

建立微生物环境监测数据中心,汇集各地区、各环境介质的监测数据,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算法,挖掘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质量的内在关联。构建覆盖全国的环境微生物监测网络,形成微生物指示体系的环境基准数据。建立微生物组学数据与传统理化指标的关联分析方法,发展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

(三)加强微生物环境监测的政策保障与生物安全管理

1. 明确产业发展规划

建议发布“环境微生物监测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构建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加强部门协同,建立环保、科技、工信等多部门联动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宏观政策指引和组织保障。在环境监测项目中,明确要求纳入微生物监测指标,通过政策牵引创造市场需求。支持微生物环境监测设备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2. 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微生物环境监测的特殊性,建立和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微生物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实验操作和废弃物处理全流程的生物安全规范,防范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建立微生物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对涉及病原微生物和基因组改造微生物传感器的安全监管。开展从业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和认证,提高全行业的生物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注:本文内容呈现略有调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作者简介

吴清平

食品安全科学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研究。

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

注:论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进展,不代表《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的观点。

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