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以冲突绵延百年,英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作为一战后托管巴勒斯坦的强国,英国起初支持犹太复国运动,却后来转向压制,导致犹太武装组织发起猛烈反击。这些极端报复包括爆炸袭击和暗杀行动,不仅震撼了世界,还加速了英国的撤离。
巴以冲突绵延百年,英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作为一战后托管巴勒斯坦的强国,英国起初支持犹太复国运动,却后来转向压制,导致犹太武装组织发起猛烈反击。这些极端报复包括爆炸袭击和暗杀行动,不仅震撼了世界,还加速了英国的撤离。
但这些行动的细节和背后的转变,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人真相?
二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迅速陷入针对英国当局的暴力风暴。犹太复国主义者组建了哈加纳、伊尔贡和莱希等武装组织,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爆炸和暗杀,将英国的统治推向瓦解。这些行动从防御转向进攻,标志着犹太抵抗运动的升级。
哈加纳是最早的犹太自卫组织,最初保护犹太社区免受阿拉伯袭击,但英国政策变化后,它开始对抗英国力量。1945年10月,哈加纳的突击队帕尔马赫炸毁了全国150多处铁路线,还击沉三艘英国海岸巡逻艇,瘫痪了交通网络。11月1日,他们在海法和雅法港再次击沉英国警艇,造成海军损失。这些袭击公开挑战英国权威,迫使当局分兵应对。
伊尔贡作风更激进,成员多追随雅博廷斯基,主张对英国和阿拉伯人采取强硬手段。1944年,在梅纳赫姆·贝京领导下,伊尔贡袭击多个英国警察局和行政大楼。1946年6月17日,他们破坏多处公路并炸毁10座桥梁,切断英国军队移动路线。最著名的行动是7月22日的大卫王酒店爆炸。
这座酒店是英国行政机构和英军司令部所在地,象征英国统治。伊尔贡成员乔装阿拉伯人,将炸药装在牛奶罐中运入地下室,引爆后炸毁酒店一半,造成91人死亡,包括英国官员、阿拉伯人和犹太雇员,另有45人受伤。这一事件被视为现代恐怖主义早期案例,严重打击英国士气和国际形象。
莱希由斯特恩帮演变而来,更为极端,甚至二战时试图与轴心国合作对抗英国。莱希以暗杀为主,目标直指英国高层。1944年11月6日,莱希成员在开罗枪杀英国中东事务大臣莫恩勋爵,他被视为犹太移民政策的障碍。
这一暗杀震惊英国政界,推动当局加强对犹太武装的镇压。莱希还参与爆炸,如试图炸毁海法炼油厂,虽未完全成功,但造成英国经济损失。这些组织在1945年10月联合形成“希伯来抵抗运动”,合力袭击英国设施,行动公开化和激烈化,让巴勒斯坦陷入混乱。
英国回应异常强硬。1944年10月,他们对伊尔贡展开地毯式搜捕,将250多名成员流放到厄立特里亚。1946年大卫王酒店爆炸后,英国调集2.7万士兵逮捕2700多人,包括犹太办事处领导人,并颁布戒严令。
英国公开绞死多名犹太极端分子,以示震慑。但这些措施适得其反,引发更多反抗。1947年7月的军士事件是典型:伊尔贡绑架两名英国军士克利福德·马丁和默文·佩斯,作为对英国处决三名伊尔贡成员的回应。
英国拒绝让步后,伊尔贡将两人绞死在纳塔尼亚附近树林,并在其尸体上布设地雷,导致多名英国士兵受伤。这一事件引发英国本土反犹骚乱,进一步削弱英国统治意愿。
统计显示,1946年就有73名英国军人和文职人员被杀,96人受伤。这些行动让英国精疲力竭,民众质疑继续托管的必要性。犹太武装的炸弹与暗杀风暴,不仅摧毁英国控制体系,还为以色列独立铺平道路。但犹太人从一战盟友转为敌人的原因何在?
犹太人转为敌人的根源在于英国中东政策的反复。一战时,英国通过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复国运动,但1930年代后,为战略需要背弃承诺,转向压制犹太移民,点燃武装反抗导火索。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致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莱昂内尔·沃尔特·罗斯柴尔德,表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民族之家”。这份宣言源于英国战争需求:拉拢全球犹太人提供经济援助,影响俄国和美国犹太社群,削弱同盟国。
宣言后,英国推动犹太移民,一战结束巴勒斯坦成英国委任统治地。1920年圣雷莫会议确认此安排,约旦河以西成犹太移民重点。
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前,犹太人口从1918年的7%升至29.7%,约44.3万人。这些移民带来资金和技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如特拉维夫兴起和农业定居点扩张。
然而,二战前夕,英国为拉拢阿拉伯世界对抗轴心国,转向“扶阿抑犹”。1936至1939年阿拉伯人大起义加剧转变,阿拉伯人袭击犹太社区和英国设施,导致超5000人死亡,包括400多名犹太人和200多名英国人。
英国为平息起义,发布1939年5月17日《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文件反对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认为违反对阿拉伯人义务。它规定五年内只允7.5万犹太移民,此后需阿拉伯同意;禁止犹太人购买土地,计划十年内建独立巴勒斯坦国,由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按人口比例共享政府。这让犹太人永处少数地位,犹太复国运动遭毁灭打击。
白皮书发布引发犹太复国主义者强烈反对。许多人认为只有暴力能迫使英国改变。于是,伊尔贡和莱希转向恐怖活动,哈加纳虽克制但开始非法移民。英国背叛激化犹太反抗,加深阿拉伯人与犹太人裂痕,导致巴勒斯坦局势恶化。但英国作为犹太复国运动“始作俑者”的角色如何起源?
英国成为推动者的根源在于犹太人漫长流散历史和19世纪反犹浪潮。这段历史从古代以色列王国建立开始,经多次征服和驱逐,在欧洲歧视中催生返回故土愿望。
公元前11世纪末,大卫王统一希伯来部落,建立以色列王国,以耶路撒冷为都城。这片土地位于地中海东岸,早有腓尼基人等土著,但希伯来人在亚伯拉罕率领下从美索不达米亚迁入繁衍。
王国分裂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征服。公元前63年,罗马占领巴勒斯坦,对犹太人实施残酷剥削和宗教压迫。公元66年,犹太人发动第一次大起义,罗马大军公元70年攻克耶路撒冷,摧毁第二圣殿,将7万犹太人贬奴。
公元132年,第二次起义爆发,罗马皇帝哈德良彻底摧毁耶路撒冷,禁止犹太人返回。至此,犹太人失去国家,开始两千年流散。
流散犹太人散居欧洲、北非和中东,饱受歧视。中世纪被视为异教徒,常遭迫害,如十字军东征屠杀。19世纪工业革命和民族主义兴起,反犹主义泛滥。俄罗斯犹太聚居区遭大屠杀,法国德雷福斯事件暴露西欧偏见。
这些事件让犹太知识分子意识到融入欧洲不可能。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巴塞尔召开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提出建犹太国家目标。犹太复国运动强调返回巴勒斯坦,这片祖先土地视为唯一安全家园。运动迅速传播,吸引全球犹太人支持。
一战中,英国通过贝尔福宣言成为推动者。这帮助英国赢得战争,为犹太人提供实现梦想平台。但支持埋下与阿拉伯人冲突种子,因为巴勒斯坦已有阿拉伯多数居民。但这如何点燃巴以冲突火药桶?
英国支持点燃火药桶的方式是通过狼狈撤离,将问题抛给联合国,导致分治和持久冲突。1947年,英国无力调和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矛盾,选择放弃托管,不仅促成以色列建国,还留下暴力循环遗产。
面对犹太武装持续袭击和阿拉伯反对,英国1947年2月18日宣布将巴勒斯坦问题移交联合国。外交大臣贝文在下院表示,政府无权分土地,只能求助国际组织。4月2日,英国致函联合国秘书长,要求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巴勒斯坦。
英国称不会提建议,实际决定放弃。联合国4月28日召开会议,经数月辩论,11月29日通过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委任统治,在巴勒斯坦建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国占地1.494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7%,阿拉伯国占地1.1203万平方公里,占43%。耶路撒冷作国际区单独管理。
决议通过后,阿拉伯国家拒绝,引发内战。1948年5月14日,英国军队撤离当天,大卫·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宣布以色列独立。犹太武装整编为以色列国防军,迅速控制分配土地,并扩展更多区域。独立后,极端分子继续行动。
1948年9月17日,莱希成员在耶路撒冷暗杀联合国调解员福尔克·伯纳多特伯爵。这位瑞典贵族提出调解方案,包括调整边界缓解阿拉伯不满,但被视为威胁犹太利益。他的死亡引发国际谴责,加剧以色列与邻国紧张。
英国撤离直接埋下巴以冲突根源。阿拉伯国家发动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获胜,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成难民。以色列建国手段,包括早期武装行动,激发巴勒斯坦抵抗,形成“以暴制暴”循环。至今,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冲突仍源于此遗产,证明暴力难带持久和平。
来源:赵贺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