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打造的“网红医生”,到底在卖什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2 22:35 3

摘要: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提升,医疗科普成短视频平台“流量密码”。《法治日报》调查显示,MCN机构批量孵化“网红医生”IP:部分点赞过万的科普视频由非专业写手炮制,一些平台认证的“权威”医生实为运营公司操控的“演员”。(8月12日 《法治日报》)

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提升,医疗科普成短视频平台“流量密码”。《法治日报》调查显示,MCN机构批量孵化“网红医生”IP:部分点赞过万的科普视频由非专业写手炮制,一些平台认证的“权威”医生实为运营公司操控的“演员”。(8月12日 《法治日报》)

眼下,MCN机构流水线打造的“网红医生”正重构医疗科普的生态。这些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健康权威”者,看似在传播医学知识,实则在流量经济的逻辑里兜售着更复杂的“商品”,其背后是医疗专业性与商业变现的深度博弈。

最直白的贩卖,是打着“专业推荐”旗号的商品。健康类账号里,跨科室带货屡见不鲜:骨科医生推荐美容药膏,妇科专家推销男士保健品。MCN机构用脚本将医生包装成“健康导购”,夸大普通食品、非处方药功效。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医生小号推荐玻尿酸,单月销量超2.8万件,评论区“医生推荐肯定没错”的留言,暴露公众对专业身份的信任正被转化为消费冲动。

更深层的交易,是对医疗公信力的量化变现。MCN深谙“人设即流量”的法则,为医生量身定制“急救英雄”“老中医传人”等标签,通过剪辑夸张病例、编造治愈故事强化权威形象。当“网红医生”的人设立住后,每条视频的植入报价水涨船高,头部主播单条60秒内容可达10万元,其商业价值远超临床诊疗。这种模式下,医生的专业背书成了可交易的流量商品,诊室里的严谨判断让位于镜头前的话术表演,医疗行业的公信力被拆解成“点赞数”“带货量”等数据。

更隐蔽的收割,是制造健康焦虑催生伪需求。“每两人就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孩子腺样体肥大必须手术”等危言耸听的标题背后,是MCN机构精准的商业算计。它们放大疾病风险、模糊医学常识,把正常生理现象包装成健康危机,诱导用户购买检测试剂盒、保健品甚至无效疗程。某账号编造“失眠猝死风险”临床数据推广助眠产品,半年销量暴增15倍。这种“恐惧营销”扭曲公众健康认知,还可能延误真实病患治疗。

值得警惕的是,当医疗科普沦为流量生意,最终受损的是医患之间的信任根基。那些伪造资质的“野医生”、跨科带货的“万能专家”,用同质化的话术模板消耗着公众对医者的敬意。某调查显示,超六成网友因轻信“网红医生”推荐延误治疗,而真正需要传播的慢性病管理、急救知识等硬核内容,却在流量狂欢中被边缘化。

医疗的本质是守护生命健康,科普的初心是传递科学认知。我们需要划定专业与商业的边界:让平台筑牢资质审核的防线,让行业明确科普带货的禁区,让公众学会辨别“权威人设”背后的商业陷阱。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医疗公信力成为流量经济的牺牲品,让健康科普回归治病救人的本真价值。(王恩奎)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