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的兰亭,还能依稀体味到近1700年前上巳雅集的风韵,从那时起,兰亭已不再属于山阴,不再属于江南,而是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道路。
作者 朱海燕
《北兰亭纪事》——8分钟电视解说词
镜头画面(绍兴兰亭)
今天的兰亭,还能依稀体味到近1700年前上巳雅集的风韵,从那时起,兰亭已不再属于山阴,不再属于江南,而是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道路。
这条路,穿过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
如果说,中国书法是雄富博大的艺术宝库,那么《兰亭集序》则是这个艺术宝库上的一扇大门。如果说,中国汉字是一部缩影的中国通史,那么书法就是这部书的装订线。
/绍兴兰亭,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闻名遐迩/
而《兰亭集序》又是这装订线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王羲之没有想到,他用毛笔写的一篇序文,竟如此深远地影响了历史,中华民族具有书法艺术梦想的人们又把它燃烧成一把照亮未来的艺术火炬。
在书法继古开今的道路上,关于兰亭的故事历久而弥新。
历史也因此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兰亭在江南,那么北方呢,是不是没有生产兰亭的土壤?
镜头画面(北兰亭)
这里是北京。这座灰色楼房叫北兰亭。
它的创建者是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和著衣画家乙庄夫妇。
北京是文化古都,这里所发生的许多事件深刻地影响着历史。书法亦然。不管怎样,在北京创建北兰亭,总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
镜头画面(北兰亭创建场面)
2008年,是北兰亭诞生的日子,从诞生即日起,就成了书坛一条有无数个展览橱窗和被人关注的事件所组成的长廊。
镜头画面(张旭光授课、指导创作)
这是集教学、创作、研讨、展览、传播等相融合的书法学术场所。北兰亭的办学宗旨,就是以书法的特长为社会做点事,让传统的书法艺术插上现代传媒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镜头画面(北兰亭校训字幕)
张旭光、乙庄夫妇是机智而富有忠诚艺术和社会担当的人。他们所提出的:“主人意识、利他精神、倾心修炼、德艺双馨”北兰亭校训,让学子们倍感亲切。因此,在他们的艺术梦乡里,赋予了神圣的责任与使命。
北兰亭是一座桥,它以公益事业的形式,把艺术与教育、与社会、与世界以及与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事业之中,沟通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社会形态的人们的心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与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给人民的财产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北兰亭的师生们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钱捐物、捐赠字帖,用爱心和艺术去抚慰撕裂的山河。
镜头画面(北京太庙)
北兰亭与联合国中文组以“企盼和平”为主题,在北京太庙联合承办“百名联合国官员与中国书法名家同书联合国宪章百米长卷”重大活动,作品现场捐赠联合国总部,表达了中国艺术家及联合国官员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心愿。
镜头画面(助力冬奥会、香港回归20周年、到山区书法教育扶贫现场)
历史应当记住这一次次有益的活动。文化之自信不在文化人之幸福,而在万民之忧乐。北兰亭向社会奉献了物质与精神意义上的双重财富。
镜头画面(书法教书、电视书法晚会、书法电视大赛等)
/张旭光现场创作丈二尺幅草书作品/
张旭光说,让书法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不是我一个人可从改变的现状,改变这一状况的唯一手段,就是普及和提高书法教育,这才是永远之大计。
北兰亭的书法教育,也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自救与探索。他们办驻会研修班、入室班、短期班。为不留下艺术的遗憾,课程上还增加了文字学、古文、诗词、审美心理学等,设立了清华大学导师工作室、中国传媒大学名家工作室、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等。
作为一个民间书法教育机构,恐怕没有其他哪个机构,像北兰亭这样,集中并释放着如此繁多丰富的书法教育资源,构成并继承了东方古老民族书法艺术的巨大生命活力。
镜头画面(走进联合国总部)
只有10年历史的北兰亭,固然不是一家艺术老店,但它的艺术之根伸向很远,一如长江之水,涌向大海,涌向太平洋,用它不竭的艺术之力拍打着大洋的彼岸。
北兰亭连续5年走进联合国总部展览、讲学,走进韩国。2017年12月,又以“企盼和平”为主题在巴黎举办张旭光先生的草书展,以最民族优势的书法样式传播中华文化与自信。
一位法国艺术家说:张旭光的草书是毛笔书写的《马赛曲》,如果说,埃菲尔铁塔是“云中牧女”,那么张旭光的草书就是“牧女的云海”,变化莫测,神奇万端。
镜头画面(行书八讲,张旭光书法集等作品)
张旭光是被书法界称为破译“二王”密码的人,他的《行书八讲》条陈缕析,解构分析了王羲之书法成功的奥秘,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开掘出经典作品的传统光芒,其体会和经验,可学可信、受用,值得推广。此外,张旭光还著有《批注王羲之十七帖》《现在书法字库.张旭光卷》《张旭光书法集》《张旭光系列艺术文丛》《张旭光诗词书卷》《北兰亭一、二、三》《文华展》《手札展》《书法与文化》等等。
这些辛勤的笔耕,并非是一个艺术家的休闲娱乐,也不是在砚边泼墨后的偶有所感,而是一个富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带有根本意义的觉醒,这就是将他生命中的所有的智慧、才华、良知和忠诚,凝聚一种财富,留给这个社会。
/张旭光先生书法入室班开课讲话(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说,山阴兰亭和北兰亭的对比,显示出一种跨越历史的时间性,那么,北兰亭和它的分支机构的对比,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性。这些年,北兰亭在全国各地建立多处分支机构,张旭光师生先后应邀在福州龙岩、惠安、深圳、珠海、晋城、滨州、重庆、香港、荣宝斋画院、琉璃厂、水立方、圆明园等地举办书法展览。
张旭光有诗明志,“登高回看海如湍”,“开我心胸天地间”。他说,当今书坛,世道大变,天外有天。北兰亭走出北京,走出国门,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学习,不睁开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行了。既然你选择了书法,你就必须选择学习,一是学习传统,二是学习当下。学习是快乐的,但学习也是痛苦的,学习本身就包含着扬弃。学习、扬弃的过程,就是涅槃的过程。
北兰亭开门办学的教育方式,其实就是标新立异、继古创新的艺术生命的延续,它以全方全的方式孕育催生着各种新精神的胚芽,艺术的动力,还须从这片古老土地的内在因素中寻找……
10年来,北兰亭倾尽心力,上下求索,找到一条中国书法民间机构生存发展的道路,历史性的完成了一个课题,即:民间也是发展中国书法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再上征程,依然艰辛。站在10周年的里程碑下,回望过去的执着与探索,脚下回荡着历史的足音,警醒着未来的行程。未来的路还很长,好在,他们行进在春天里,行进在春天的3月里,有曲水流觞,艺术之水的滋润,北兰亭的书法征程就不会停下脚步。
镜头画面(北兰亭)
歌声起:
惠风至,朗朗天,
又是三月三。
水流觞,觞传酒,
挥毫山水间,
酒引诗,诗言志,
风华正当年。
一序兰亭古今唱,
心手双畅墨未干。
写于北兰亭创建10周年
于京西素心山坊
/朱海燕(右)同诗人郭辉在一起/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