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塞罕坝在蒙古语中意为“美丽的高岭”,这里曾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然而20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踏上这片土地时,迎接他们的是年均300多天的狂风、零下42℃的极寒和深及膝盖的积雪。一位老职工回忆道:“条件确实艰苦,但我们心里装着使命,再难也要把风机‘种’下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理念廿载
这一重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在塞罕坝的广袤土地上
得到生动诠释
八月的塞罕坝,天高云阔
湛蓝的天空下
一排排白色风机徐徐转动
与苍翠的林海、起伏的山峦
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2005年8月12日
中国大唐『第一台风机』
在这片北疆沃土上迎风起舞
不仅实现集团公司
风电“零”的突破
更开启一段绿色发展的传奇征程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塞罕坝在蒙古语中意为“美丽的高岭”,这里曾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然而20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踏上这片土地时,迎接他们的是年均300多天的狂风、零下42℃的极寒和深及膝盖的积雪。一位老职工回忆道:“条件确实艰苦,但我们心里装着使命,再难也要把风机‘种’下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建设者们让首台风机成功并网发电,奏响了塞罕坝绿色发展的序曲。
塞罕坝风电场的创业史,就是一部大唐人的奋斗史。在塞罕坝“吃风沙”精神的感召下,党员干部带头“战风沙、斗严寒”,涌现出一批批扎根一线的风电先锋。塞罕坝场史馆、文化景观等文化地标,也正激励着新大唐人接续奋斗,不断创造新业绩。
2004年,中国大唐在赤峰市成立大唐赤峰塞罕坝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从首台风机并网发电起步,如今,塞罕坝风电场已发展成为覆盖十余座场站的大型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总装机容量235.86万千瓦、在建风电项目80万千瓦。二十年来,累计发电量达470.0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5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86万吨,为绿色能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浑善达克沙地,一场“蓝色革命”正在上演。距离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这片沙地曾是我国北方沙尘的主要源头之一。如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下,沙打旺、紫花苜蓿等植物顽强生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生态屏障。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创新模式,已成功治理沙地7400亩,种植牧草1680亩、防护林1.7万株,让昔日黄沙漫天的荒漠重现生机。同样的奇迹也出现在废弃矿区,光伏电站的建设使遭受破坏的土地重获新生,探索出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新路径。
走进智慧控制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各项运行数据。作为中国大唐首家陆上“一星级”智慧风电场,这里汇聚了90余项专利技术和10多项行业标准。通过全域网络覆盖和人工智能运维系统,技术人员可以精准掌握每一台风机的运行状态。
作为守护北疆生态屏障的新能源央企,塞罕坝风电场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通过“大唐启明星课堂”为牧区儿童播撒希望的种子,组织志愿服务队为牧民排查用电安全隐患。在赤峰市社会福利院,在巴拉奇如德小学,在广袤的草原牧区,处处可见大唐人温暖的身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优先招聘当地毕业生、采购周边农产品等方式,切实将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当地百姓。这种“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责任担当,让中国大唐的金字招牌在草原儿女心中熠熠生辉。
从“一阵风”到“一度电”,从“一缕光”到“一片绿”,塞罕坝风电场的蜕变正是“两山”理念的鲜活实践。站在二十周年的新起点上,塞罕坝风电场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整装再出发。随着智慧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随着“光伏+生态治理”模式的创新拓展,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必将创造更多绿色奇迹。未来,塞罕坝风电场将继续以实干为笔,在服务“双碳”目标的征程上描绘更加绚丽的绿色篇章。
来源:人间多情㔻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