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间,无人植保机精准作业,智能拖拉机自动耕作,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墒情……如今的三晋乡村,智慧农机正重塑农业生产图景。近年来,山西以政策为引、技术为要、人才为本,通过补贴撬动装备升级、智能技术重塑生产模式、专业培育锻造人才队伍,推动农机化向高端化、智能化加速迈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奏响乡村振兴的“智慧乐章”。摘要:田野间,无人植保机精准作业,智能拖拉机自动耕作,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墒情……如今的三晋乡村,智慧农机正重塑农业生产图景。近年来,山西以政策为引、技术为要、人才为本,通过补贴撬动装备升级、智能技术重塑生产模式、专业培育锻造人才队伍,推动农机化向高端化、智能化加速迈
政策精准“滴灌” 激活升级新动力
“报废旧农机给补贴,买新机再享优惠,这政策真是给到了咱农民心坎上!”日前,泽州县川底镇上小河村农户李强指着刚登记报废的手扶拖拉机算起了“政策账”:老旧农机拆解能得两份收益,比卖废铁多赚近千元,再添钱换台智能播种机还能省三成成本。这是我省以政策杠杆撬动农机升级的缩影。
政策供给的“组合拳”正精准发力。在购置端,陵川县2025年安排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特色农机补贴,将中药材、果园、杂粮等特色产业所需机械纳入补贴范围,按购机总价35%给予补贴,单机最高补3万元,农民累计补贴额可达10万元。“以前买台中药材收割机得花8万多元,现在能补2万多元,合作社一口气添了3台,采收效率提高了5倍。”陵川县附城镇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王建国说。
在更新端,多地推动老旧农机“退役”提速。河津市将享受补贴的机具种类从14类扩增至25类,组建服务小分队深入乡镇,让农机手谭智博等从业者享受到“报废+购置”双重实惠;大宁县设立标准化农机报废回收点,通过规范拆解流程、简化申领手续,已淘汰高耗能农机120余台;泽州县开展田间宣讲活动,单日就核验登记报废手扶拖拉机80余台,让政策红利直抵田间地头。
从“买得起”到“用得好”,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全省统一实行“自主购机、先购后补、直补到卡”机制,通过总量控制、定期公示进度确保公平;针对丘陵山区特点,对特色农机“量身定制”补贴标准,推动适应小地块的智能农机装备走进深山沟。
智能装备迭代 重塑生产新图景
8月4日,在怀仁市举行的山西省第十届农机操作手大赛现场,一场“智能农机大比武”正激烈上演:T70农业无人机载着70公斤药液,灵活避开果树完成精准喷洒;MX1404型智能拖拉机在虚拟路线指引下完成旋耕作业,误差不超3厘米。
装备升级的“加速度”,体现在功能迭代的每一个细节里。载重70公斤的大疆T70无人机,凭借智能避障系统,改变了传统人工作业效率低的现状,使单日作业效率提升了60倍;五征智能拖拉机搭载北斗导航,可实现夜间无人作业,让晋南麦区抢收效率提升40%。“以前雇6个人收100亩玉米得花3天,现在用智能收割机配合无人植保机,仅需1天就能完成。”运城市盐湖区种粮大户张伊臣说。
智慧技术正穿透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日前,在古交市耕云农机合作社的培训现场,学员们正围着电驱式精量播种机进行实操:设定株距、输入土壤数据,机器便自动调整下种深度,每亩节约种子20%。“这机器还能连接手机APP,播种进度、出苗率可实时查看,比老经验可靠多了。”学员王亮的手机上,农业大数据平台正同步推送周边地块的墒情预警。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技术赋能重塑生产逻辑。芮城县的苹果园里,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轨道穿梭,通过图像识别判断果实成熟度;晋中市的谷子种植基地,物联网设备收集的土壤数据指导变量施肥,化肥用量减少15%仍实现增产;太原市六味斋产业园区的实训基地里,学员们学习用数字化工具管理农机调度,让跨区作业效率提升25%。智能装备的普及,正推动山西农业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型。
育训赛三位一体 锻造振兴新力量
第六届无人植保机培训技能大赛现场。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迎春 摄
“理论考农机法规,实操比无人机配药,这大赛比的就是真本事!”在第十届农机操作手大赛现场,农机手李建国正带着徒弟反复练习拖拉机挂接农具的技巧。据了解,这场赛事汇聚了全市50名农机手,通过“老带新”实战演练,使参训人员平均作业效率提升30%。
以赛育人,为技能成长铺设“快车道”。
省级层面,我省连续十年举办农机操作手大赛,参赛选手中35岁以下占比从首届的12%升至48%,20岁的“00后”飞手王宇轩凭借精准避障技术闯入全省六强;市级层面,运城市举办“大疆杯”大赛,将拖拉机维修、谷物收割等实用技能纳入比拼,30名参赛选手中12人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县级层面,古交、芮城等地以赛代训,让“比学赶超”成为农机手的新风尚。
系统培训,为人才成长搭起“脚手架”。
古交市的智慧农机培训班里,50名学员在清徐高华农机展示中心进行沉浸式学习:上午学农业大数据应用,下午练无人机操控,傍晚赴企业考察数字化管理;芮城县的培训班则邀请省级专家,围绕丘陵山区农机操作、新机具保养等内容“定制课程”,学员结业后能独立操作智能播种机的比例达92%。“以前只会开老式收割机,现在学了智能装备,找工作很抢手。”芮城县学员张小梅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智能农机的故障排除要点。
从“新手”到“能手”,
人才梯队有力支撑产业升级。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省开展农机技能培训超200场次,培育智能农机操作手8000余人,其中3000人加入农机合作社,带动服务农户超10万户。在陵川县的中药材种植区,经过培训的“飞手”让农药喷施效率提升5倍;在河津市的玉米主产区,持证农机维修工将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4小时。这支“懂技术、会操作、善管理”的人才队伍,正成为智慧农机落地生根的关键力量。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迎春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