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已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技术装备。赛迪顾问发布的《场景单元视角下的数绿协同》报告指出,“数绿协同”的新范式正推动能源行业向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
川观智库研究员 朱炜琳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已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技术装备。赛迪顾问发布的《场景单元视角下的数绿协同》报告指出,“数绿协同”的新范式正推动能源行业向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
“数绿协同”指的是数字技术与绿色转型需求相融合催生的新发展范式:数字技术通过“监测—分析—优化”闭环加速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绿色目标落地,而绿色转型需求反向驱动低碳算法开发、绿色算力中心建设等数字技术迭代创新。比如通过算力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即“算电协同”),预测与调控算力需求功耗,优化算力中心供能结构与用能成本,同时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通过智能电网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以及物联网、AI算法等手段,构建具备高弹性、低排放特征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
“数绿协同”的新范式,将为新型储能从“装机竞赛”向价值创造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思路和商业模式支撑。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有数据证实了这一趋势。2024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达911小时,较前年增长300小时,特别是夏季峰值期间,在传统电力保供手段基础上,新型储能充分发挥“超级充电宝”功效,为顶峰时段电力保供贡献了关键力量。报告还指出,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各项储能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多类新型储能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过渡。
那么,“数绿协同”在能源行业的具体实施路径有哪些?赛迪顾问指出,核心路径在于构建碳流、能量流、数据流、算力流“四流融合”的智能生态系统。比如,在发电端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状态与碳排放数据,在用能端监控负荷曲线,形成覆盖“源网荷储”全链路的数据流;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建立电网虚拟镜像,运用AI技术预演储能调度等优化方案;建立云端平台,整合全域数据并下发协同策略,形成算力流闭环;最终通过区块链确权碳数据、智能算法优化能量路径、异构算力支撑碳核算,推动能源系统从物理驱动向数字驱动的跃迁。此外,商业生态的形成也是落地关键。国家能源局报告显示,山西、广东等13省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新型储能以“报量报价”等方式参与交易;多个省份以容量租赁、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容量补偿等方式,探索创新市场模式和成本疏导机制,促进新型储能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