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6日15时,银川市金凤区的一家临湖的露营地还算热闹。记者看到七顶“天幕”下的椅子上,已有不少游客落座,架起了烤炉。离“天幕”不到500米远的一个土坡上,游客张女士脚一滑摔倒在地。
吴忠市某露营地,满满的“国潮风”。
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一家露营地,游客正在打“草坪排球”。
银川市金凤区某露营地的篝火晚会。
7月26日15时,银川市金凤区的一家临湖的露营地还算热闹。记者看到七顶“天幕”下的椅子上,已有不少游客落座,架起了烤炉。离“天幕”不到500米远的一个土坡上,游客张女士脚一滑摔倒在地。
“卫生间是旱厕也就算了,门还没有锁,门把手上缠着几圈又脏又旧的细麻绳,绑也绑不上,门外有人的话一推就开了。门前的坡较陡,那会摔了跤,半小时了我的尾椎骨一直疼。小孩子摔了可咋办?”张女士向记者抱怨,来之前只在抖音看了露营地的大概环境,觉得不错。来之后才发现,基础设施又脏又旧。
记者在该露营地观察到,烧烤用具和餐具堆放在露天洗手池里。因长时间未清洗污渍,烤架已经生锈。露营地的烤炉也未清洗,游客自己清洗了才能使用。只有几个废弃的铁制油桶充当垃圾桶。
现状扫描——
“热起来”的露营地为何留不住人
吴忠市利通区通过“露营+音乐节”等复合业态在“五一”带动消费突破千万元,永宁县“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5.76万人次的背后,却是部分露营地的退场。记者走访银川市两家去年火爆的露营地发现,今年已门可罗雀。
【消费者有话说】
@银川市张先生:今年“五一”假期,银川市森林公园共享草坪上每天都有上百顶的帐篷,但整个区域我们只找到两个移动厕所,排队半小时是常态,最后只能带孩子去树林解决。
@吴忠市李女士:前段时间带孩子露营,露营地用合成肉,自助烧烤成了健康陷阱。
@银川市吴女士:在银川某河畔露营地,6岁的女儿被未知毒虫咬伤了。我们开车半小时到医院找医生去看。露营地连基本的急救药品都没有。
不少露营地的经营也面临困境。永宁县某露营地负责人坦言:“今年‘五一’,每天接待300人仍难盈利。每年运维成本几十万元,一场大风就能刮跑十来顶帐篷。”她所说并非夸张。今年5月,银川市多个露营地遭遇大风。有露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价值几万元的设备被大风卷走或损坏,保险仅赔付了30%。
根源剖析——
快速扩张背后的“成长烦恼”
近年来,纷至沓来的“入局者”让露营经济的赛道显得十分拥挤。但作为新兴产业,露营行业显然还存在不规范之处。
“总以为买些帐篷就算入行。”银川市一位因大风损失惨重的露营地负责人无奈叹息。这种认知偏差在跟风经营者中尤为明显。由于露营业务进入门槛低,目前运营方的背景也参差不齐。记者发现,除了专业户外运营团队,当下露营行业的经营者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民宿运营者,一类是做亲子研学团建活动的机构,还有一类是有闲置土地的当地村民。
专业能力缺失直接导致服务断层。今年“五一”假期,利通区板桥乡某露营地负责人的电话响个不停:“10顶天幕帐篷从早9点到晚12点全满,厨师忙不过来,客人等餐最长的超两小时。原本策划的民谣音乐会,因音响故障也没办成,顾客意见挺大的。”
专业人士分析,目前露营地性质模糊,属于文旅、体育还是商业领域尚无定论,导致监管责任不清。比如今年3月开放的银川市一处共享绿地,虽明令禁止明火烧烤,但因无执法权,保安只能口头劝阻准备烧烤的游客。
“千帐一面”的审美疲劳也给露营经济带来了挑战。“拍出来的照片都差不多,消费场景更是没啥区别。何必再去第二次?”固原市资深露营爱好者赵磊告诉记者,自己在全区打卡的12家露营地中,9家主打“草坪+天幕+烧烤”模式。
“露营这门生意,要想真正赚到钱,也并不容易。成本是跨不过的槛。”银川市一家高端露营地负责人估算,一个规范的露营地,仅场地租金、地面基建、露营装备等硬件投入已经超过100万元,工作人员工资、运营成本,每年也要近100万元。“露营生意要想做长久,就必须把这些细节做好,不能偷工减料。”该负责人说。
破局路径——
从依赖流量到深耕品质
中卫市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某露营地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我们每月开展防风防虫演练。”露营地负责人杨帆展示应急日志,“有次得知沙尘暴预警,我们提前3小时就疏散了游客。”
精细化运营更体现在细节里。银川市金凤区某露营地与周边村民签约,早晨6点配送新鲜蔬菜。孩子们在园子里采摘的番茄,中午就成了披萨原料。“亲子农耕露营套餐”包含种植体验、食物知识课,尽管单价高出市场30%,暑期预约仍已排到8月底。
运营者若只看“帐篷经济”的表象,终将被困在价格战的泥潭中。银川一家露营装备租赁店负责人苏先生认为,客人要的是从装备到搭建的全套解决方案,是“说走就走”的自由。
利通区“露营+音乐节”单日引流千人的热闹,则印证了复合体验的价值溢价——人们愿意为星空下的歌声、篝火旁的团聚支付更高成本。
今年3月,自治区商务厅等10个部门印发《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鼓励露营民宿等新业态发展。但配套标准亟待落地。业内专家呼吁建立露营地分级认证制度,从安全、卫生、生态保护等维度设定门槛。
当下,更多差异化产品正在涌现:
沙漠星空主题露营地——中卫市某露营地引入天文望远镜,开设“火星营地研学课”。
非遗体验主题露营地——盐池县某露营区邀请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场,游客可以体验和学习非遗技艺。
生态旅游主题露营地——贺兰山休闲运动公园依据废旧矿坑地貌特征和植物生态特点,划分为林木区、湖滨区、帐篷区、烧烤区、运动区、茶歇区、野营区、攀岩馆等8个主题区域。
产业融合——
重建人与自然的对话
在走访区内露营地的过程中,吴忠市董府景区对面的露营地令记者印象深刻。“景区+营地”在业态上打通“观光—休闲—消费”全链条,董府的门票流量可直接转化为露营地客源。
与其他产业结合不失为一种新的发展灵感。在利通区板桥乡,“黄河食光·寻味板桥鲜果采摘体验行”将露营与农耕深度融合。游客白天采摘“瓦大”西红柿,夜晚在帐篷区参与制作玫瑰酱。“农旅融合让复购率提升至35%。”营地负责人马金仁发现,文化附加值的增加可显著提升客单价。
无独有偶,近年来固原市发展清凉旅游,“露营+民宿”成为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新引擎。以传统窑洞民宿为特色的彭阳县金鸡坪度假山庄,集农活体验、餐饮娱乐、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等于一体的隆德县新庄村盘龙山庄,集文学创作交流、体验式教学、民宿餐饮于一体的西吉县木兰书院……每一处都各具特色,每一处自然风光都令游客印象深刻。
这也揭示了露营经济的内涵——不是帐篷的简单堆积,而是重建人与自然的对话。
当露营地的工作人员调试完最后一盏防虫灯,当农户将刚采摘的香瓜送至露营区厨房,当应急管理部门将露营地纳入灾害预警体系——这些细微处的专业与敬畏,才是撑起露营经济“长红”的“四梁八柱”。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