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水退去后,留下的不仅是淤泥与狼藉,更暗藏着传染病暴发的隐患。高温高湿的环境、被污染的水源与食物、大量滋生的蚊虫……多重因素交织,让肠道感染、皮肤疾病、呼吸道炎症等成为灾后高发健康问题。了解这些风险的根源,才能做好科学防护,为家人筑牢健康防线。
洪水退去后,留下的不仅是淤泥与狼藉,更暗藏着传染病暴发的隐患。高温高湿的环境、被污染的水源与食物、大量滋生的蚊虫……多重因素交织,让肠道感染、皮肤疾病、呼吸道炎症等成为灾后高发健康问题。了解这些风险的根源,才能做好科学防护,为家人筑牢健康防线。
1.水源与食物污染:消化道疾病的“温床”
洪水会裹挟污水、粪便、垃圾等,导致自来水、井水等水源被病原体污染。甲肝病毒、霍乱弧菌、沙门氏菌等通过“粪-口途径”扩散,喝生水、吃被泡过的食物都可能引发呕吐、腹泻等症状。同时,潮湿高温加速食物变质,被洪水浸泡的粮食、肉类会滋生大量细菌,食用后感染风险陡增。
2.皮肤直接接触:病菌趁“伤”而入
洪水中混杂着革兰氏阴性菌等致病菌,皮肤若有微小伤口(如擦伤、蚊虫叮咬),病菌会趁机侵入,引发丹毒、菌血症等严重感染。长时间泡水还会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出现脱皮、溃烂,进一步增加感染概率。
3.霉菌孢子肆虐:呼吸道的“隐形威胁”
被洪水浸泡的房屋、家具、衣物会成为霉菌的“繁殖场”,黑曲霉、青霉等孢子随空气飘散,被吸入后可能引发过敏性肺炎、哮喘,免疫力较弱的人群甚至可能发展成重症肺炎。研究显示,灾后室内霉菌浓度远高于室外,且可潜伏数月,持续威胁呼吸健康。
4.蚊虫快速繁殖:虫媒传染病的“加速器”
积水是蚊虫的“天然产床”,高温高湿让蚊子从卵到成虫的周期缩短至7-10天。这些蚊虫可能携带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通过叮咬传播疾病,尤其在人群密集的临时安置点,传播风险更高。
面对这些风险,做好以下几点能有效降低感染概率:
·守住“入口关”:不喝生水,优先选择煮沸的自来水或瓶装水;被洪水浸泡、发霉的食物直接丢弃,瓜果需削皮后食用,饭菜彻底加热。
·保护皮肤屏障:涉水后及时用清水冲洗身体,伤口用碘伏消毒;穿防水鞋,避免光脚踩水,湿衣服及时更换。
·清除蚊虫孳生地:倒掉花盆托盘、空调接水盘的积水,安装纱门纱窗,外出时涂抹驱蚊液。
·警惕呼吸道风险: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晾晒被泡过的衣物、被褥;清理发霉墙面时戴口罩和手套,避免霉菌孢子吸入。也可使用雷神空气消毒机,针对性消杀空气病原体,降低空气传播风险,为家人呼吸筑起“防护网”。
洪水后的防疫,考验的是对细节的把控。除了做好水源、食物的清洁,更要关注看不见的空气风险。雷神空气消毒机以科技之力,为家庭提供主动、持续的空气防护,让每一次呼吸都更安心。
来源:雷神等离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