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奕斯伟材料”)主要从事12英寸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被广泛应用NAND Flash/DRAM/Nor Flash等存储芯片、CPU/GPU/手机SOC/嵌入式MCU等逻辑芯片、电源管理、显示驱动、CIS等多个品类
《云创财经》 文 / 张彦
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奕斯伟材料”)主要从事12英寸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被广泛应用NAND Flash/DRAM/Nor Flash等存储芯片、CPU/GPU/手机SOC/嵌入式MCU等逻辑芯片、电源管理、显示驱动、CIS等多个品类芯片制造。
奕斯伟材料是自“科创板八条”发布后获受理的第四家科创板申报企业,也是首家受理的未盈利申报企业,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8月14日,奕斯伟材料的首发审核备受瞩目。
毛利率畸形低,近半研发人员为兼职
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4年,奕斯伟材料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55亿元、14.74亿元和21.2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分别为-4.12亿元、-5.78亿元、-73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4.16亿元、-6.92亿元和-7.63亿元,虽然奕斯伟材料报告期内的营收增速尚可,但其亏损额却仍在扩大,三年累计亏损高达18.71亿元。
而未来一段时间内,奕斯伟材料也承认很可能将继续呈亏损状态,这一情况预计至2027年才可扭转,据公司2025年1-6月经审阅财报显示,其营业收入13.02亿元,同比变动45.9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0亿元,同比变动9.4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45亿元,同比变动8.84%,事实上,在未来奕斯伟材料想要弥补亏损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究其原因,奕斯伟材料畸低的毛利率是其亏损额巨大的首要原因。根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值分别为30.53%、24.47%、14.91%;中国台湾及境外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值分别为36.59%、29.14%、23.15%,而同一时期内,奕斯伟材料的毛利率仅为9.85%、0.66%、5.49%,公司的毛利率甚至仅为同行的零头,尤其是在2023年,其毛利率甚至低至0.66%。
既使奕斯伟材料报告期内有着不俗的营收体量,但依旧无法淡化畸低的毛利率为市场带来的疑虑,毛利率作为衡量一家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其历来是IPO审核中被监管所关注的重点,较低的毛利率往往意味着企业缺少竞争力、持续盈利能力不强,而其中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同质化严重。
奕斯伟材料主要从事12英寸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但报告期内始终游走在5%附近的毛利率,显然不符合人们对动辄就有百分之二三十毛利率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印象,而更为重要的是,对奕斯伟材料是否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奕斯伟材料较低的毛利率背后,则对其产品附加值所对应的科研能力的关注。虽然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申请境内外专利合计达1635项,但围绕其主营产品的12英寸硅片,在外延片等核心技术迭代上却进度迟缓。
再来看奕斯伟材料的研发部门配置,截至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235人,占员工人数比例12.11%,其中兼职研发人员占整体研发人员的约50%,均集中于工艺开发部门。一般情况下,兼职技术人员比例在10%至20%是合理的,且仅用于补充短期技术缺口或外部资源联动,奕斯伟材料的兼职研发人员占比异常也引起了交易所的关注,在此前的问询环节中,上交所要求其说明研发人员占比及构成与同行业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及原因,以及研发人员约半数集中于工艺开发部门的合理性。
中信证券既入股又保荐,独立性几何?
此前IPO项目中,不乏投行"PE+保荐"的模式,由于这种模式涉嫌利益输送和能否秉承客观公正原则广受质疑,进而备受市场关注,而中信证券在此次的奕斯伟材料IPO中的“保荐+入股”模式也需注意。
资料显示,中信证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证投资以及关联方长峡金石(武汉)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四川川投金石康健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合计持有奕斯伟材料4.25%股权,不仅如此,中信证券还派驻执行总经理担任公司的监事。
保荐机构应秉持独立、客观、公正立场,严格审核发行人资质与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利益,从IPO审核角度,需关注保荐机构投资入股发行人,是否影响保荐机构勤勉履职及保荐业务独立性等合规问题。
此前,监管规定保荐机构及其关联方持有发行人股份合计超过7%或发行人持有保荐机构股份超过7%时,保荐机构需联合其他无关联保荐机构共同履行保荐职责,不过,在2020年6月修订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取消了联合保荐持股7%的限制,但中信证券对奕斯伟材料既持股又派驻管理人员对其保荐工作中独立性的影响,却仍需引起注意。
来源:云创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