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让“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也称慢粒白血病)进入公众视野。与片中描绘的无药可用困境不同,现实中,创新药物不断涌现,CML的诊疗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曾经的“血癌”阴影逐渐褪去,正迈向可治可控的“慢病时代”。
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让“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也称慢粒白血病)进入公众视野。与片中描绘的无药可用困境不同,现实中,创新药物不断涌现,CML的诊疗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曾经的“血癌”阴影逐渐褪去,正迈向可治可控的“慢病时代”。
近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陈苏宁教授接受记者采访,分享了这一疾病的现状、挑战与希望。
重新认识“慢粒白血病”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也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慢粒,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是慢性白血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全球年发病率为1.6至2/10万,中国每年新发病例近万例。
“欧美国家CML患者的初诊年龄多在64至67岁之间。而在中国,CML患者仍以青壮年为主,不过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新发病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也在逐渐上升。”陈苏宁教授提到。
CML的发病机制如同一场“染色体事故”——患者体内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断裂与错误拼接,形成独特的“费城染色体”。这导致BCR-ABL1融合基因产生,进而生成失控的酪氨酸激酶蛋白,驱动白细胞无限增殖。
随着健康体检普及,越来越多CML在早期、无症状阶段就被发现,这为治疗赢得了宝贵先机。
在诊断方面,陈苏宁教授介绍,血常规检查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BCR基因检查则是确诊的“金标准”。此外,骨髓穿刺(骨穿)也是不可或缺的诊断步骤,尽管这一操作曾让不少患者心生恐惧。
“骨穿只是抽取患者骨髓中的少量血液进行分析,不会造成后遗症。”陈苏宁解释说,“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更多地采用外周血进行移植,因此骨穿的痛苦和风险都大大降低。对于怀疑CML的患者,无需过分担心骨穿的问题。”
从“活下去”到“活得好”
过去,白血病在人们眼中往往等同于绝症。然而,如今CML已成功跻身可治、可控的慢病行列。
回顾CML的治疗历程,陈苏宁主任医师感慨万千。他回忆道,2003年他刚工作时,CML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移植几乎是唯一的有效手段。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引入,这一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第一代TKI曾因其高昂的价格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陈苏宁说,“但随着药物纳入医保,患者自付费用大幅降低。如今,二代、三代TKIs药物也相继问世,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CML的治疗并非一帆风顺。高达40%的新诊断CML-CP患者由于耐药或不耐受在5年内转换治疗,治疗线数的增加会导致患者较差预后,最终影响患者长期生存。
国内一项针对CML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渴望停药的CML患者中,约41%直接归因于TKIs相关不良事件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持续的疲惫感、情绪抑郁、工作能力下降……这些“隐形伤害”让回归正常生活变得遥不可及。
除了延长生存期,CML患者如今也在追求更高的治疗目标——不仅要“活下去”,更要“活得好”。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改善疗效和追求无治疗缓解(TFR)的需求尤为迫切。患者期望能够尽早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提升深度分子学反应(DMR)的几率,同时兼顾长期服药的耐受性,确保稳定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然而,传统TKIs的“脱靶效应”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抑制致病蛋白的同时,可能误伤其他健康信号通路,带来心血管事件、肝肾毒性等诸多风险,成为阻碍患者实现深度缓解与安全停药的关键瓶颈。
创新药助力CML实现“临床治愈”
2025年5月14日,中国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治疗领域迎来里程碑时刻——创新药物盐酸阿思尼布片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Ph+)CML慢性期(CP)成人患者。
“阿思尼布的问世,绝非简单的代际升级。”陈苏宁主任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其突破性:传统TKIs像钥匙,专门堵住为癌细胞提供能量的“ATP燃料口”。而阿思尼布则另辟蹊径,像一把设计精妙的结构锁,精准卡在BCR-ABL融合蛋白上一个名为肉豆蔻酰口袋的全新“开关位点”,选择性强,“脱靶效应”显著减弱,大幅降低了动脉栓塞事件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随着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CML患者的疗效得到了显著提升。陈苏宁教授介绍,如今大多数CML慢性期患者的生存期已与同龄健康人群无异,可以正常结婚、生育、工作和学习
他强调,虽然CML已成为“可管理的慢性病”,但规范诊疗仍是关键。患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减量。
针对CML患者的长期管理,陈苏宁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定期进行血常规、生化全套和心电图等检查,以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和器官功能变化。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还需特别关注血管状态、血压、肾功能等指标,以预防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