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赖清德搞起"绿色恐怖"、逮捕统促党员时,76岁的洪秀柱还在公开力挺统一。当黄智贤的节目被强制停播时,她含泪坚持说"台湾人就是中国人"。
当赖清德搞起"绿色恐怖"、逮捕统促党员时,76岁的洪秀柱还在公开力挺统一。当黄智贤的节目被强制停播时,她含泪坚持说"台湾人就是中国人"。
这群统派人士不仅没在打压中退缩,反而积极为统一后的台湾治理出谋划策。从制度设计到经济整合,从教育改革到社会管理,他们拿出了成套的方案。
是什么在支撑着这种坚持?这些治理构想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洪秀柱的一番话又惹了争议。
8月10日,国民党民代罗明才举行乡亲座谈会,洪秀柱到场助阵,当着众人的面直言:"我就是统派,民进党说自己在避战,实际就是在挑衅引战。"
这位76岁的老人,明知道说这话会招来多少谩骂和攻击,还是选择了最难走的路。有人说她是"孤臣可弃,绝不折节",也有人骂她"卖台"。
但看看洪秀柱的成长经历,你就明白她的坚持从何而来。
她的祖辈是浙江慈溪人,父亲洪子瑜跟着严家淦到台湾讨生活。
1951年,父亲因为"资匪案"被判刑三年,出狱后连正经工作都找不到。洪秀柱就是在这样的苦日子里长大的。
她曾对年轻人说过这样的话:"大家叫我柱柱姐,但我已经76岁了,又无儿无女,心里只希望两岸能够好,因为只有这样下一代才有前途。"
这话听着朴实,却道出了一个老人的心声。
对比那些满口"爱台湾"却把子女送到美国的政客,洪秀柱的坚持显得格外珍贵。
她不图名,已经76岁了;不图利,早就退出政坛核心;不图权,连国民党主席都当过了。
图的是什么?图的就是问心无愧四个字。
更让人敬佩的是,她的坚持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有具体的思考。今年1月,面对两岸关系的复杂局面,她提出台当局应该考虑如何达成双赢,而不是面上求和平,私下却说一套做一套。
5月10日,她更是公开支持朱立伦,一致认为赖清德独裁专制,和希特勒别无二致。这样的表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网友说,洪秀柱就像台湾政坛的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太多政客的虚伪和投机。
说到统派治理方案,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又在画大饼"。
但仔细看看洪秀柱、黄智贤、邱毅、王炳忠这些人的背景,你会发现他们的建议并非空中楼阁。
洪秀柱学的是法律,在政坛摸爬滚打几十年,对制度设计有着深刻理解。她提出借鉴香港经验,设立特首职位,这不是随口说说。
具体怎么做?她建议特首由中央提名,同时考虑台湾本地实际情况,与各界人士协商后确定人选。
这个职位的关键是什么?必须是坚定的爱国者,同时熟悉台湾政治情况,具备强大的领导能力。
管理团队怎么组成?洪秀柱建议配备多个部长级官员,分别负责经济、教育等重要领域。这些官员既要熟悉台湾本地情况,又要服从大陆的政策指挥。
黄智贤作为知名媒体人,她的专业是经济分析,建议很有针对性。
她强调要组建经济整合委员会,成员包括两岸的经济学家、科技专家。这个委员会干什么?负责两岸贸易、科技合作等重要任务。
更关键的是,黄智贤深知媒体舆论的重要性。她建议统一后设立专门部门管理舆论,积极传播正能量,让台湾民众了解统一的好处。
邱毅的建议更加务实。作为前"立委"和经济专家,他把目光聚焦在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上。
他提出设立两岸科技园区,推动芯片技术融合。台湾的芯片制造技术全球领先,大陆的市场和产业链优势明显,两者结合就是1+1>2。
在军事方面,邱毅的建议很直接:台湾现有军事设施全部由大陆统一管理。这样一来,那些残余的"台独"势力就彻底失去了军事反抗能力。
王炳忠作为80后,代表的是年轻人的视角。他的建议很有前瞻性:设立青年参与办公室,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教育改革方面,王炳忠认为必须推行新的课纲,突出中华文化,让台湾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增强两岸归属感。
但他也强调要保留台湾原有的特色文化,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融入国家整体教育体系。
这些建议看似分散,实际上形成了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的完整治理体系。
8月8日,台"行政院经贸谈判办公室"终于承认了一个事实:美国对台征收20%关税正式生效。
这个数字背后还有更可怕的现实——后期很多领域的税率还要叠加暂时性税率。
用一个台湾网友的话说,美国把台湾当柠檬榨,连渣都不剩。
这就是台湾跟着美国走的下场。表面上是"保护",实际上是经济殖民。
更要命的是,赖清德还在配合美国将台湾芯片半导体产业搬到美国。这不是在掏空台湾的未来吗?
台湾唯一的优势就是半导体芯片比大陆强,现在连这个都要被美国搬走,台湾还剩什么?
对比之下,大陆每年的惠台政策让台湾获利上千亿美元,这才是真正的利益共享。
可悲的是,从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后,岛内开始搞"渐进台独"、"去中国化",台独思潮开始泛滥。
在民进党上台前,支持台独的只是少数派。现在呢?支持台独的人很多,希望维持现状的人更多,敢公开支持统一的反而成了少数派。
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就是通过教育洗脑和媒体误导。
台独新课纲删除中国历史,强化台湾本土认同;绿色媒体天天污名化大陆,渲染"中国威胁论"。
但历史的潮流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意志而改变。随着大陆经济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两岸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开始认清现实。那个被女儿打的72岁老人,就因为夸赞大陆好,女儿竟然要他"滚回大陆"。
这种家庭悲剧背后,是岛内政治撕裂的真实写照。
邱毅怒斥"青鸟就是邪教",说的就是这种政治极化现象。
但也有积极的变化。台湾网红"馆长"到大陆观光后,高呼"我是中国人",打破了民进党长期制造的信息茧房。
王炳忠分析得很准确:绿营内部已经分裂成好几个山头,"大罢免"失败让各个派系对赖清德的不满越来越严重。
按照他的判断,2028年赖清德基本没有继续执政的可能性了。
这些变化说明什么?说明统一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阻挡不了历史的车轮。
有人说统派的这些建议太理想化,现实中未必行得通。
但仔细想想,这些建议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未雨绸缪。
德国统一前,西德就开始考虑统一后的治理问题;港澳回归前,"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是经过反复论证的。
统一是历史必然,但统一后如何治理,确实需要深入思考和充分准备。
王炳忠的判断很有道理:台湾的科技结合大陆的资源市场,完全能够成就更大的事业。
这不是空话。台积电的技术+大陆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这个组合的威力有多大?
看看华为被制裁后的反弹就知道了。如果两岸科技真正融合,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将无人能撼动。
但统一后的治理确实面临复杂挑战。
首先是人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去中国化"教育,很多台湾民众对大陆存在误解和偏见。
这需要时间来化解,也需要合适的人来沟通。统派人士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他们了解台湾,也认同大陆。
其次是利益调整问题。统一后,原有的利益格局必然发生变化。
如何在变化中保持稳定,在改革中兼顾各方利益,这需要政治智慧,也需要专业能力。
再次是制度对接问题。两岸的法律体系、行政管理、社会治理模式都有差异。
如何实现平稳过渡,既要有宏观设计,也要有细致的操作方案。
最后是文化融合问题。统一不是简单的政治合并,而是要实现心灵的真正统一。
这需要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的同时,尊重台湾的特色文化,实现和谐共存。
从这些角度看,统派人士的建议确实有其价值。他们考虑的不是短期的政治利益,而是长远的治理需要。
洪秀柱强调的爱国者标准,黄智贤提出的专业化管理,邱毅主张的产业融合,王炳忠倡导的青年参与,都有其合理性。
当然,这些建议能否成为现实,还要看历史的选择。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统一后的台湾需要既熟悉本地情况又忠于国家的管理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份"管理团队名单"虽然还只是设想,但它代表了统派人士对台湾未来的深度思考。
这种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责任的体现。
这些统派人士的坚持,体现的不只是政治立场,更是对台湾未来的深度关切。他们在逆境中的坚守,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随着台湾困境的加深和两岸实力差距的拉大,统一已经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怎么统的问题。这些统派的声音会越来越响,他们的构想也会越来越受关注。
当历史的大潮滚滚向前时,你觉得这些统派人士的坚持和构想,能为台湾的未来提供真正的出路吗?
来源:青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