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南县蒲汪镇大王庄小学教师 李新朝
彭凯平在《孩子的品格》里反复出现的三个词——抗逆力、自控力、善良——像三颗种子。我决定把它们种进每周七节语文课里,让字词句段篇替种子浇水,让朗读、习作、阅读课轮流松土,看看能不能在一张张小脸上开出“会生长的语文品格”。
二年级第一次看图写话,小轩把“蝴蝶”写成“胡蝶”,被同桌大声指出后,整整一节课缩在桌角。我把他的错字剪下来,贴进一本《错别字升级卡》。卡左页是“原始形态”,右页留空。我对全班说:“原始形态越丑,进化后越厉害。”
第二周,小轩主动查字典,用“蝴”组了“蝴蝶、蝴蝶结、蝴蝶兰”,工工整整写在右页。我把他的升级卡投影出来,全班用“金手指”动作给他点赞。自此,每出现一次错字,孩子先激动地举手:“老师,我要升级!”错字不再是失败的烙印,而是闯关的门票。抗逆力,就在字典翻页声里悄悄拔节。
早读课最常见的是“赶集式齐读”——越快越乱。我在黑板画一条“呼吸线”,规定:遇到逗号心里默数1,句号默数2,叹号默数3。谁抢拍,就要在“自控角”重新单读一句。
第一周,全班像被施了定身术,慢得令人发笑。第二周,奇迹出现:小彤在《一株紫丁香》里读到“老师——满树盛开的花儿,就是我们的笑脸”时,主动停了两秒,再抬头给我一个羞涩的笑。那一刻我知道,自控力不是勒紧的缰绳,而是给情感留出的空白。此后,每当有人语速失控,孩子会说:“给它一点呼吸。”慢3秒,让语言有了节拍,也让情绪有了出口。
三年级开始写“留言条”。我把它升级为“回声信”:1、每位同学匿名写一张温暖纸条放进“回声盒”;2、我随机分发,每人收到一封;3、读后用回信方式再写一张,署名后贴到“回声墙”。
第一周,小宇收到“你的声音像小广播,读课文真好听”,他回:“谢谢你,其实我每天在家对着镜子练。”第三周,小宇的纸条出现在更需要的同学抽屉里:“今天轮到你领读,我相信你可以。”
纸条成了教室里无声的语文课:用书面语表达感谢,用回信练习对话格式,更重要的是让“被看见”成为日常。善良,就这样被写进了方格本,又被贴回到心里。
我也写“下水日记”,每周贴在公告栏,故意留下错别字、病句,让孩子“找茬”。“今天晨读,我把‘吟诵’读成‘饮诵’,小雅立刻举手,我当众改正,并给她加一颗‘火眼金星’。”孩子发现:老师也会犯错,改正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语文老师的日记本,成了全班最大的“共享修改本”。教师的“脆弱”被看见,学生的勇气就长出来。
学期末,我们不开“卷面分析会”,而开“品格故事会”。孩子用本学期学的“起因—经过—结果”结构,讲一个关于自己的品格故事。小轩说:“起因:我写错‘蝴蝶’;经过:我升级了三次;结果:现在我是全班‘蝶博士’。”小彤说:“起因:我朗读太快;经过:学了慢3秒;结果:我成了领读员。”
故事讲完,全班用本学期学到的四字词语“掌声雷动”。语文要素与品格成长,在故事的回环中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首尾呼应”。
《孩子的品格》最后一页写道:“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在没有围墙的世界里也能自我生长。”我把这句话抄在备课本扉页,又在下面加了一行小字:语文,就是那道看不见的围墙,也是那把拆掉围墙的钥匙。当“抗逆力”藏在错别字里,自控力停在逗号句号间,善良躺在回声信纸中,孩子们就带着语文的味道,走向更开阔的远方。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