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自治旗宜里镇:让文明之花在鹿鸣山下绽放 把幸福种进群众心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3 17:25 2

摘要:在大兴安岭南麓的广袤沃土上,奎勒河与诺敏河蜿蜒而过,滋养着素有“鹿鸣山下明珠”之称的宜里镇。一年来,鄂伦春自治旗宜里镇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构建起 “思想铸魂、文化浸润、实践育

在大兴安岭南麓的广袤沃土上,奎勒河与诺敏河蜿蜒而过,滋养着素有“鹿鸣山下明珠”之称的宜里镇。一年来,鄂伦春自治旗宜里镇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构建起 “思想铸魂、文化浸润、实践育人”的文明建设体系,让文明新风成为镇村发展的“根”与“魂”。

思想领航:
构筑信仰之基的“铸魂工程”

理论武装是文明建设的“方向盘”。宜里镇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 “中心组领学+基层宣讲+线上自学” 三维联动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2024年以来,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22次、研讨6次,开展法治讲座1场;打造“百姓宣讲团+退伍老兵+志愿者”的多元宣讲队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政策等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截至目前,开展理论宣讲147次,受众达1390人次,“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文明培育:
涵养时代新风的 “润土工程”

宜里镇党委指导23个村(社区)结合实际修订村规民约,将厚养薄葬等内容纳入其中,并推选老党员、乡贤担任 “四会” 成员,定期开展移风易俗评议。通过 “红灰黑榜”公示制度,将环境卫生、孝老爱亲等纳入村民互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自治氛围;宜里镇构建起 “1个实践所+23个实践站+12支志愿服务队” 的全域服务网络;马鞍山村 “志愿红擦亮乡风绿” 项目成为宜里镇文明实践的标杆。该村创新“移动宴会厅”大篷车服务模式,该项目荣获 2024年呼伦贝尔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2023年全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中荣获优秀奖;积分制管理成为撬动乡村治理的“杠杆”。宜里镇21个村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累计积分,每季度可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形成了“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治理格局。

文化铸魂:
文明底色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如今的宜里镇,文明新风已转化为发展动能。经济水平持续走高,“一主三特”相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新路子。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达91.18万余亩,粮食产量达2.34亿斤,种植食用菌250.6万包、新增中草药2157.39亩、紫苏4161.35亩,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更加壮大、产值不断提升的新突破。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镇容村貌进一步提升,文化广场上男女老少跳起欢快的大秧歌,健身步道上群众们或慢步或舒展筋骨,老人们坐在凉亭里唠家常。

站在新起点,宜里镇将以“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幸福种进群众心田,让文明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