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开始“硬刚”大数据杀熟 真的有效吗?

360影视 2024-12-17 21:28 4

摘要:“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不过,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反向驯化算法,如频繁表达“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建立所谓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如此这般和大数据“斗法”真的有效吗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并且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不过,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反向驯化算法,如频繁表达“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建立所谓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如此这般和大数据“斗法”真的有效吗?大数据杀熟都有哪些典型套路?该如何治理?

在评论区“哭穷”、立“人设”

这届年轻人开始反向“杀熟”

有媒体报道,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了2000元。然而,多家旅游出行平台表示,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的。

除了出行平台的减价“攻略”外,在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多条外卖红包“攻略”,在这些帖子下,充斥诸如“某某软件,我要卸载你”“我真的生气了”“再也不用了”等等评论,并称如果卸载了软件,过几天重新下载之后,会获得更多红包。

通过这些手段,真能左右平台给消费者设定的“人设”吗?对此,多家外卖平台并未明确回应。某平台客服称,平台发放红包是获客的常规操作,不会给消费者贴上所谓“标签”。

也有消费者反映,不同的手机看到的价格各有不同。“用两个手机订外卖,价格差好几块,退出去再进去,价格又加了好几块。网购也是大数据杀熟,账号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

上述外卖平台客服表示,所谓价格差异通常是优惠券或促销活动导致的,如果出现同一产品的售价不同,可向平台投诉反馈。同一商品实际成交价格不同。

此外,也有人通过无痕浏览、时刻清理网页cookie来抹消自己的互联网痕迹,使算法“无处可寻”。甚至有的年轻人选择直接减少App的使用时间。

到底是差异化营销还是大数据杀熟?都有哪些套路?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你经历过疑似大数据杀熟吗”的投票中能看出,众多网友都有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家住石家庄的刘女士,孩子在北京上大学,她每次来京探望孩子都会入住校旁一家酒店。今年初,她通过某手机软件预订一个房间,价格每晚近800元。可她办入住时发现,有客人预定了同样房型,价格只要600元。经过比对,两人在同一手机软件上看到的价格完全不一样。

刘女士的经历只是大数据杀熟套路中的一种。

以下这些套路你是否似曾相识?

“随机红包”优惠力度“因人而异”

有消费者投诉称,购买外卖平台的优惠红包,最初购买使用时开出的红包很大,有时能达到12、13元,而多次购买后开出的红包就变小了,一般只有6、7元。

新老用户被“差别对待”

有网友称,用新注册的小白用户、普通会员用户和高级别的会员用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小白用户,其次是普通会员用户,而高级别的用户一张票要比小白用户贵出5元以上。

浏览页面“千人千面”且“价格浮动”

平台和企业会根据不同用户的特点推荐不同产品。如拥有较好支付能力的用户,搜索商品时会看到更多的“奢侈类”商品,预订酒店时首页会显示更多的五星级酒店。

“大数据杀熟”是“算法歧视”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算法歧视”,是指在“算法”设计和应用过程中,由于偏见、歧视性数据集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不公平结果”。平台利用“算法”进行用户“画像”, 如果用户已是熟客,就不再需要低价吸引,同时,平台可能通过搜集消费数据检测到用户消费能力,从而“定向”抬高价格。杭州某互联网公司的算法工程师向阳表示,“算法歧视”一度甚嚣尘上,买机票、打网约车甚至网络购物,都会被“大数据杀熟”。

这到底是差异化营销,还是“大数据杀熟”?专家认为,从手段上来讲,二者的边界难以厘清,但所谓差异化营销不能成为“大数据杀熟”的挡箭牌。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延辉表示,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要素,“对人下菜”,对相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价格标准。“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算法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防止损害用户利益,触犯法律法规。”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朱巍表示,根治大数据“杀熟”并不容易,原因是按照现行法律,平台对新用户的补贴、推出没有指向性的随机补贴,以及差别化调整折扣力度,并不算价格歧视。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总的来看,“大数据杀熟”呈现隐蔽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很多‘大数据杀熟’不似以前那么直接,整体而言规则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隐蔽,但这种根据消费习惯、消费特点,提供特定商品或特定服务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对消费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图片来源:IC photo

大数据杀熟如何治理?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认为,“反向杀熟”的方法即便有效,但想要彻底根治“大数据杀熟”,不能只靠这些“小聪明”“土办法”。“互联网和算法能够很快识别出用户的真实动机和行为。”

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客观如实说明优惠券领取失败原因,严禁以“来晚了”“擦肩而过”等提示词掩盖真实原因。

今年7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这也是我国在行政法规中首次对差异化定价进行规范。

2022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下文简称《规定》)指出,算法应用在给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也深刻影响着正常的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给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公平公正和网民合法权益带来挑战。

《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包括保障算法知情权,要求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公示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保障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张晓峰建议,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制定相关标准,将拒绝大数据“杀熟”和保护个人隐私变成一种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要求。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善”。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