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高下/钱晓云教授团队与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万国强教授、东南大学柴人杰教授团队通力合作,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于2025年8月1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
医师报讯(通讯员 王娟 王春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高下/钱晓云教授团队与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万国强教授、东南大学柴人杰教授团队通力合作,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于2025年8月1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杂志上。
突破临床难题:揭示听力损失的关键机制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是一大类发病机制不明、鉴别诊断困难、治疗方法局限的耳科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内耳病和由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继发性内耳病两大类。其中,继发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更为常见,可由多种自身免疫病导致。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而内耳是潜在的受累器官。由于缺少合适的动物模型,相关基础研究进展匮乏,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病理改变和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高下教授团队成功构建了具有听力损失表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首次揭示毒性淋巴细胞介导的血迷路屏障损伤是导致听力损失的关键病理机制。研究发现,通过抑制毒性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可有效缓解听力损失的进展。
创新治疗靶点: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批量RNA测序、血管渗漏性实验等多项实验结果,发现毒性淋巴细胞产生的颗粒酶介导了血迷路屏障处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导致屏障结构破坏和功能失调。进一步实验证实,通过应用重组蛋白Serpinb9抑制颗粒酶的活性,能够减轻毒性淋巴细胞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有效缓解狼疮导致的听力损失。
这项研究原创性地阐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内耳病变和听功能受损的致病机制,揭示了机体免疫大环境紊乱对内耳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为机体免疫和器官免疫的相互影响与串扰提供了实验证据。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机体免疫环境因素的“致聋”效应,为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患者的精准化、个体化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顶级期刊认可:科研成果助力健康中国
该研究不仅为理解免疫系统与内耳疾病的关联提供了实验证据,也为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借鉴。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南京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子赫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黎奥,通讯作者为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高下教授、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万国强研究员、东南大学柴人杰教授和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钱晓云教授。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听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与干预策略—环境因素所致耳蜗及听觉中枢功能障碍机制”(82192862)、面上项目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支持,同时该课题还得到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段茂利教授指点与帮助。这项原创性突破将推动我国在相关疾病领域的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中重大疾病防治贡献重要力量。
来源:医师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