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批《南京照相馆》宣扬仇恨?转头拍7部二战片称自己是受害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4 11:54 1

摘要:东京电视台的报道中,刻意将电影描述为中国 “利用影视剧制造反日宣传”,评论区里充斥着日本网友对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质疑。

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在暑期档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

但令人气愤的是,有一小撮人,打着 “艺术批评” 的幌子。

一边给这部电影扣上 “仇恨教育” 的帽子,一边疯狂阻挡举报《731》上映,对两部影片和主创各种辱骂攻击。

日本媒体在报道《南京照相馆》时,用词极为微妙。

东京电视台的报道中,刻意将电影描述为中国 “利用影视剧制造反日宣传”,评论区里充斥着日本网友对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质疑。

日媒相关报道下,诸如 “南京只有 20 万人,怎么死了 30 万?” 这类罔顾事实的言论甚嚣尘上。

还有人抛出 “中国用南京大屠杀来平衡广岛原子弹死亡数字” 的荒谬观点,完全无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反人类暴行这一铁证如山的事实。

其实《南京照相馆》讲的是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痛历史,主角是些平民英雄,他们在战火中拼命守护能证明历史真相的相机胶片。

和以前同题材电影不太一样,它没过度展现血腥画面,而是深挖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疯狂,还有它怎么像毒瘤一样自我繁殖、扩张。

这种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和世界上其他有名的反法西斯文艺作品的精神内核实际是非常一致的。

法西斯在全球干的那些坏事,是全人类共同的伤痛,都该被重视。

可一直以来,不知道为啥,国际上对纳粹屠杀和南京大屠杀,存在 “双标”。好像大屠杀也分三六九等,南京大屠杀就总得不到该有的关注。

《南京照相馆》通过层层递进的剧情,告诉大家当年日本和纳粹德国没啥两样,制造的大屠杀都是世界性的灾难,必须被铭记。

但就有些人,把这电影污蔑成 “仇恨教育”,还说带孩子看会 “扭曲价值观”,然后在各大平台疯狂散布这种言论。借助平台的推送,短时间内就形成一股围攻之势,恶意操纵舆情。

这里面,有多少人是盲目跟风,又有多少是收钱办事的网络水军,帮境外势力搞认知战,现在还不清楚。

但要是任由他们这么搞,历史虚无主义肯定会到处传播。

这就是在洗白侵略者,颠倒历史因果,其心可诛。

导演申奥说过,拍这部电影,是因为 “照片是舆论战的武器,我要把这个元素拍透彻”。他还提到,除了真刀真枪的战场,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就是舆论战、宣传战和文化战,而且这场战争到现在都没结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2025年暑假档中国仅仅上映了3部爱国电影,同期日本却足足上映/重映了多达7部所谓“爱国电影”。

这边日媒忙着对《南京照相馆》恶意攻击,日本暑期档的7 部所谓的 “爱国电影”,每一部都透着一股 “受害者叙事” 的味儿。

7 月 12 日上映的广受日本国内好评的《黑川的女人们》聚焦 “满蒙开拓团” 女性在战败逃亡时被强征为苏军 “性工具”,归国后遭歧视的内容。

就在把日本殖民侵略致使的平民悲剧,包装成仅受外部加害的故事。

“满蒙开拓团” 是有日本平民参与没错,但并不无辜。

本身就是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侵略的重要工具,他们通过武力低价强占或直接抢夺中国百姓土地,致使约 500 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并补充关东军军力,还镇压当地抗日活动。

但电影完全没展现其侵略本质,让观众误以为开拓团成员只是普通的海外拓荒者,误导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影片把重点置于开拓团女性战败后归国遭遇的歧视、苦难及被苏联军队施加性暴力等经历,将其塑造成纯粹的受害者。

叙事强调 “她们多么悲惨”,借战败背景宣扬凄惨、不屈等所谓 “民族精神”,以博取观众同情,却对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只字不提,刻意模糊历史真相。

整部影片没有任何情节用来反思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 “满蒙开拓团” 充当侵略帮手的历史责任。

开拓团女性遭受的种种经历,本质上是日本发动不义战争的连锁反应,日本理应承担责任。

但影片却把她们的遭遇归因为战争的偶然或他国军队所致,其通过这种叙事,甚至能让部分观众认为日本才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偏离了历史事实。

其他日本暑期档的二战片子也是同样离谱。

《木の上の軍隊》7 月 25 日上映,讲冲绳战役末期,两个日军士兵躲在榕树里坚守。

影评只片面渲染士兵的 “孤独” 和 “坚持”,却对日军强征冲绳民众、冲绳战役的侵略本质只字不提。

《長崎 閃光の影で》在 7 月 25 日长崎先行上映,讲长崎原子弹爆炸后护校学生的救护故事。一个劲儿强调日本作为 “唯一核爆国” 有多惨,却闭口不提为啥会招来核打击。

《満天の星》8 月 1 日全国上映,揭秘 1944 年 “对马丸事件”,一艘载着日本儿童的船被美军击沉。影片突出儿童无辜牺牲,却不考虑日本军国主义把国民拖进战争的根源。

《在这世界的角落》8 月 1 日重映,讲广岛少女嫁到军港吴市,在空袭中艰难求生,还质问 “为什么要一直炸我们?”“所以我们得向这样的暴力屈服吗?”,把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歪曲成 “无差别暴力”。

《雪風 YUKIKAZE》8 月 15 日上映,歌颂旧日本海军 “幸运舰” 雪风号,说它在太平洋战争里 “英勇” 作战,还营救落水士兵,战后运送同胞回国,把侵略工具美化成 “守护神” 和 “英雄”。

《映画 太陽の子》计划在8 月 29 日重映,居然还是文部科学省推荐的。

居然敢讲京都科学家在军方命令下研发原子弹,经历广岛核爆后 “寻找新光芒”,模糊日本战争罪责,把科学家塑造成身不由己的 “反思者”。

足足有7 部这种题材的电影,完全就是一套精心设计的话术。

它们使劲渲染日本平民和士兵的 “苦难”,塑造 “英勇”“有人性” 的日军形象,把战争责任模糊化。

核心就是想让大家觉得日本是战争最大受害者,日本国民精神值得歌颂。但它们刻意忽略所有历史背景,不让人追问日本为啥发动战争,对别国做了啥坏事。

日本这些 “爱国电影”,本质上都是 “反战败”。

它们只心疼战败带来的后果,怀念美化战时的 “荣光”,把对战争的反思,偷换成对 “战败” 的不甘,无限放大自己的 “受害者” 身份。

真正的反战,是要深刻反思为啥发动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多大灾难,彻底否定军国主义,防止悲剧重演。

可日本这些电影,用悲情掩盖罪恶,拿 “牺牲” 美化侵略,用 “受害者” 身份逃避 “加害者” 责任,就是在洗白侵略历史,让军国主义借尸还魂。

二战时,中国军民伤亡超 3500 万,死亡超 2100 万,经济损失超 6000 亿美元。

南京大屠杀、731 部队,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反人类罪行,铁证如山。

可现在呢,日本作为加害者,通过这 7 部电影,让国民记住的全是自己的 “损失” 和 “悲情”。

中国作为最大受害者,却有人质疑、诋毁讲述民族苦难、抗争的爱国电影,说这是 “煽动仇恨”“消费苦难”,这简直荒谬又可悲。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处心积虑篡改、粉饰,投入大量资源,力度大得惊人。

中国要是选择沉默、淡忘,甚至自我阉割历史记忆,那就是背叛历史,是对 3500 万伤亡同胞的二次伤害。

日本银幕上编造的 “悲情神话” 提醒我们,历史记忆的阵地,我们不坚守,就会被别人篡改占领。那些攻击中国爱国电影的声音,是这个时代的耻辱。

面对日本在历史认知战上的强势输出,我们不能退缩,要有更坚定立场、更强大声音。

当你在讨论小孩子能不能看抗战片,是否应该记住仇恨,人家日本在教小孩下次打仗要赢,根本没有反思。

他们一边指责我们二战电影煽动仇恨,一边自己大上特上“虽败犹荣”的军国主义悲壮煽情片,为二战战犯招魂。

我们需要更多像《南京照相馆》这样深刻、优质的爱国主义电影,让它们走进校园,扎根青少年心中;需要更多一线演员参与,提升传播力;需要经典佳作重映,让历史记忆代代相传。

爱国电影不是 “煽动仇恨”,而是守护民族记忆,是在日本竭力粉饰罪行时,让真相的光永远照亮。

来源:奇圆科普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