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钱偷懒!6种被动收入让你每年多赚10万,每个人都值得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4 11:58 1

摘要: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你拼命加班,钱却像在装死。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就被房租、贷款、账单一波带走。剩下那点可怜的余额,老老实实躺在银行账户里,每个月给你几块钱利息,还不够买一杯咖啡。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你拼命加班,钱却像在装死。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就被房租、贷款、账单一波带走。剩下那点可怜的余额,老老实实躺在银行账户里,每个月给你几块钱利息,还不够买一杯咖啡。

而有些人呢,不怎么上班,不焦虑,不抢风口,日子过得还比你轻松。他们不是中了彩票,也不是有富爸富妈,而是学会了一件事——让钱自己干活。

钱啊,跟人一样,会偷懒。你不安排它去干活,它就会一动不动地躺平。今天我就想跟你聊聊,6种能让你钱“不用你喊就自动起床上班”的被动收入。不是鸡汤,是实打实、你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方法。

一说到“收租”,很多人脑子里就自动浮现出一个画面——秃顶中年老板,坐在大班椅上,喝着茶,手里翻着厚厚的租赁合同。然后摇摇头说:“我这种房产几十套,你们年轻人哪懂。”

这画面挺刺激,但也让很多人下意识觉得——收租是有钱人才能玩的游戏。穷人就老老实实租房、交房租,跟“当房东”没关系。

可真相是,租金并不是土豪的专利。

你不一定要有几百万的房产才能收租。停车位、储物间、小仓库、甚至是城中村的小隔间,都能成为你的“现金流机器”。

我认识一个朋友,去年手里刚好有点闲钱,三万块。你说三万块在一线城市买房?做梦都不够。但他盯上了公司楼下的一个停车位,产权清晰,月租行情大概六百到八百。简单算一下,一年就是七八千,回本期四五年,后面全是净赚。

有人会问,这不就是小打小闹吗?

是的,开始的时候肯定不大,但被动收入的核心是“先有水龙头,再想办法加水压”。你得先有一条小水管接上,自来水才可能越流越多。

还有人更巧妙——他没钱买停车位,就找人合伙。比如停车位八万一个,他出四万,朋友出四万,每个月收租按比例分。你说这样靠谱吗?只要双方签好合同,明确权属,就没问题。

当然,我不是说你现在就要冲去买停车位。我要强调的是:很多人穷,是因为永远只想着“买来自己用”,而不是“买来让别人用”。这就是思维上的分水岭——消费思维和资产思维。

消费思维是:我买房是为了住,我买车是为了开,我买仓库是为了堆东西。

资产思维是:我买房是为了出租,我买车是为了跑网约车,我买仓库是为了收租。

同样一笔钱,放在不同的思维模式里,未来的走向完全不一样。

你可能觉得自己收入低、起步晚,但被动收入不看起点高低,它看的是你能不能找到那个“先能养活自己、再慢慢壮大”的起点。

就像养鸡。你不可能一口气养一万只鸡,但你能不能先养三只?让它们下蛋,孵小鸡,慢慢变成一百只、一千只?

被动收入的魅力,就在这个“滚雪球”的过程里。

当然,收租这条路有几个小坑,得提前告诉你:

第一,不要盲目听信“升值故事”。很多人买房买位,都是被销售洗脑,说这个地方马上要修地铁、要开商场,房价肯定翻倍。结果几年过去了,周边还是荒地。

第二,一定要算现金流。所谓现金流,就是你每个月收的钱,减去你每个月要付的贷款、物业费、维修费,剩下的才是你真正的收入。如果这个数字是负的,那你是在“贴钱收租”。

第三,要看租赁需求。一个停车位在写字楼附近,和在荒郊野外的回报率,差距是天和地。

收租的故事听起来朴素,没有什么“暴富神话”,但它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是很多人被炒股、炒币折腾过后才会明白的价值。你不需要天天看行情,不需要熬夜盯盘,不需要祈祷哪天会暴涨。你只需要每个月等租金到账,哪怕不多,但它会给你一种很踏实的安全感。

说到底,让钱干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玩复杂的金融游戏。很多时候,最原始、最无聊的方法,反而是最有效的。

租金,就是这样一个被动收入的起点。它可能不起眼,但一旦开始,它就能慢慢地给你积累底气,让你有更多选择,去玩更大的游戏。

有些钱,是你做一次,就能一直收的。

我第一次听说这种赚钱方式的时候,还以为是电影里才有的情节——明星出个歌、作家写本书、导演拍部电影,然后几年、几十年都在收版税。那是名人才能玩的事,普通人哪有这种机会?

后来我才发现,版权这东西,并不是高不可攀。你只要做出来的东西,有人愿意用、愿意买,它就能给你源源不断地回报。关键是,这个“东西”不一定是歌和小说,它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作品:一本电子书、一套拍得很漂亮的照片、一个设计精美的PPT模板、甚至一份别人懒得自己做的Excel表格。

我认识一个宝妈,她在家带孩子,没法出去上班,闲暇时间就写了本《新手妈妈的宝宝辅食全攻略》,一开始只是发在公众号上,没想到很多人留言说希望有完整版本。她就整理成电子书,挂在某个海外电子书平台上卖,一本卖5美金。

她自己没做任何推广,但因为内容实用,很快就有妈妈在论坛、群里互相推荐。结果第一年光版权收入就有三千多美金,第二年更多。她说最神奇的是——她已经很久没碰这本书了,但它还在帮她赚钱。

这种感觉,就像你种下一棵树,它每年都结果,而你不需要每天去给它浇水施肥。

再举个例子,一个会拍照的朋友,之前在旅行的时候拍了很多海景、城市夜景。他把这些照片上传到国外的图库网站,比如Shutterstock、iStock。

只要有人下载,就会分到几美金的版权费。刚开始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但照片越多、质量越高,收入就一点点爬上来。几年下来,他的图库里有几千张照片,每个月固定能带来三四百美金的被动收入。

可能有人会问,这不是很慢吗?是的,版权收益的特点就是慢,但它稳。你今天做的一件事,可能在三年、五年后,还能带来收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旦尝到版权的甜头,就会上瘾,因为它不像打工——你停下来,就没了。它像是一种储蓄,只不过储的不是钱,而是作品。

更关键的是,版权收益可以叠加。比如你会写文章,可以出电子书;会拍视频,可以做付费课程;会设计,可以卖模板;会编程,可以卖小插件。每一样单独看都不一定很赚钱,但当你有五六个、十几个这样的版权产品,它们就像一群小兵帮你打工,每天都在外面收钱,然后汇到你账户里。

当然,我必须实话实说,这条路不适合急功近利的人。你今天拍十张照片、写一篇文章,不会明天就收大钱。前期是投入期,要熬过没人下载、没人买的阶段,等你的作品数量和质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进入“自动赚钱”模式。

而且,版权收益的门槛其实比很多人想的低。

比如你不懂摄影、不懂写作,那你能不能做个“资源整理”?像我一个朋友,他整理了一份《全球100家远程工作公司名单》,包括公司官网、招聘页面、联系方式、职位类型。

他花了两周时间做完,放在Gumroad上卖10美金一份。结果因为信息很有用,很快就有人买,后来甚至被几个海外求职博主推荐,成了他的一个长期收入来源。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会的东西太普通,不值钱,但它可能正是别人缺的。你天天用的Excel公式、你自己摸索的PS快捷键、你研究的减肥食谱、你踩过的留学申请坑,这些经验本身就是财富。区别在于,有人只是留在自己脑子里,有人却把它做成了可以卖的产品。

还有一点很重要——版权产品一旦做出来,可以同时在多个平台销售。比如你写的电子书,可以在亚马逊Kindle卖,也可以在国内的当当、微信读书卖;你做的设计模板,可以在国外的Creative Market卖,也可以放到国内的千图网、猪八戒网。这样你的收入来源会更分散,不会被单个平台卡死。

不过我得提醒一句,版权收益虽然稳定,但不是完全无风险。版权保护这块,各国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盗版严重,你的作品可能被人搬走免费发。

解决办法就是,一方面尽量选择有版权保护的平台,另一方面接受一个现实——做得越好,越容易被抄,但被抄的同时,你的影响力也在扩大。关键是持续创作,不断更新作品库,让别人永远追不上你。

我特别喜欢用种树来比喻版权收益。种下第一棵树的时候,你可能觉得它长得很慢,甚至怀疑这是不是浪费时间。但等你有了十棵、二十棵、五十棵树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站在一片小森林里,风一吹,就有果子落下来。那时候,你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一次创作,长期收钱。

有一天我在饭局上,听一个朋友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我不是在炒股,我是在收房租,只不过房子换成了公司。”

当时我一愣,啥意思?后来才明白,他说的“房租”,就是股息和分红。

你持有一家公司的一部分股份,它每年赚钱了,就会拿一部分利润分给股东。这跟你当房东收租是一个道理,只不过租客换成了公司,房租换成了现金分红。

很多人炒股,一年到头盯着股价涨跌,今天涨就兴奋,明天跌就骂娘。但真正的老手,其实更在乎分红。因为股价是浮动的,分红才是落袋的。

就像你种果树,你不可能每天都在看树长了几厘米,你关心的是每年能摘多少果子。

我有个朋友,手里拿着一家公用事业公司的股票,已经十几年了。这家公司没什么“暴富潜力”,股价也不怎么花哨,但每年稳定分红,而且分红率基本在5%以上。十几年下来,他早就收回了本金,现在持有的股票就算跌了,也不心疼,因为它每年还在继续给他送钱。

分红这个东西,最大的魅力是复利。

假设你有10万块,买了一家年分红5%的公司股票,每年能分到5000块。很多人会直接花掉,但如果你把这5000块继续买入同样的股票,第二年的分红就不止5000了,而是本金加分红一起算收益。时间一长,雪球就越滚越大。

有人会觉得,5%听起来太少了,没意思。可你别忘了,这是“躺着拿”的收益,不用你每天操作。更何况,一些优秀的公司,会逐年提高分红,比如巴菲特最爱的那些“股息贵族”企业,有的已经连续几十年每年都在加分红。你想想,这种增长叠加复利,十年、二十年之后有多夸张。

当然,分红股也不是随便买的。

第一,要看公司的盈利稳定性。一个公司如果今年赚了钱,明年就分红很高,但后年直接亏损,那这种分红是没法持续的。

第二,要看派息率和负债水平。派息率太高,有可能是公司为了吸引股东在“透支未来”;负债太高的公司,一旦经济下行,分红很容易砍掉。

第三,要避开那种“高分红陷阱”。有些股票的分红率看起来很夸张,比如10%、12%,但其实是因为股价跌得太惨,看着比例高,实质上公司已经风雨飘摇,分红随时可能没了。

我以前就踩过一次坑。那时候看中一家能源公司,分红率接近15%,我还以为自己捡到宝。结果第二年油价暴跌,公司利润腰斩,分红直接砍掉一半,股价也跟着跳水。那次让我学到——高分红不等于好公司,稳定才是关键。

如果你完全不想自己挑股票,还有更省事的办法——买高股息ETF。ETF就像一个股票篮子,里面装的是一堆稳定分红的公司,比如银行、公用事业、消费品龙头。你买一份,就等于间接持有了几十家公司的股份,分红也会按比例分给你。这种方式门槛低、风险分散,而且省得你每天盯盘。

分红最大的好处是心理稳定。

很多人炒股炒到精神紧绷,因为每天都被价格牵着鼻子走。但当你习惯了关注分红,你就会变得佛系很多。股价涨跌只是账面数字,而分红到账才是真金白银。就算股价短期跌了,只要公司基本面没变,你还是每年照收“房租”。

我认识一个做了20年分红投资的老前辈,他跟我说:“当你有一天靠分红就能覆盖生活开销,你的心态会彻底变了。”那种状态就像你已经有了一片果园,不用看天吃饭,哪怕行情不好,也有果子吃。

很多人追求暴利,想一夜暴富,但财富真正的积累,其实更像种树和养林子。股息和分红,就是你这片林子的“果子”,每年按时成熟,不会突然消失。它的增长速度也许慢,但可预测、可持续,这是任何投机都给不了的安全感。

如果说前面的租金是“砖头的现金流”,版权收益是“作品的现金流”,那么股息和分红就是“公司的现金流”。它让你不再只是打工人,而是坐在另一边,变成收钱的人。

有一次,我凌晨两点被手机的“叮”一声吵醒,半梦半醒打开一看,是一封邮件:

“你有一笔新订单,金额 29 美元。”

那一刻我清醒了——不是因为钱多,而是因为这笔钱是在我什么都没干的情况下来的。那天我才第一次体会到“睡后收入”到底有多爽。

数字产品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它不像实物要进货、发货,也不像房子要打理、维修。你只需要花时间把它做出来,一旦上线,就能无限复制,卖给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而且不需要你一个个去送货。

举个例子,电子书。你写一本电子书,放到亚马逊 Kindle 或者国内的平台,比如微信读书、得到,别人每买一次,你就分一次成。这本书可以卖 1 年、3 年、10 年,只要内容不过时,就能一直给你带来收入。你不会像卖纸质书那样还要担心库存,因为数字文件可以复制到无数份。

不仅是书,课程、软件、模板、音乐、摄影作品、设计素材,都是数字产品的范畴。甚至有些人卖的只是一个 Excel 表格、一个 Notion 模板,都能每个月赚个几千上万。

我有个朋友做的是摄影滤镜,他把自己平时调好的色彩预设,打包成一个 Lightroom 滤镜包,放到 Gumroad 和淘宝卖。成本几乎为零,唯一的投入就是他之前拍照、调色的时间。上线半年,每个月能稳定卖出几百套。他自己都说,这钱赚得比拍商业广告轻松多了。

数字产品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时间换钱”的限制。你不是在一对一地给客户服务,而是一次生产,多次销售。你投入的是前期的时间和创意,产出的是后续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有人会担心:“可是我没有写书、做课程、写代码的能力啊。”

其实门槛没你想象的高。关键是找到你能提供的价值——别人愿意花钱买的价值。比如你擅长做表格,就可以做一套财务管理模板;你喜欢研究旅行,就可以做一份“某地 5 天 4 夜省钱攻略”;你会做美食,就可以录制一套家常菜视频教程。

而且现在的工具越来越傻瓜化,不会拍视频可以用手机,不会剪辑可以用简单的剪辑软件,不会搭网站可以用现成的平台。以前一个人可能搞不定的事情,现在几乎都能自己解决。

当然,数字产品也不是说做了就能躺着收钱。前期的制作和推广,是绕不开的功课。

制作阶段,你要确保内容真的有用,或者足够有趣。随便拼凑的东西,就算卖得出去,也不会长久,因为差评会直接劝退未来的客户。

推广阶段,你得想办法让更多人知道它。你可以用社交媒体发内容吸引目标用户,也可以找相关领域的 KOL 合作推广,甚至可以用广告投放。

我自己做的第一个数字产品,是一个短视频剪辑模板包。当时我在小红书分享了一些剪辑技巧,有很多人问我要模板。我就干脆整理了十几个常用的转场、字幕、配色,做成一个压缩包,定价 39 元。

没想到第一周卖了两百多份,全靠那几个爆款视频带来的流量。后来我又不断更新模板包,让老用户免费升级,这样他们也会帮我口碑宣传。

做数字产品还有一个隐性好处,就是它能帮你积累自己的“数字资产”。

比如,你卖课程的过程中,你会收集到一批学员的邮箱或者社交账号。未来你再推出新的课程或产品,就有一批稳定的种子用户。这跟一次性的打工收入完全不一样,它会越做越厚。

数字产品还有一个很酷的地方,就是它可以跨境卖。你今天在国内做的一个模板、一个音乐素材,明天可能就被一个法国人、一个日本人买走。数字化让你的市场半径变得无限大,语言障碍也能通过翻译工具慢慢解决。

当然,我得提醒一下,数字产品的被动收入并不是说从第一天就能爆发。很多人会在一开始觉得没销量就放弃,但实际上,这个领域很考验耐心和迭代能力。你要不断听取反馈,优化内容,增加价值,慢慢才会形成一个“长期卖得动”的产品线。

如果说分红股是“慢慢收租”,数字产品就是“开一条自动化流水线”。它的启动成本不一定低(时间、精力),但一旦跑起来,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你卖一份和卖一万份,投入的精力是一样的。

我认识一个做英语听力材料的博主,从最开始的一套 19 元音频,到后来做成全年订阅制,订阅费 199 元,一年几千个付费用户,光数字产品的收入就能让他在家全职带娃。他说,这种状态就像给自己造了一台印钞机,每次手机响都很开心。

等你第一次体验到睡醒一看,账户里多了一笔钱的感觉,你就再也回不去那种“必须工作才能有收入”的模式了。数字产品不是一夜暴富的捷径,但它绝对是让你“越做越轻松”的长期赛道。

说到“股权投资”,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哎,那是有钱人的游戏,动不动几百万、上千万,我哪够资格啊?”

这种想法我以前也有。直到有一次,我在一个创业路演活动上,遇到一个投咖啡店的小哥,才发现原来股权投资离普通人没那么远。

那小哥投的是他大学同学开的咖啡店。初期同学筹不到足够的钱,就找了身边几个朋友,每人出五万块,换取 10% 股权。五万块听起来不少,但对一个已经有存款、又看好这个同学能力的人来说,是咬咬牙能出的。

三年后,这家咖啡店不但活下来了,还在附近开了两家分店。每年分红下来,小哥能拿到差不多 4~5 万的现金流。最关键的是,这个股权没有到期,你不退出,它就一直给你分红,简直是一个“永久小金库”。

这事让我一下意识到,股权投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巨头游戏,它有很多“小额入场”的方式。

比如,现在很多众筹股权平台,你可能一两千美金就能投一个早期项目。当然,你要仔细甄别平台和项目,毕竟这是高风险的领域,但至少门槛比想象低。

还有就是熟人创业合伙,这种方式常见在餐饮、小店、工作室,金额几千到几万不等。你不一定要参与日常经营,但能分享利润。

再一个,就是一些早期项目的小额入场。比如,一个朋友做电商,需要启动资金,他愿意用 5% 的股权换 3 万块。这类机会往往不在公开市场出现,而是藏在你的朋友圈和熟人圈子里。

股权投资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像打工那样用时间换钱,而是用钱参与到一个可能“翻倍”的故事里。公司成长了,你的那份股权价值也跟着水涨船高。

举个夸张的例子:如果当年有人用 1 万美金买了星巴克早期的股份,坚持不卖,现在可能已经是千万富翁了。当然,这种情况概率很低,但它说明了股权投资的杠杆效应——你的钱和别人的努力捆绑在一起,一旦项目跑起来,收益是成倍的。

但是,咱得实话实说——股权投资的风险也大得多。它不像定期存款那样保本,你可能血本无归,特别是早期项目,失败率很高。你投入的那笔钱,要有一个心理准备:最坏的情况就是拿不回来了。所以,不要把自己生活必需的钱、养老的钱拿去投股权,这笔钱得是“亏了不影响睡觉”的闲钱。

那怎么判断一个股权投资值不值得投呢?

我自己总结的一个核心原则是——投人比投项目更重要。

项目再好,遇到一个执行力差、品行不稳的人,也可能黄掉。反过来,一个人靠谱、能吃苦、能学习,哪怕第一轮项目失败了,他可能会东山再起,你的投资也许还有转机。

所以我一般会先看人:

这个人以前有没有做成过什么事?

他是不是对钱和分红透明?

他遇到问题是抱怨还是解决?

这些比商业计划书里的漂亮数据还重要。

我有个朋友就踩过坑。几年前他投了一个“看上去前景无限”的手游项目,老板口才特别好,各种数据、预测都画得很美。

但上线不到半年,公司就因为管理混乱、资金挪用倒闭了。朋友的钱自然全打水漂。后来才知道,这个老板之前还有两次失败创业经历,只不过没在台面上说。那一次之后,我朋友就学乖了——先看人,再看事。

另外,股权投资也不是投了就坐等分红,有时候你需要在能力范围内帮项目一把。比如介绍资源、帮忙宣传,或者出谋划策。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你的投资,也是因为早期项目很脆弱,一点点支持可能就让它活下来。

至于退出方式,也得提前想好。股权投资不像股票,想卖就能卖。很多时候,要等到公司分红、回购,或者被并购、上市,你才能套现。

所以,不要指望“投了明年就翻倍”,它更像种树——前几年可能没什么动静,但一旦结果,可能就是连年的收获。

我现在的做法是,把股权投资当成被动收入组合里的“高风险高收益部分”,占比不超过总资金的 10%-15%。这样即使亏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一旦遇到好项目成功,回报率可能覆盖好几次失败。

你可能会问:“那我没什么熟人创业机会,怎么找到这种项目?”

除了刚才说的众筹平台,你还可以去一些创业路演活动、行业交流会看看。别着急投,先多接触,多观察,慢慢培养“投资直觉”。

股权投资像是一场小型冒险。你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跟创业者站在一条船上,看着他们拼命划桨,把船划向更远的地方。你要做好风浪的心理准备,也要期待有一天靠岸时,收获比当初想象的大得多。

当你第一次收到那笔股权分红——不论多少——你会发现,那种“钱在帮你挣钱”的感觉,会让你更想去了解、去尝试,哪怕只是小额的参与。

前面咱们聊的几个,被动收入多少带点“刺激”和“惊喜”的成分,有时候也有风险高、波动大的时候。那有没有一种方式,像一个老实巴交的朋友,不求翻倍暴富,但年年都能乖乖给你钱?

有的——收益型债券,还有 REITs。

先说债券。用最简单的话讲,债券就是你把钱借给公司或政府,人家答应每年给你一定比例的利息,到期还本。比如你买了一张 10 年期的政府债券,利息 4%,那就是每年你都能收利息,到期再把本金还你。就像你成了一个“小银行”,坐等别人按合同给你钱。

债券的好处是稳。尤其是政府债或者大企业的债,只要对方不倒闭,你就几乎不用担心收不到钱。当然,收益不会太高,大概比银行存款多一些,但胜在可预期。

再说 REITs,全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听起来很金融,其实本质就是“大家凑钱买房收租”。

比如一个 REITs 可能持有一堆写字楼、商场、仓储中心,租给企业用,然后把收上来的租金按比例分给持有人。你不用自己去买房、装修、找租客、收房租,就能按季度或半年拿分红。

我之前看过一个真实案例,有位大叔用 10 万美金买了一篮子优质 REITs,分散在不同国家和行业,比如零售商场、物流仓库、数据中心。这套组合一年给他带来 8% 左右的现金回报——也就是每年 8,000 美金的分红。

你想啊,这比大部分银行理财都靠谱,关键是你还不用自己当房东,不用修水管、不用应付租客。

债券和 REITs 这类资产,门槛其实不高。债券很多一千美金、一万人民币起步;REITs 在证券市场上就能买,有的几十块一份。对于想稳定拿被动收入的人来说,它们特别友好。

但也不是完全无风险。债券要注意对方的信用评级——这就像你借钱给别人前先看看他的还钱能力。如果是高评级(AAA、AA 这种),违约概率低,利息也相对低;评级低的利息高,但风险也高。

REITs 则要看市场周期,比如经济下行、商铺空置率高的时候,分红可能减少。疫情期间有些零售 REITs 就被打击得很惨,因为租客都关门了。

所以,稳中求稳的方法是——分散。不要把所有钱放在一只债券或一个 REITs 上,可以混搭不同期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资产。这样某个行业出事,其他的还能兜底。

我自己很喜欢把债券和 REITs 当作“组合里的地基”。它们可能不会帮你一夜暴富,但它们让你的现金流更稳定。有了这种基础,再去配置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你的心态会稳很多。

就像你盖房子,地基稳了,上面造几层玻璃幕墙都不怕风吹雨打。

有句话我很喜欢:赚钱容易,守钱难;守钱容易,让钱稳稳生钱更难。

债券和 REITs 就是帮你完成“稳稳生钱”这一关的工具。你可能不会炫耀它们,但几年后回头一看,它们安静地帮你累积了不少现金流。

你会发现,钱和人一样——放银行里天天躺着,它就会偷懒,还会被通胀慢慢吃掉;可一旦你把它放对地方,它就能自己去干活、去挣钱,甚至帮你养出更多“小钱”。

今天这 6 种被动收入方式,有的刺激,有的稳,有的适合闲钱小试,有的适合长期布局。关键不是你要全都做,而是挑一条现在就能开始的路。不要等到“我有钱了再投资”,因为现实往往是——等你觉得有钱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很多年复利的机会。

从今天开始,哪怕只是一点点投入,你都在让钱变得勤快起来。记住,有行动,才会有钱。

至于我怎么用这 6 种方式做到财务翻倍,下期我会直接拆自己的现金流账本,告诉你我的资金分配比例、实际回报,以及踩过的坑。你一定不想错过。

来源:今日茶话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