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浑身是刺的果子,在拼多多成为产业新贵?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4 12:11 1

摘要:在贵州省贵定县,一种满身是刺的金绿色果子长满山间。用手小心地摘下来,咬一口,酸涩的口感马上充满口腔。你可能会皱起眉头——这样的果子,是如何成为贵州的“王果”的?

作者 | 仰泳鱼

十年前,刺梨烂在山里无人问津;十年后,它却撑起贵州百亿产值。

深加工让野果蜕变成“山王果”,而电商则给了它一双飞出深山的翅膀。这不仅是刺梨这一“VC之王”的逆袭,更是中国乡村产业价值重构的样本。

在贵州省贵定县,一种满身是刺的金绿色果子长满山间。用手小心地摘下来,咬一口,酸涩的口感马上充满口腔。你可能会皱起眉头——这样的果子,是如何成为贵州的“王果”的?

△成熟的刺梨。(图/受访者提供)

在今天的贵州,刺梨是一张名片。无论是超市里、街头摊位上售卖的刺梨原汁,还是奶茶店、甜品店里加工后的刺梨风味饮料,都是受到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喜爱的口味。营养价值极高的刺梨,不仅是当地人最引以为傲的标签之一,也是带动贵州一连串经济效益的龙头产业。

而回顾刺梨十年来的“走红”之路,还要从一个外号“刺梨疯子”的人说起。

家住贵州黔南贵定县的黄训才,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原本的专业是计算机,也曾经在IT行业工作过。2009年,黄训才放弃原本的专业,毅然返乡,把目光投向了这个被村民嫌弃的“苦东西”——刺梨。

△山王果电商负责人颜源在刺梨地。(图/受访者提供)

在贵州,刺梨曾是农民眼里的“山野杂果”。口感酸涩、果实带刺、难以保存,是不值一提的“边角料水果”。最初,黄训才只是想改良家乡的农业结构,“那时候村民都种玉米和烤烟,很辛苦,也赚不到几个钱。”于是他决定尝试种植刺梨,自掏腰包买苗,免费送给乡亲们试种。没想到,果子丰收了,却遭遇致命一击:没人买。

“2010年开始我们大规模种植,结果几百箱刺梨全烂在仓库,没人要,一斤最多也就卖五毛。”黄训才回忆,这一度让他陷入深深的焦虑,“那段时间特别沮丧,我是真想做好事,但大家是靠土地吃饭的,种出来卖不掉,老百姓比我更急。”

毕竟,在贵州,没人觉得刺梨是什么稀罕物,口感使得它很难直接食用,十多年前,本地人大多只拿刺梨来泡酒。

△贵州本地人会用刺梨来泡酒。(图/视觉中国)

但黄训才知道,刺梨远不只是“泡酒果”,它的维C含量是猕猴桃的30倍、蓝莓的70倍,还有SOD酶、VP等珍稀营养因子,是实打实的“天然抗氧化剂”。

黄训才没有犹豫。既然没人收购,他就自己建厂,加工、销售。他亲自参与产品设计、工艺研发、学习食品加工技术。从2014年建园区,到2015年正式投产,刺梨汁品牌“山王果”诞生了。

△位于贵州的山王果5G智慧工厂。(图/山王果官方网站)

建厂的第一年,黄训才就把刺梨的收购价从五毛钱一斤,涨到三元一斤。“村民疯了一样摘野刺梨,有人一亩地的刺梨卖了快一万块。那年冬天,整座山的野生刺梨都被摘光了,用于扦插繁育。”到2016年,当地的刺梨种植面积扩展到18万亩,黄训才的“疯子计划”好像一步步成为了现实。

但对黄训才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难吃,是刺梨天然的“劣势”,也是消费市场迟迟打不开的关键。但黄训才却在口味加工上毫不妥协:“我们坚决不加糖,不加香精,更不复配蓝莓、苹果汁去调味。”他相信刺梨本身的价值会说话,“当年我们没有广告、没有渠道,靠的是用户之间的口口相传。”

△山王果生产的刺梨原汁产品。(图/山王果官方网站)

这种执拗背后,是他对“品质即生命”的极致信仰。如他所说:“真正的健康食品不能靠忽悠,要靠事实。”

2017年,是刺梨真正迎来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贵州省政府也开始重点支持刺梨产业,成立刺梨专班,拨款推动品牌建设。以“山王果”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开始走出贵州,电商、电台、社群传播陆续展开。

而此时的黄训才,早已不再只是一个“疯子果农”,而是一个集农业、工业、互联网为一体的乡村创业家。

作为贵州刺梨产业的“开山人”,黄训才知道,刺梨的成功绝不只是靠一腔热血,更在于技术层面极致钻研。从“难喝的山果”变成无数人复购的“营养王者”,背后是一场长达十年的科技攻坚战。

刺梨的“酸涩”,不是简单的口感问题,它还直接决定了营养的保留度。因此,黄训才从一开始就立下规矩:“我们不要加糖、不要防腐剂,也不要调味剂。”但如何在不牺牲“原味”的基础上,提高刺梨汁的接受度?他带着团队反复试验,最终实现了关键的突破——全球首推“高频磁力线切割杀菌技术”。

△山王果获得的部分荣誉。(图/受访者提供)

传统果汁灭菌一般采用高温高压,120°C上下的温度几乎摧毁了果汁中的维生素C与SOD活性酶。但山王果的“磁力杀菌”方案,则实现了在常温条件下完成杀菌,不仅保留了95%的活性成分,更避免了刺梨原汁“变色、变味、变质”的问题。

技术的突破不止于此。针对刺梨“凉性体质”的局限性,山王果后来还引入自然发酵工艺。“其实最早的发酵是个意外,一批原汁放久了,我们舍不得丢,就送去做检测。”黄训才说。结果发现成分指标更佳,发酵让SOD活性提升,同时分解了果糖,使其口感趋于柔和。这样一来,即使是脾胃虚寒的人群也可以饮用。如今,这款核心产品是其他品牌难以复制的差异化壁垒。

△工人将刺梨产品运上货车。(图/受访者提供)

今天的山王果,不再只是卖一款果汁,而是围绕刺梨构建起一整套标准化、智能化的产业系统。加工工艺从杀菌、发酵、灌装到储运,全流程实现数字化控制。原料端实行全链条追溯,采摘时间、成熟度、运输距离,每一个细节都有标准管控。

黄训才对于刺梨的认真态度,体现在细节上。他坚持用筐来运输刺梨,而非常规的编织袋,“虽然一斤多花两毛钱,但不会压坏果实,维C就不会氧化。”在种植端,黄训才还邀请中国有机农业第一人胡删来授课,为果农普及“不打除草剂、不用化肥”的理念,并每年评选“诚信果农”,给予经济激励,“用科技和制度把农民变成了种植专家”。

刺梨的品种也是个学问。“贵农5号”是贵州大学培育30年的优质品种,果大、营养极高,但采摘期极短。黄训才在基地采用定向培育、智能调控,让这一品种稳定高产,同时开发了更适合发酵和冷榨的系列,以应对多种消费场景。

△山王果对于刺梨的认真态度,体现在细节上。(图/受访者提供)

今天,山王果的刺梨产品线已经覆盖了“原汁”“发酵汁”“冻干粉”“果脯”等多个品类,满足女性美白、儿童营养、老年人抗氧等细分需求。

贵州贵定的山王果5G智慧工厂每小时产能15吨,是全国头部规模的刺梨深加工单体厂房之一。黄训才说:“过去都是修修补补、将就着做,今天我们要打造中国食品饮料行业最智能、最规范、最有信仰的工厂。”

“我们种刺梨的农户有两三万户,其中不少已成了年入百万的种植大户。很多人都从打工人,变成了土地的主人。”黄训才说。“赚钱的方式很多,但能赚得踏实、赚得有成就感的,真的不多。”而这种踏实,恰恰来自一颗颗看似不起眼,却汇聚了贵州千万人勤劳与科技智慧的刺梨果实。

如果说深加工技术是“贵州刺梨”的发动机,那么电商平台,则是它驶入全国快车道的云端引擎。

贵州刺梨真正的起飞时刻,是在进入拼多多等电商渠道之后。2019年,山王果正式入驻拼多多平台,在那之前,他们主要依靠传统销售渠道、私域介绍和电视购物等方式,虽然用户黏性极高,但扩张受限,营收难以突破。

“最开始只是开个店展示一下产品,根本没想着做电商。”山王果电商负责人颜源回忆,“真正下定决心做,是2020年疫情开始后。”那一年,山王果联合拼多多平台和地方政府,开展助农直播,虽说单场销售也就几千块,但他们在拼多多上第一次感受到了“流量的风”。

△山王果通过直播售卖刺梨产品。(图/受访者提供)

也正是那次直播后,拼多多开始对这个“有故事的刺梨品牌”持续关注。从“黑标旗舰店”认证,到活动资源位推荐,从达人专场到百亿补贴洽谈。拼多多平台一边帮助品牌进行宣传,一边投入流量扶持,为山王果的成长提供了多重赋能。

第一是在关键词的搜索与推荐上,拼多多的搜索词数据显示,“维C之王”“抗氧化”等关键词在疫情之后快速飙升,平台也借助“刺梨”这个新兴类目进行内容推荐与健康科普。这种“主动搜索+被动触达”的方式,让更多一线城市用户第一次认识到,原来贵州还有一种维C如此高的“野果”。

△在拼多多搜索“维C之王”可以看到很多和刺梨相关的词条。(图/拼多多截图)

第二是人群策略的精细化分发。女性用户更关注“美白”“抗老”,则主推刺梨发酵原汁;家庭用户在意“儿童营养提升”,则推广刺梨冻干粉、果汁棒;中老年人群对“免疫力”更为关注,则偏向刺梨原汁产品。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对应一组精准人群标签,在拼多多后台被不断识别与投放。

第三是补贴机制的快速转化。拼多多通过满减优惠、平台补贴、联名推广等方式,降低了用户尝鲜门槛,让第一次喝刺梨的人群“付得起第一笔钱”。而只要体验效果足够好,复购几乎是必然结果。“我们的复购率高达98%。”颜源说,“我们现在拼多多上的用户,很多都是一家人一起喝、整个社区一起买。他们自己复购,还拉亲戚复购,我们的品牌是被这些人推着长大的。”

△山王果在拼多多的旗舰店拥有极高的复购率。(图/拼多多截图)

2024年,山王果在拼多多平台的销售额达到300万元,占总营收的10%左右。而在销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让贵州刺梨第一次拥有了一个“云上窗口”。2025年,山王果的目标是电商销售占比冲刺70%,重点发力拼多多。

从山脚果农、冷链物流,到数字种植、智慧工厂,再到品牌传播、电商销售,整个产业链实现了上下游联动。在当地,山王果带动了两三万农户的稳定就业,有人靠种刺梨买了好车、有人返乡承包百亩地做种植能手,还有人将小作坊升级成特色民宿、年货集市,带动了“刺梨+文旅”的新路径。

拼多多也在通过“千亿扶持”持续加码,将贵州刺梨纳入“多多好特产”重点扶持,并将其与平台主打的“健康高性价比”理念绑定。如今,在拼多多上,贵州刺梨已不再是“生僻词条”,而是中国消费者健康生活的“新日常”。

△拼多多将贵州刺梨纳入“多多好特产”重点扶持。(图/受访者提供)

山王果用它的品牌路径,提供了一个刺梨之外的产业模板:一个地方品牌从0到1构建产销生态、打穿技术难点、依托电商走入全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振兴”。

从“山间野果”成为“VC之王”“新中式营养品”,这条路径是刺梨,也是无数中国乡村特色农产品跃迁的样本。让一颗果子走出山沟,不只是电商的胜利,更是中国乡村与城市彼此成就的故事。

而贵州刺梨的崛起,也照见了中国农业的一种新可能。

校对:严严;排版:Kyla

“你尝过刺梨果汁吗?”

来源:九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