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奢香夫人(1358 年-1396 年),彝族名舍兹,又名朴娄奢恒,出生于四川永宁,系四川永宁宣抚司、彝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 。1375 年,她与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默部首领陇赞・霭翠结婚,成为其贤内助,常辅佐丈夫处理政事,在水西各部以贤能闻名,被尊称为 “苴
奢香夫人(1358 年-1396 年),彝族名舍兹,又名朴娄奢恒,出生于四川永宁,系四川永宁宣抚司、彝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 。1375 年,她与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默部首领陇赞・霭翠结婚,成为其贤内助,常辅佐丈夫处理政事,在水西各部以贤能闻名,被尊称为 “苴慕”(君长) 。
1381 年,蔼翠病逝,因儿子年幼,23 岁的奢香承担起重任,摄理贵州宣慰使一职。彼时,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等从四川、湖南出兵,经贵州入云南,讨伐元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的残余势力。盘踞云南的元蒙势力与乌撒(今威宁)、芒部(今云南镇雄)等地土酋勾结,屯兵黔西北,企图阻止明军入滇。奢香审时度势,积极献粮通道,支持明军,还凭借宗族关系,亲赴乌撒、芒部,劝说诸土酋,使明军得以顺利进拔云南,促进了祖国统一 。
然而,明廷派驻贵州的都指挥马晔,出于民族偏见,对奢香摄职忌恨不满。他在役使官兵开置普定驿时,骄纵蛮横,大肆杀戮彝族人民,并强迫奢香在贵州大旱、粮食无收之际交纳赋税。奢香多次行文陈诉,却被马晔抓到贵阳,指令壮士裸露其身体,鞭笞背部,企图激怒彝族引发兵衅。奢香属下四十八部头人得知后愤怒不已,带领兵丁聚集,战事一触即发。但奢香深明大义,向属下表明不愿造反的态度,当众揭露马晔逼反的用心,从而避免了一场殃及贵州各族人民的战祸 。
同年,奢香经贵州宣慰副使宋钦之妻刘淑贞的引荐,走诉京师,向朱元璋面陈马晔逼反的真相。朱元璋欲除马晔,问奢香 “以何报答”,奢香回禀:“愿令子孙世世不敢生事”,并表示 “愿意刊山凿险、开置驿道”。朱元璋大喜,封奢香为 “顺德夫人”,赏赐金银和丝织品等物,并将马晔召回京都治罪 。
回到贵州后,奢香亲率各部落开置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向西,经贵阳,过乌撒,达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瓮安县境)到容山(今湄潭县境),并置龙场、陆广、谷里、水西、奢香、金鸡、阁鸦、归化、毕节等九个驿站于贵州境内。驿道的开通,打开了贵州与川、滇、湘的通道,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稳定了西南的政治局面,确定了与明王朝的臣属关系。朱元璋赞誉:“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
奢香夫人不仅在政治、军事和交通建设上功绩卓著,还在文化发展方面有着深远影响。她对彝族文字的使用与传播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打破传统禁忌,使彝文成规模地出现在金石等载体上,其使用范围从传经记史扩大到记账、契约、记录歌谣、书信往来等日常生活中,影响辐射到周边彝区 。此外,奢香夫人在贵州宣慰使司地置儒学,设教授,带头遣子弟到京师入太学,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乌撒、乌蒙、芒布、永宁地区各土司先后送子弟进京入学,促进了彝汉文化交流。
李文学:哀牢山起义的英勇领袖
李文学(1826 - 1874),又名李正学,彝族,弥渡县瓦卢村人,是清末云南哀牢山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 。咸丰六年(1856 年)四月,李文学聚彝汉农民 5000 余人,在弥渡县瓦卢村后山天生营起义。起义军提出 “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 的战斗口号,李文学被推为 “彝家兵马大元帅”,在哀牢山区先后建立 8 个都督府 。
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军,以反抗清朝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为目标,活跃在哀牢山地区,给当地的封建统治秩序以沉重打击。他们积极开展斗争,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减轻农民赋税,改善人民生活,受到广大彝族及其他民族贫苦大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在军事斗争中,起义军灵活运用战术,多次击败清军围剿,势力逐渐壮大,控制了哀牢山的大片区域,成为当时西南地区一支重要的反清力量 。
李文学在起义过程中,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他善于团结各民族力量,将彝、汉等民族的农民紧密凝聚在起义军的旗帜下,共同对抗清朝统治者和反动地主阶级。然而,在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起义最终陷入困境。1874 年 3 月 28 日,李文学在南涧乌龟山壮烈牺牲,但他领导的起义在彝族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激励着后世彝族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正义而不懈奋斗 。
李学东:太平天国的追随者与哀牢山起义的中流砥柱
李学东,咸同年间李文学领导的云南哀牢山彝族人民起义的主要将领,原是太平天国战士 。他自幼为富豪贱仆,后与王泰阶一起,因不满汉富豪的欺压而逃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决定投奔太平军,在咸丰三年(1853 年)秋,李学东偕王泰阶投翼王石达开军。在太平军的战斗生涯中,李学东临阵奋不顾身,曾多次保护翼王石达开。例如某役中,翼王马失蹄而堕,贼将回击翼王,李学东击杀贼将以护翼王;又一役,敌冷箭落向翼王,学东以身蔽之,翼王得免,而李学东自己受伤。自此,他为翼王所识,被擢为侍卫长 。
咸丰四年(1854 年)春,翼王小挫,李学东受重创,寓民室养憩时与王泰阶被满军所掳,逃出后翼王军已远离。此时,王泰阶建议入滇促夷起义,应援天国,驱逐满贼,李学东深表赞同。于是,二人佯为师徒,由桂西经滇南渡礼社江入哀牢山,以堪舆郎中身份出入于夷汉贫富之门,了解当地情况 。
咸丰六年(1856 年)夏四月七日,李文学率王泰阶、李学东、杞绍兴等偕夷众五千人,起义于瓦卢天生营,李文学被拥为 “夷家兵马大元帅”,李学东被加为上将军。在起义过程中,李学东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他多次指挥起义军取得胜利。如咸丰七年(1857 年)夏六月,学东率鲁得盛、鲁发美千人,北上会杜军扬威大都督蔡发春取蒙舍城,他先克南涧,后与蔡发春合围城两月余,掘地道入城,终克蒙舍 。
李学东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畏,还在起义军内部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和协调作用。他反对李帅在条件不成熟时称王以及与敌为亲的行为,直言进谏,避免了起义军可能出现的内部危机。在王泰阶战死后,李帅将文武事悉委之于学东与杞绍兴。李学东虽不擅文,但为民兴利除弊之议,多为其所倡,与杞绍兴密切配合,共同推动起义军的发展 。
同治年间,起义军面临严峻形势,李学东依然坚持战斗。同治十三年(1874 年)夏四月,满军付将军李芳梅、张宗久领七千众攻蜜滴,李学东集夷众男妇老幼千余,协常军三千固守之,相持半月,贼将张宗久及满军二千,为夷众所掘火药地道爆炸而全毁之。然而,满军勾结刘柄贤为内应,导致夷阵被破,鲁得盛、罗自美皆被擒就义。李学东率二百人突围得脱,纠合残众,复得五百余人,深居山谷,屡出截击满军 。
光绪元年(1876 年)夏六月,李学东伏于琵琶箐,击杀贼将李芳梅。满军首领李维述命乡总刘宇清招降,李学东坚决拒绝,表明起义兄弟已为夷、汉庶民尽节,自己不早死是因满贼未除,坚信夷族虽一时受挫,但满贼终必败亡。同年,李学东痢死于大古木大涧洞。他自咸丰四年(1854 年)偕王泰阶入哀牢,促夷起义,抗暴满,除汉强,为滇夷尽瘁二十二载,终生不娶,单衣薄食,其功伟,其志洁,深受当地夷众爱戴 。
张冲:从滇军将领到抗日名将的传奇人生
张冲(1901 - 1980),原名绍禹,又名维新,字云鹏,彝族,彝姓尼娜,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小布坎(现划归弥勒县)人 。他出身于彝族家庭,自幼目睹社会的不公和民族的苦难,立志改变现状。早年,张冲投身军旅,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领导风格,在滇军中逐渐崭露头角,曾任滇军旅长、师长等职 。
1937 年 “七七事变” 后,全面抗战爆发,时任国民党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的张冲,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率部开赴抗日前线。途经武汉时,他受到八路军办事处叶剑英、罗炳辉的接见,在与共产党人的接触中,张冲深受启发,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和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后,他接纳了一批共产党员到一八四师工作,为部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
1938 年,张冲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在战役中,他指挥禹王山阻击战,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板垣、矶谷师团,张冲毫不畏惧,精心部署防线,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经过多日苦战,重创日军,坚守住了阵地,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因其卓越战功,张冲被晋升为新三军军长,赢得了 “抗日名将” 的称号 。
抗战胜利后,张冲继续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云南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委副主任兼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主席,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民委主任、中共云南省省委委员、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积极投身于地方建设和民族事务工作,为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付出了诸多努力 。
龙云:主政云南的彝族军政要人
龙云(1884 - 1962),彝名纳吉岬岬,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人 。他自幼习武,十几岁时到云南昭通投靠舅舅,后投身军旅,逐步在滇军中崛起。龙云凭借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脱颖而出,成为蒋介石政府的云南主席,统治云南长达 18 年之久,官至陆军上将 。
在主政云南期间,龙云致力于地方建设和发展。他积极推动云南的经济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业、农业和商业,使云南的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军事方面,他注重滇军的建设和训练,提升了滇军的战斗力,使滇军成为一支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武装力量 。
在抗日战争时期,龙云积极响应抗日号召,派出滇军奔赴抗日前线,参与了众多重要战役,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滇军在台儿庄战役等战斗中表现英勇,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展现了云南子弟兵的风采,为保卫祖国领土和民族尊严立下了赫赫战功 。
1949 年 8 月 13 日,龙云在香港发表《我们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正式宣布起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此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彝族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
卢汉:抗日爱国与和平起义的滇军将领
卢汉(1895 - 1974.05.13),原名邦汉,字永衡,云南昭通人,彝族 。他出身行伍,在滇军中逐步晋升,成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
抗日战争期间,卢汉率部积极参与抗战。他指挥滇军在多个战场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表现出坚定的抗日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40 年,日军进逼越南,直接威胁到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卢汉奉命率第一集团军驻守滇南,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有效保卫了西南边疆的安全,为抗战的相持阶段稳定大后方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
1945 年,日军投降后,卢汉率部赴越南受降,这是中国军队在境外接受日军投降的重要历史事件,彰显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尊严和地位,卢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
1949 年 12 月 9 日,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卢汉顺应历史潮流,在昆明率部起义,实现了云南的和平解放,使云南人民免遭战火涂炭,为新中国的成立和西南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1955 年,他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1974 年 5 月 13 日,卢汉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终年 79 岁 。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