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屋脊”的“追光人”——记国网湖南电力(壶瓶山电骡子)东方红共产党员服务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4 12:34 2

摘要:“以前电机坏了要送到镇上,要等几天才能拿到,现在驿站的电工师傅一天就给修了,还给我送回来,真是活雷锋!”8月10日,壶瓶山镇苏铺村的胡庭英老人接过国网湖南电力(壶瓶山电骡子)东方红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帮他修好的电机,连连点赞。

“以前电机坏了要送到镇上,要等几天才能拿到,现在驿站的电工师傅一天就给修了,还给我送回来,真是活雷锋!”8月10日,壶瓶山镇苏铺村的胡庭英老人接过国网湖南电力(壶瓶山电骡子)东方红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帮他修好的电机,连连点赞。

今年1月,在湖南广播电视台演播厅现场,“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覃道周、裴成辉、刘家辉站在舞台中间,接受湖南省委宣传部授予的全省重大典型“新时代新雷锋”荣誉称号。“电骡子”,来自湖南省海拔最高、供电环境最恶劣,素有“湖南屋脊”之称的壶瓶山,当地老百姓以最忠诚伙伴“骡子”为他们命名。多年来,壶瓶山供电所30名电力工人承担着876平方公里大山、1872公里高低压线路、1.53万客户的供电、保电和服务重任,平均每个人负责3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数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大山深处。

△电骡子通过吊桥为山区群众运送物资进山。

不落一户 用心“电”亮万家灯火

“关奶奶,电还好用不?今年过年还缺不缺什么东西?”1月5日,临近春节,国网湖南电力东方红(电骡子)服务队队员裴成辉、李树轩再一次带着年货来看望89岁的关银娥老人,尽管走了不下百次,但悬挂在峭壁间的羊肠小道还是让队员们走了两个多小时。

“都好都好!‘电骡子’亲人又来看我了!你们装的光伏电好用得狠!”

关银娥老人独自居住在海拔1200米的石南山深处,这些年,当地群众基本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离开了大山,但老人执意留了下来。9公里的绕山配网线路建设、维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为此,“电骡子”们积极申报,在关奶奶家试点了“光储用”一体化供电建设,不仅降低了维护成本,更保证了老人的用电质量。

“只要还有一户老百姓要用电,我们就户户通电!”

“电骡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1995年,“村村通电”在常德地区如火如荼推进,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的壶瓶山是“最后一关”,看到山里的老百姓对电的渴望,“电骡子”们决心要帮助壶瓶山区的居民们真正实现“户户通电”。

但,真要做到并不容易。线路所到之处,不是高山就是峡谷,每一米导线的架设都不易。

一根高压电杆重700公斤,一台变压器重450公斤。那些开凿在绝壁上、曾由马蹄一年年踏出来的骡马道宽仅一米多。在大山里,那些小道就像一条曲折回环的“钢丝”,要在“钢丝”上抬着“只要猴子能上!我们就能上!”队长覃道周发出了号召,29名队员纷纷立下“军令状”:一定在规定时间完成所有村落通电,一定让大山的百姓成功用上电!

车不可载,马不能驮。高压电杆、变压器上山,就靠绳拉人抬。在仰角朝上的骡马道上,队员们像“蚂蚁搬家”一样,以人海战术往山上一步一步地挪。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焦山村通电前,需要架设260多根水泥电杆。最远的地方,要抬10多公里的山路。

“电骡子”们将一根根高压电杆抬上赵家山尖,当地老百姓自发从山脚往山顶砍了一条1800多米长的通道,一根电杆从山脚到山尖,足足抬了3天!电杆放下的时候没有放稳,失去平衡,呼啦一声,转眼间滑下了700多米深的峡谷,“电骡子”们的眼泪急的掉出来。

大山不相信眼泪,“电骡子”们只能——从头再来!

几个月后,焦山村终于按时通电,村民们激动地在村部立下高2.8米的大石碑,碑上写着“党恩浩荡”,不少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群众高兴的买来电视机,透过屏幕看见了山外的世界。

就是靠着“骡子”一股子忍辱负重、不怕吃苦的精神,“电骡子”们在大山深处建起高压电杆3489根、低压电杆18671根,将光明送进了千家万户,也把温暖传递给了村民们的心里。

大山,因为一束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迎难而上 用情诠释为民初心

“上坡登上天,下坡到河边,两山能对话,见面要半天。”这首民谣生动描绘出壶瓶山的险峻地势。

2月1日,国网常德供电公司壶瓶山供电所所长裴成辉带领东方红(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队,对石门县大京竹村的10千伏供电线路进行巡视。

大京竹村,海拔1400米,裴成辉和同事驱车30公里上山。从山下往山上走,温度越来越低。连续两天低温,山顶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积雪。

“去年新建线路的拉线、绝缘子、电杆基础要检查到位。节后很多村民会开始伐木砍柴,也要重点关注!”巡视检查中,裴成辉仔细地叮嘱队员们。

2024年初,大京竹村因冰冻导致山体滑坡,交通被阻断,204户610位村民用电受到影响。为了让老百姓在小年夜用上电,实现“户户看春晚”的目标,“电骡子”兵分两路,一队人员从冰封的山林中挖出一条小路,徒步4个多小时赶到赴故障点,另一队紧急调用发电机,绕道湖北宜昌渔洋,以平均不到20码的车速行驶200多公里,历时22小时将抢修设备送进村。用肩膀抬、用挖机拉,众志成城,终于将电杆重新立在了悬崖之上,用最快的速度让群众在春节小年夜用上了电,实现“路未通、电先通”的传奇。

△电骡子在清官渡村开展雪灾抢修。

为了避免地质灾害及冰冻灾害再次影响供电,国网常德供电公司对10千伏泥江线大京竹支线22.18公里线路进行了高寒山区抗冰线路改造。小年前夕,考虑到该地段的地壳不稳定性,壶瓶山供电所还提前将一台大型发电机送到了该村村部,为大京竹村春节期间用电上了“双保险”。

尽管险峻地势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当地依托产业优势,努力寻求发展之路。在石门县壶瓶山、东山峰农场都是湖南有名的产茶区域,茶叶是当地农民大部分收入来源。稳定的电力供应,则串联着当地1.5万余户用户和126家茶叶加工厂的收益。

为了提升供电质量,壶瓶山供电所组织服务队采用循序渐进、愚公移山的方式,逐年逐年的对线路进行升级改造。果金线白竹山支线、泥江线黄连棚支线、泥红线红苋支线等一批容易受到冰灾、洪灾等灾害天气影响的线路全部完成了升级改造。合言、平东、南坪河、天坪、薛家村等20多个发展茶业、养殖业等特色产业的村组提前完成了电源布局。82家茶叶加工厂、烟叶烤房进行“煤改电”、“柴改电”,产业发展进入快速道,受到政府好评。

如今,在满格电力的保障下,壶瓶山成了三湘茶叶第一镇、石门烟叶生产第一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质的提升。随着民宿旅游的发展,这里成为更多城里人的“避暑胜地”。满山灯光照亮了群众的致富路。

基础牢固、电网坚强、业绩优秀。近年,壶瓶山供电所在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创造了综合指标排名全省第22位的佳绩。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连续5年被评为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示范供电所。

薪火相传 用爱书写奉献担当

在壶瓶山供电所陈列室里,有两封特别的感谢信。

一封信是李三新老人写在烟纸盒上的。他曾是一名麻风病人,生活在壶瓶山的剩头堡疗养院。

剩头堡,曾是一个与外界隔离的村寨。最多时,这里生活了470名麻风病人。治愈的病人,留下了永恒的伤痕。有的十指不全,有的腿脚残缺,有的五官被毁。1994年医疗站撤走,一些治愈者则留了下来。

2006年,剩头堡的“户户通电”农网改造工程启动,“电骡子”们与这群老人结缘。从此,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他们都会再来疗养院,陪老人们过节。2012年端午节,“电骡子”们照常在麻风村搭起锅灶,陪老人们吃团圆饭。李三新老人递上了这封写在烟纸盒上感谢信,“你们比我们的父母还好,比兄弟还亲……”

十多年过去了,服务队的队员们不断改变,但是对老人们的承诺一直没有改变。如今,“电骡子”们已经连续50次上山陪同老人们过节。

另外一封感谢信是学生黄彬写的:“五年前你们来到北溪河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我便和你们结下了缘分……因为这份幸运,我可以继续我的学业,可以大胆去追寻我的梦想……”

感谢信中所写的“你们”便是“电骡子”。黄彬有一个弟弟,看家里凑学费困难,黄彬计划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电骡子”们得知她家的情况后,从2014年开始,每年支持黄彬4000元教育基金。2019年,黄彬顺利考上大学,她给“电骡子”们写了这封感谢信。

十几年来,该服务队募集到爱心基金50余万元,依托爱心基金,他们针对镇上老人、小孩的不同情况,建立服务台账,推出圆“微心愿”、“你点单、我服务”、助学帮扶等爱心服务,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学生的困难。他们帮助115名老人完成了微心愿、帮助24名学生完成了学业。

△电骡子开展电网改造,助力山区产业发展。

如今,快递业务逐渐走入壶瓶山。根据村民的新需求,2022年,他们在南坪河村建设了首个东方红(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驿站。就近为群众提供电费缴纳、业务办理等电力服务,同时延伸为群众提供临时歇脚、物品寄存、山货代卖、交通问询、电机维修等12种便民服务。

每一项服务都浸润着“电骡子”们对大山里百姓质朴的爱。

三年来,驿站为群众办理电力业务232笔,为群众义务维修电机、农机697台。每一次服务,群众就要少往返集镇60多公里路、少耽误一天的时间。

三年来,驿站为山里群众代卖山货价值30万元。经过“电骡子”的牵线搭桥,许多留守老人家庭的腊肉、蜂蜜、茶叶等山货土产流入了城里的餐桌,饱了城里人的口福,满了山里人的口袋。

三年来,驿站为附近群众提供临时寄存服务580人次。为过往旅客提供交通问询220余人次、提供新能源汽车紧急充电服务50余台次,为有需要的抗美援朝老兵、孤寡老人送去了休息躺椅、电热水壶、太阳能路灯、电风扇.....

他们用日复一日的付出,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在新时代续写着属于自己的雷锋故事。

“风也见过,雨也见过,你在泥泞的山路上奔波,驮的是乡亲们的渴望,还有你爱的执着……”这是石门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写给“电骡子”们的歌。

对百姓倾注多少爱,百姓就会回报多深的情。正是这种以人民幸福为盼的信念,让“电骡子”们在一次次为民服务中实现了个人价值,把个人的行动力汇聚成了时代的大流量、正能量。将来,在大山、在平原、在湖区,在每一个老百姓需要的地方,更多“电骡子”们,继续坚定前行!

通讯员李文丹 庞文琦 易长龙

来源:潇湘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