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任东野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向林彪发出电报,汇报战况:「今天拂晓,敌人采用中央突破的战法,整营整连地集团冲击。塔山守备团,损失过半。」
闪购就是「塔山」。
文 | 佘宗明
1948年秋,三大战役首战辽沈战役打响。塔山阻击战中,激烈交锋下,东北野战军死伤严重。
时任东野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向林彪发出电报,汇报战况:「今天拂晓,敌人采用中央突破的战法,整营整连地集团冲击。塔山守备团,损失过半。」
林彪的回应很决绝:「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这是电影《大决战》中的名场面。林彪之所以这样决绝,是因为塔山是国共两军必争的咽喉,拿下塔山,才能拿下锦州,拿下锦州,才能拿下东北,拿下东北,才能全局制胜。
正因如此,塔山阻击战成了辽沈战役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烈度最高的阵地防御战。
眼下的闪购大战,就打出了差可比拟的气势:据高盛测算,2025年二季度,三大平台就累计烧钱250亿元。这倒不难理解,对参战平台来说,闪购就是塔山,不容有失,不可有误。
战争一旦打响,就很难说停下就停下了。能让战争停下的,往往是战争局势的变化。
就目前看,闪购大战局势正在起变化。有两个耐人寻味的信息可资佐证:
一是晚点前两天披露,8月7日至9日,淘宝闪购日订单量连续三天超过1亿单,8日和9日两天的日订单量首次超过美团。
好巧不巧,跟被淘宝官方上个月辟谣的「预计8月8日冲1亿单」网传说法合上了。
二是京东CEO许冉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专访,首度就「外卖大战」「恶意补贴」和京东角色发声,称7月以来的外卖市场存在泡沫,恶性补贴会导致多输局面,「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场低质低价的竞争能给行业带来长期价值。」
这话俨然是对美团「小王」王莆中此前表态的致敬。7月中旬,王莆中公开接受采访时说:「这场外卖大战泡沫是史无前例的多。」「我觉得这样卷没意义。」
信号已经明了:红包雨一直在下,气氛不算融洽,在同个屋檐下,三大平台的心在变化。这其中,阿里想进,美团想停,京东想转。
最直观的判断依据是:不想打下去的,倾向于说「泡沫」、反「内卷」;想打下去的,会更多地讲市场竞争带来的多重利好。
诉求各异很正常。成年企业总是各怀心思。成熟用户总能摒弃成见。
01
阿里想进,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满屏淘宝闪购广告会说话。
为什么阿里想进?一言以蔽之,它没太多理由退。
王莆中在专访中多次强调,外卖行业精细且利薄,「我们OPM(运营利润率)只有三点几,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最成功。」
外卖不赚钱这事儿,马云不会不知道,蒋凡也不会不清楚,饿了么的业绩表就摆在那。
但在补贴问题上,阿里郎心似铁。王莆中针对淘宝闪购大规模补贴茶饮订单,说了8次「没意义」、5次「泡沫」,阿里就差来上一句「子非我,安知兹事对我没意义」了。
刘强东618前夜内部讲话中说的「40%点外卖的用户会交叉购买京东电商产品」「做外卖亏的钱,比去某音、某讯买流量要划算」,就部分解释阿里大打补贴战的行为动机了。
蠢笨如我都知道,平台切入外卖市场,看中的是「90后外卖App的日均打开频次已达3.2次」背后的流量万有引力,而不是做外卖业务本身的盈利空间,更别说蒋凡了。
某种程度上,阿里得感谢美团跑通了「高频带低频」的盈利模型,连可行性论证都省了。再想到外卖获客成本远低于淘宝主站拉新均价,整个决策逻辑就更顺了。
淘宝闪购请了不少代言人。
如果只是从获客引流思维看阿里发力闪购,那自然是格局甚微。很明显,阿里是跳出外卖思维看外卖,吴泳铭全员信中那句「阿里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就跟罗永浩在脱口秀节目上的「大局观」呼应上了。
都知道,现在很多AI产品(如百度、夸克)都是做AI超级入口,淘宝、美团和京东也都在做横跨实物零售、本地生活服务跟OTA服务的超级消费中枢,其共同特点是「一站式」,「一站式」构成了它们的同构性,区别在于前者是满足全模态信息需求,后者是覆盖全生活场景需求。
这就是面向未来在AI棋盘上的落子:有别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筑墙割据,AI时代的主打产品形态或许就是「一站式服务平台」——垂直平台兴起,本就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无法解决单个App集多重功能于一身后的功能臃肿难题,而不是因为用户有多App间切换的刚性需求,但这在AI面前只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必用「起初以为会all in AI,后来发现是all in 外卖,原来WAIMAI里有两个AI」来否定闪购大战,一站式消费平台预留的「用AI再造电商」空间,本就跟发力AI布局未来不矛盾,反而可相辅相成。
既然闪购连着的是电商的未来形态,阿里将外卖放在「大消费平台」的大盘子里打量,将闪购提到战略高度,将闪购之战说成阿里的淮海战役(解放战争转折点),也就难言奇怪了。
瞄准的是下个十年,算眼下的ROI也就不合适了。教员都说了:风物长宜放眼量。
02
原阿里副总裁梁春晓曾发明了词儿,叫「后天观」,意思是要从后天看明天,而不是从今天看明天。在他看来,「为了抵达明天,必须远望后天,否则明天只是又一个今天。」
阿里计划补贴500个小目标,大概也能用「后天观」的框架能解释:人家是从后天看到了明天的趋势,所以今天提前布局。
那如果是从今天看明天呢?阿里这是预定了「企业发展史上的一段弯路」吗?
在给出结论前,我想做点提示:过去几年,阿里几乎跟两个前缀绑定上了,一个是「散装」,另一个是「失落」。
「散装阿里」,说的是阿里业务大而散,全而乱,就跟淘宝闪购前不久赞助的苏超球队代表城市那样。
全家福都快装不下阿里动物园了,这些「动物」之前散是满天星,聚也是满天星,就连会员都能整出一堆来。
3年前,阿里发布了这张「全家福」图。
「失落阿里」,说的是阿里电商基本盘在拼多多、抖音环伺之下频遭蚕食,2024年5月市值一度被拼多多赶超,更是明证。
问杰克马能有几多愁,恰似那条K线往下走。
而「散装阿里」跟「失落阿里」串起的话题就是:散装的阿里需要一次大整合,太久没打胜仗的阿里需要再赢一次。这两者之间有着隐性关联:Make Alibaba Great Again,靠的肯定不能是业务线各自为战、相互掣肘,而是十指成拳、力出一孔。
资源复用是其一,存量盘活是其二,更重要的是,兄弟齐心。
在2020年实行的多元化治理结构、2023年推出的「1+6+N」架构,将中台这根风筝线割断后,更彻底的跨业务整合是那支更坚固的粘合剂。
所以马云说要「回归淘宝」,蒋凡要「一个阿里」。这比「飞高了」组合或将淘菜菜淘鲜达并入淘宝买菜的打通程度要深得多。
闪购成了阿里架构重整的契机,也成了其竞争力重塑的按钮。
竞争力重塑体现在两点上:一个是存量资源挖潜,饿了么直接变成为淘宝闪购、盒马、猫超三端服务的「即时运力池」,支付宝给淘宝闪购一级入口沉淀支付数据,88VIP为盒马导入新客群……都能放大用户资源价值和数据价值。
另一个是增量机会拓展,极限压力测试最能拉练队伍能力,淘宝闪购通过快速冲单将本地生活商家网络吸附上来、将即时履约能力练出来,也能强健骨骼肌体,到时候,淘天线下门店的丰富供给+1688供应链托起的万千小店货盘+海量服务商家资源跟即时履约体系结合,「大消费平台」这盘棋全活了。
这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淘宝闪购是在用抖音的刀割竞对的肉,具体表现在:用小节代替大促,帮淘宝从大促驱动向日常爆破转型;饱和式攻击碾压对手,不计短期 ROI;把服务商拉进战壕,用服务商的蚂蚁雄兵对抗竞对的万名地推。
说对的地方在于,阿里确实不能像以往饿了么那般以美团的打法打美团;说错的地方在于,阿里不是在「抖音化」,而是跳脱饿了么单兵作战维度以阿里集团军的整编去打仗。
而今战果已显:无论是市场份额提升,还是商家资源吸附,都显示了其效果。阿里人士气高涨,不少人感觉「那个能打的阿里又回来了」,更是不容小觑的收效。
这时候,让阿里鸣金收兵,相当于让成吉思汗打到花剌子模就打道回府——这才哪到哪呢?
03
美团想停,也早就明牌了,王莆中说美团是「被迫反击」,虎嗅报道中提到美团内部「业务侧普遍认为,美团依然处于被动参战状态」,就说明了很多事情。
为何美团想停?原因可以归为一句话:它是守擂方。
若干年前,王兴曾在接受《创业家》采访时判断,互联网行业最终会形成一个「721」格局:第一名占据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占20%;其余所有瓜分剩下的10%。
外卖市场就验证了他的断言:从市占率看,外卖市场早已从「双雄并峙」变为「一家独大」,美团市占率长期在七成以上,饿了么则在两到三成。
如果不打,美团的市场份额还会稳定在超7成。
如果速战速决,美团的压倒性优势也很难被撼动。
可如果闪电战变成持久战,那变数就会多了起来。
4个月前,王莆中曾在知乎上激烈陈词,面对京东杀入外卖领域,称京东不是第一家想做外卖的公司,也可能不是最后一家,阿里(饿了么)、滴滴、字节(抖音)都做过。
言下之意是,美团从来不缺挑战者,但挑战者都撞了南墙。
这段话不无道理。美团要这么容易被挑落马下,早就被挑落了。它能稳坐头把交椅,足以表明其护城河够深。
从图中不难看出,美团已久经考验,阿里京东也不遑多让。
虎嗅报道中写道,有美团相关人士认为,如果抛除「补贴因素」,纯粹比拼外卖和即时零售本身的能力,美团的防线是非常稳固的。「如果没有补贴这回事。单纯拼配送系统、商家供给丰富度、用户心智、平台运营能力,美团都有优势。」
不少人都将其壁垒归结为「重资产+强地推」,但在我看来,美团的壁垒不止于此——经得起长年累月亏损,同样是外卖行业的深层壁垒。
就像新势力没亏损过几百上千亿别想上牌桌一样,涉足外卖没亏个几年也别想搅局了。光这道门槛,就能逼着许多跃跃欲试者死了「挑战美团」这条心。
问题是:今时不同往日,美团面临的形势跟以往不太一样了。
之前面对阿里的单兵形态——饿了么,美团可以以小博大。
凭着「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地推铁军巷战能力+「Food+Platform」生态闭环+领先级智能调度系统建立的系统优势,美团以「二楼打一楼」之势吊打饿了么,饿了么想象出的「六楼打二楼」则从未实现。
之后面对滴滴,美团可以胸有成竹。
刚走出网约车补贴大战但仍未走出亏损状态的滴滴,很难再大规模烧钱做外卖。
再后来面对抖音,美团也可以胜券在握。
抖音短视频直播的流量导入固然厉害,但即时配送能力短板不是流量长板能轻易弥补的。
前不久面对京东,美团慌了一下,但也只是一下。
京东搅局切口很有针对性:骑手社保,幽灵外卖,这是外卖行业两个老大难问题。京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美团发难,的确会让美团陷入某些被动。
但这些击不穿美团在外卖领域深耕多年积累的结构性优势。光本地化餐饮商家拓展,就够京东忙活好久了。
但如今面对阿里,美团面临的形势要复杂得多。
一般对手美团都不带怕的,但阿里不一般。
04
阿里的不一般,直接反映在三个方面:1,有钱;2,有饿了么;3,有生态协同能力。
截至2024年底,阿里账上有3600多亿的现金储备(现金+短期投资),美团则是1600亿左右。
弹药充裕度也会反映在补贴强度上:晚点报道写到,2025年7月,淘宝闪购花在商家端、消费者端、骑手端的补贴共计超过100亿元,美团同期花的钱大约是阿里的1/3-1/2。
亏损压力能劝退很多对手,却未必能劝退一个现金流充裕的阿里。
阿里跟以往竞对最大的区别是:它不是来到新手村从零开始做,饿了么已为其积累了大量做外卖的经验。
这意味着,它可以将饿了么的即时化履约体系拿来即用,都用不着另外搭建履约系统。
在零售、本地生活、酒旅、物流、支付、地图等领域广泛布局的阿里,是六边形战士,只是以往全面能力散落在各个业务BU,没有得到系统性地发挥。
但阿里将其深度打通后,其生态完整度不逊于美团,整体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
有观察家就发现:在外卖业务上,美团用「拼好饭」在低客单市场形成的壁垒,被淘宝闪购用茶饮补贴撕开了一道大口子;美团在高客单价(30元以上)区间仍有优势,但阿里用跨域权益整合重塑88VIP盘活的高净值客群购买力也构成了挑战。
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份额变化:「731」格局正被打破,高盛曾分析了外卖配送与即时零售市场可能出现的三种市占率情形——美团打赢保卫战,美团阿里京东对应的是5.5:3.5:1;阿里成功破局,对应的是4.5:4.5:1;京东顺利突围,对应的是5:3:2。
虎嗅报道里,有专业人士分析,三家比例关系可能已经接近3:2.9:1。
淘宝闪购,无疑是美团迎来的最强对手。
若是手头有个「战争终止键」,美团肯定会毫不犹豫按下来。
在这场补贴可能撬动用户心智、商家网络的战事中,它跟与不跟,都是难事:跟,一是受资金弹药掣肘,二是影响在AI、出海新战略方向上的投入;不跟,大本营墙脚可能被挖。
这绝不是说,美团战力就掉到了战五渣层次,而是说,美团要面对以「你补我也补」为表征的补贴战的可持续应战能力考验和「应战值不值得」的现实考量。
我依旧认为,从千团大战中杀出来的美团在精细化运营上修得的内力深厚,这足以让其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叫板,但这次迎来了最强挑战,也是不争事实。
应战者天然不恋战。王莆中说「想请他们(阿里和京东决策者)「关注一下一线的真相,不要被简单的数字蒙蔽了。」究其意味,相当于《大汉天子》里东方朔给汉武帝递上锦囊——「止戈为武」。
05
京东想转,更是摆在明面上,刘强东此前讲话中说「再过一个月京东外卖就会走出一个跟美团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许冉此次受访时说不会参与「恶性补贴」,都表明了这层意思。
京东何以想转?原因说来也简单:依照当今之势,它最好的选择就是按自己节奏来。
当初京东入局外卖,本就是以攻为守,从行业痛点(骑士社保+商家佣金)和用户痛点(幽灵外卖)切入,高树道德标杆牌匾跟「品质外卖」旗号,实现了差异化定位也赢得了部分人心。将日订单量快速拉升到2500万,也算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两大难题就横亘眼前:一是本地生活服务基础相对薄弱,拉高了其整体履约成本;二是现金储备的情况,限制了其补贴投入力度。
从履约效率看,「外卖配送系统从零做起,可能需要2~3年搭建和升级;商家用户运营体系,至少需要经过2~3次促销大战、经过一个完整自然年,才能稍微称上成熟」,是行内人士的说法。京东在快递物流领域搭建的智能仓配网络向来被人称道,但无法直接平移到外卖配送领域,商户覆盖面改善跟骑手队伍完善,也都需要时间。在窗口期,其履约成本注定偏高。
电影《逆行人生》中有个情景:单王大黑每天至少跑70单,效率远超同行,但他靠的不是平台智能调度,而是手绘路线图与商家分布秘籍——通过多年积累,他精准掌握城市道路状况、商家出餐速度、客户分布规律,还能预判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点。美团饿了么在本地生活领域的积累,也体现在骑手经验积累上,这点短时间内学不会。
从补贴投入看,京东是最早宣布百亿补贴的,当时很多人调侃「东哥请客,投资人买单」,但投资人乐不乐意,也不能不考虑。
很多人说,「京东主动吹响的冲锋号,叫醒了打盹的阿里」,实际情况就是,在阿里宣布500亿补贴投入后,京东在牌桌上喊「跟」的筹码就相形见「缺」了。
商场竞争,讲究的是田忌赛马,而非以短板磕长板,用家用MPV撞8吨乘龙卡车。
东哥说「京东所有业务只会围绕供应链来做」,其实就是将长板的效用最大化。
你说美团阿里也有供应链?那我就往供应链外的供应链开拓。
所以京东将差异化定位从「品质外卖」延伸到美团阿里都鞭长莫及、自身优势延长线上的自营外卖门店模式和「合营厨房+菜品合伙人」体系,直接干起了「七鲜小厨」。
「七鲜小厨」,体现的是京东的错位竞争打法。
及时转身,是京东在「进,很难;退,亦难」之间的转圜选项。
京东进则受限于弹药库,退则受制于基本盘,转身探索新路径,成了京东跟着自身节奏起舞的应有之义。
说「起初要开牌局的是它,后来想掀桌子的也是它」也否认不了一点:企业战略落子,总是得在顺势基础上造势。
06
阿里想进,美团想停,京东想转,各有各路。
说到「路」,有两句名言很经典。
一句是鲁迅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另一句是尼采说的: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过去这些年,三家平台都在荒僻处开出了路。
我期待并相信,接下来,平台都能蹚出相对适合自己的路,终局依然是共存——即便这一条条路,都想通向「塔山」。
©
来源:数字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