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成都方志馆探索创新地方志资料建设的方法路径‖徐强 邓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4 14:30 2

摘要:搜集、保存地方志资料,做好宣传利用是《地方志工作条例》赋予地方志部门的重要职能职责。历史上,地方志资料因其学术性、专业性强等特点,主要供专业人士查阅,给人以神秘、难懂的刻板印象,使得其很大程度上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近年来,成都方志馆在创新方式开展地方

成都方志馆探索创新

地方志资料建设的方法路径

徐 强 邓 芳

搜集、保存地方志资料,做好宣传利用是《地方志工作条例》赋予地方志部门的重要职能职责。历史上,地方志资料因其学术性、专业性强等特点,主要供专业人士查阅,给人以神秘、难懂的刻板印象,使得其很大程度上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近年来,成都方志馆在创新方式开展地方志资料的收藏收集、挖掘利用、展示宣传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坚持制度机制引领统筹全市地方志资料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国家版本馆时作出重要指示:“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将地方志资料建设提到了事关文明传承、文化赓续的重要高度。

资料建设是地方志工作中打基础、管长远的重要工作。成都方志馆充分发挥地方志部门行政职能,用制度机制统领全市地方志资料建设工作,先后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全市地方志工作的意见》《成都市地方志事业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等全市性地方志工作文件。这些文件中,都将资料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强调“要健全和完善资料收集制度,大力拓展资料收征集的范围和渠道”;在市政府目标考核中将“地志年鉴资料报送”作为考核内容纳入督查考核项目;在经费支持方面列出专门预算项目购买地方志资料。

2023年底,在广泛征求市直部门、区(市)县地方志机构意见的基础上,成都方志馆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出台《成都市地方志资料建设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以及配套的纸质、电子资料收集规范。填补了西南地区地方志资料建设的制度空白,对全市性地方志工作文件中关于加强地方志资料建设相关要求进行细化和明确,全面系统规范了地方志资料收集的范围、方式、要求等,为规范化、专业化做好全市地方志资料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2024年以来,成都方志馆按《成都市地方志资料建设工作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及时对接相关市直部门,高标准、高质量收集整理成都大运会、世园会等重大活动纸质资料200余册、电子资料约15TB;组织区(市)县地方志机构收集成都历史文化专题资料3400余册;市老年人协会、市党史学会等社会组织主动上门参观、捐赠照片、家谱等资料1000余册;推动大邑、都江堰等条件成熟的地方志机构开展地方志资料收集执法试点……在一整套制度、机制的宣传发布、落地落实过程中,整合部门、联动区县、发动群众的全社会众手成志方志氛围逐步形成。

二、创新方法路径推动地方志资料活起来火起来

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标志。编修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因其专业性、学术性等原因,地方志一般仅由少数史官、大儒、文化名流完成编纂、整理和研究,大众化普及偏少,使得地方志逐渐与人民群众产生距离,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印象,严重影响方志文化的传播推广。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地方志资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中华文明记录。成都方志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地方志资料的开发利用和宣传推广列为成都方志馆的重要工作。

一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馆藏数字化建设,让市民群众更加便捷查询、阅览。对方志馆实体数据实行智能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整理书库、书目整理以及RFID芯片录入,对资料库内所有图书、书架实现3D定位。真正实现一键查询、一站借阅。依托“成都方志云”小程序对线上数据实行智慧化运行,上传并提供成都地区志书、年鉴及地情资料的在线阅读,迄今已汇聚千余部电子书籍,累计阅读量突破300万,让市民群众通过一部手机览尽成都千年历史。

二是依托“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放大方志音量。成都方志馆深度挖掘馆藏资源、突出方志专业特点,紧贴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陆续在“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推出“领导人成都足迹”“从志书中读到了什么”“一起读《华阳国志》”等专栏,撰写《74年前的今天,成都解放》《李克强同志关心支持地方志发展》《邓小平的成都足迹》《川军首次出川竟是3000多年前?》等系列推文。联合“成都发布”“运动成都”等开展地方志资料挖掘,推出“开卷有益州”“成都体育老照片影集”特别策划,在国庆节、西博会、端午节等时间节点受邀撰写和策划《75个瞬间 成都体育的年代感影集》《这些成都好物,甜了三千年》《来!一起划水》等专题推文,将地方志资料中的文字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展现成都发展历程中的逸闻趣事,再现古代成都人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三是抓好已有成果的深度编研,成都方志馆挖掘馆藏资源,做好旧志文献资源的活化利用。在充分调研市民群众需求、收集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成都旧志编译工作方案》:将《成都旧志丛书》中反映成都重要名胜古迹、文化教育机构等的专志类《浣花草堂志》《石室纪事》,记载成都人文历史、民情风俗等方面内容的杂志类《成都导游》《岁华纪丽谱》,记载州郡地理,或叙论乡党耆旧的通志类明天启《成都府志》、清康熙《成都府志》、清嘉庆《华阳县志》等22部成都旧志列入工作计划,有序开展挖掘、编译和宣传推广工作,让故纸堆里的文字走出冰冷的藏书楼,褪去神秘的面纱,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三、突出收集宣传双向赋能持续扩大社会影响

成都方志馆分类梳理藏书类型,形成抗震救灾、抗日战争、三星堆与金沙文化、三国文化、川菜文化等20余个特色地方志资料专题,购置专业展柜结合参观受众特点进行分类展陈。在科学细化整理成都方志馆藏书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专题活动持续扩大成都方志馆社会知晓度、美誉度。

成都方志馆主动作为,在抗震救灾、抗战胜利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专题征集、书目推介等活动。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纪念日推出“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专题书目推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接受100余套相关书籍捐赠。在“抗战胜利78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92周年”纪念日,开展“成都方志馆首次公布400余册抗战文献”“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活动暨成都方志馆藏品捐赠仪式”等活动,接受包括抗战英烈后人、学生代表捐赠珍贵抗战文献、个人手绘作品在内的资料206份。相关活动被成都电视台成视新闻栏目在黄金时段连续播出,社会反响热烈。2023年底,成都方志馆受邀在全国方志馆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成都方志馆牢固树立“方志文化服务人民群众”工作理念,以“以书会友”“共建方志文化阅读空间”“方志课堂走进开放大学”等主题活动为抓手,依托中小学、社区开放大学、社区微方志馆等宣传阵地,先后在锦江区宝墩书房、宽窄巷子见山书局、青羊区图书馆、简阳中学、高新区三瓦窑社区、泡桐树中学、蒲江中学、龙井社区、开放大学天府图书馆等开展书籍交换、阅读分享、新书推介、授课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方志文化惠民活动,参与学生、群众达2000余人次,开展授课辅导和交流5次。主动对接联系成都市老年人协会摄影专委会等社会团体,接待方志(文献)馆参观交流32批次,370余人,累计完成书籍交换交流1000余册,联合策划海外“蓉侨轩 熊猫书屋”地方志书籍展示和方志文化宣传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在提供优质方志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持续传播方志文化、扩大方志影响、放大方志音量。

下一步,成都方志馆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挖掘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重要价值,认真践行地方志“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工作理念,在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服务新时代中彰显地方志工作者的作为和价值。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作者:徐 强 邓 芳(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