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 | 山水人文共画卷 司法绘就安顺“诗与远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4 23:06 1

摘要:近年来,安顺市两级法院强化能动履职,将司法之力融入地方文脉与生态保护的深层肌理;推动“依法兴旅”“依法治旅”,助力旅游城市IP建设,增彩安顺“诗与远方”新名片。

“城垣峻整,街衢宏阔,市集甚盛......”这是三百年前徐霞客邂逅的安顺市井烟火。“青山隐隐水迢迢,古城巷陌百花开。”这是如今游客印象中的安顺。

安顺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奇观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于世。这座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瑰丽之城,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法治守护。

近年来,安顺市两级法院强化能动履职,将司法之力融入地方文脉与生态保护的深层肌理;推动“依法兴旅”“依法治旅”,助力旅游城市IP建设,增彩安顺“诗与远方”新名片。

法筑屏障:司法笔墨勾勒古城保护发展和谐画卷

漫步在蜿蜒的青石板路上,看传统民居飞檐翘角,络绎不绝的游人在这座百年古城中感受市井烟火与古韵交融的气息。安顺古城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明代汉文化迁徙与保存的珍贵样本。2020年7月,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获得省政府批复,设立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3年7月,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投入建设运营。现如今已建成知名旅游文化街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司法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西秀区法院以提高游客体验感、优化旅游营商环境为宗旨,以突出“快速办理”为特点打造了安顺古城法官工作站。近距离、多途径解决异地游客维权时间长、程序繁琐的问题。

西秀区法院干警在古城开展法治宣传

同时,通过值班法官公示制度,为商户和游客提供定期法律咨询服务,并针对古城的实际特点和行业需求,量身定制普法宣传资料,组织干警将法治宣传送到古城商户、游客手中,提升旅游法治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旅游法治环境,从而实现纠纷源头防治。

以文兴旅,“文”是根本。

2024年,古城某商铺发生了一起因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的火灾,致使该处及周边4户商铺遭受不同程度损失。一场火灾,不仅让商户受损严重,也破坏了古城风貌,警示人们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不论是经营者、还是商家,都有着不可推卸的保护责任。

通过对这一起案件的审理,西秀区法院一方面通过合理划分各方主体在火灾中的责任比例,强调各方主体在消防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相关主体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更加注重消防安全,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另一方面以此为鉴,积极宣传提升企业、个人对于用电、用火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观念,积极防范、排查事故隐患,保障生命安全及历史文化街区财产的安全。

司法是守护文化遗产的重要防线,从“惩戒已发生”到“预防未发生”,宣扬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对历史敬畏。

法卫青山:司法利剑捍卫瀑域生态绿水青山

在安顺,青石板悠悠诉说六百年的故事,黄果树瀑布水流激荡在山水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安顺市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

黄果树大瀑布的恢弘背后,是一场生态“保卫战”。2023年,镇宁自治县法院在“茶马古道”公开巡回审理一起“盗墓贼”案件:对罗某荣等三人盗掘双泉寺遗址追究刑事责任。

案件审理现场

双泉寺遗址是贵州茶马古道关岭段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此次巡回审理,有效打击了破坏古文化遗址的犯罪行为,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设立了“茶马古道—贵州关索岭古道古文化遗址司法保护基地”,唤醒社会对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

今年,镇宁自治县法院设立了“黄果树旅游区自然遗迹司法保护基地” ,并在大瀑布及天星桥景区入口处设立了司法保护令,提示游客在旅游的途中能够自觉守护生态环境。

茶马古道-贵州·关索岭古道古文化遗址司法保护基地成立揭牌

为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镇宁自治县法院整合审判资源、加强专业化建设,2022年设立黄果树环境保护法庭,实行环境资源类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集中管辖。自法庭设立以来,审理了95起如失火罪、滥伐林木罪、非法盗掘古文化遗址罪等涉环资类案件。

此外,司法对生态修复的刚性要求在探索原地修复、替代修复、异地补植复绿等新型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中得到了具体体现。2022年,镇宁自治县法院联合检察院,在滥伐林木被告人异地补植复绿现场,召开了生态修复现场会,被告人当场种树、现身说法。2024年,审理安顺市首例通过“碳汇认购”方式修复生态的环资案件,此类保护性措施敲响了司法“利剑”卫青山的警钟。

此外,镇宁自治县法院在黄果树瀑布景区设置法官工作站,打造“特色法庭、假日法庭、线上法庭”一体化、特色化司法服务格局,优化解纷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旅游纠纷快速处理机制,整合多方调解资源,实现了旅游纠纷“快立、快审、快结”。

通过“司法前移”模式,一方面打破传统诉讼程序的空间限制,另一方面以更专业化、即时化的纠纷化解机制,为游客权益保障和旅游市场规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司法力量在背后筑起了生态保护屏障,打造着舒心旅游胜地。

法传古韵:司法温度滋养非遗地戏生生不息

绿水青山不仅孕育了天地灵气,更滋养出独特的文化盛宴。

屯堡木雕非遗传承人鲍波有一间地戏面具工作室:在刻刀的轻重变换、敲敲打打间,一张木雕面具初具模型。经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精细打磨及上色后,一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地戏面具就制成了。除了制作较为传统的地戏面具外,为更好推广地戏文化,鲍波还创作了以屯堡文化、地戏文化为主题的Q版抱枕、小面具等屯雕文创产品,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无限火花。

每一种地戏面具都有着深刻而厚重的寓意,刻画着人们的情感与信仰。

“对于地戏面具这样的非遗项目,可以通过注册商标、申请专利等方式,对特定的设计或技术成果进行保护。同时,我们也会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确保非遗项目的有序传承和发展。”关岭自治县法院断桥法庭张程法官说到。

关岭法院干警对非遗地戏传承和保护相关工作开展法治宣传

安顺地戏是安顺市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因古朴、粗犷的表演风格和人文精神而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对丰富的文化遗产,关岭自治县法院断桥法庭立足当地民族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多元保护。

法庭针对地戏、苗族银饰、布依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专业审判团队,联合辖区双语调解员,组成“法官+调解员”工作团队,通过“法律+民俗”双轨并行的柔性解纷模式,利用“诉前、诉中、诉后”三步调解法,将非遗保护融入到矛盾纠纷化解中,提升调解成效,实现法治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对话地戏传承人

同时,“法治+文化+旅游”三管齐下:做好法治宣传工作、扩大非遗保护的辐射面;做实司法审判延伸,助推地戏文化推广、地戏手工艺品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做好司法助力乡村振兴,提升非遗产品市场化运作水平。

从古城斑驳的砖墙到银雾飞溅的瀑布,从地戏面具的浓烈色彩到传承人舒展的眉头,安顺市法院法官们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古城街巷的每一寸角落,以专业目光审视着生态脉搏。这份守护,是司法职能在服务大局中的生动诠释,是对自然法则的坚定捍卫,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敬意与守护。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