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到好消息或坏消息时,都能保持冷静,不轻易表露情绪的人,能够担当大事。
每日阅读/提升自己/处世箴言
《曾国藩家训》
作者:清•曾国藩
闻言不惊不喜者,可当大事;
听谤不怨不怒者,可处大用;
遇难不避不畏者,可担重任;
用心不恃不求者,可谋大略。
顺,不妄喜,
逆,不惶馁,
安,不奢逸,
危,不惊惧。
胸中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赏析】
•闻言不喜不惊者,可当大事:
听到好消息或坏消息时,都能保持冷静,不轻易表露情绪的人,能够担当大事。
这强调了情绪稳定对于处理重要事务的重要性。
•听谤不怒不怨者,可处大用:
听到诽谤或指责时,能够保持平和,不生气、不抱怨的人,可以承担重要的职责。
这体现了宽容与理性的品质。
•遇难不避不畏者,可担重任:
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不逃避、不畏惧的人,能够承担起重任。
这强调了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
在顺利时不盲目欢喜,在逆境中不沮丧气馁,在安逸时不放纵奢侈,在危险时不惊慌恐惧。
这进一步阐述了在不同情境下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内心即使波涛汹涌,表面也能保持平静如水的人,可以担任上将军这样的高位。
强调了内心强大与外在镇定的完美结合。
真正的领袖需具备情绪稳定、临危不乱、宠辱不惊的特质。
1、情绪管理与决策能力
“闻言不惊不喜”并非压抑情感,而是通过理性克制避免冲动决策。曾国藩在书信中多次提到“静中求稳”,认为急躁易导致误判。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绪稳定性( Emotional Stability )是领导力的关键指标,参考《人格与领导力》。
2、逆境中的韧性培养
“遇难不避不畏”强调主动承担而非逃避责任。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屡遭挫败,但其“扎硬寨、打死仗”的坚持印证了这一原则。企业家任正非在华为危机中提出“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亦体现了这种精神。
3、谦逊与格局
“用心不恃不求”要求避免恃才傲物或急功近利。历史上,张良功成身退、范蠡三散家财的故事,均与“不争”的智慧相通。
4、与道家思想的契合
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与“胸中有惊雷而面如平湖”形成呼应。水能适应万形却保持本质,暗合以柔克刚的处世哲学。
5、儒家修身观的延伸
曾国藩将理学“主敬”思想融入家训,主张“内圣外王”。所谓“不惊不喜”,实为“主敬”的外在表现一一以庄重态度应对外界变化。
6、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这一看似矛盾的提法,实为对琐事的豁达与对原则的坚守并存,与曾国藩倡导的“大事清醒、小事包容”异曲同工。
当代应用价值
1、职场领导力提升
管理者面对市场波动或团队冲突时,保持冷静能增强下属信任。例如,阿里巴巴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坚持“不裁员、不降薪”,稳定军心后实现逆势增长。
2、个人情绪修炼方法
○认知重塑:将批评视为改进机会,而非人攻击(参考认知行为疗法 ABC 理论)。
•延迟反应:遇突发事件先深呼吸10秒,避免即时情绪宣泄。
•日常修心:
通过冥想、禅修、茶会、书法等培养专注力与定力。
3、教育领域的启示
芬兰教育体系将“抗挫力”纳入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从失败中学习,与“遇难不避不畏”的理念高度契合。
“闻言不喜不惊”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跨越时代的智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者并非没有情绪,而是能在理性与感性间找到平衡,以内在定力应对外界纷扰。这种修养既需要文化底蕴的滋养,也离不开实践中的持续锤炼。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