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8月13日,日军悍然发动“八·一三”事变,在四处弥漫的战争硝烟中,日本飞机接连轰炸吴淞地区。尤其在8月28、29日,日军对重要的文化机构同济大学进行了多次轰炸。学校大礼堂、办公室、工学院、理学院、电机馆、解剖馆、生理馆、材料试验室、实习工厂、图书馆、
80年前的今天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
铭记历史
缅怀英烈
吾辈当自强
今年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在抗战烽火中的坚守
从中汲取强大力量
传承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
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校园被毁、携重跋涉的流浪足迹
赣州绝壁上刻下的“同济”二字
禹王宫中的琅琅书声
毅然参军时的铮铮誓言
全面抗战八年西迁办学的历程
在同济师生心中
深深地烙下了家国情怀
也向世人展现了
同济人不屈的精神脊梁
学府逢难,同舟而济
炸为一片废墟的大礼堂(左图为被轰炸前,右图为被轰炸后)
中外媒体关于同济大学被轰炸的报道
1937年8月13日,日军悍然发动“八·一三”事变,在四处弥漫的战争硝烟中,日本飞机接连轰炸吴淞地区。尤其在8月28、29日,日军对重要的文化机构同济大学进行了多次轰炸。学校大礼堂、办公室、工学院、理学院、电机馆、解剖馆、生理馆、材料试验室、实习工厂、图书馆、教授住宅及学生宿舍等大多数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校园完全被毁,留下了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学府之殇”。大楼被毁,然而大师和学子仍存,同济人浴火重生,同舟共济、文教救国之路愈加坚定。
西迁办学,自强不息
台湾校友徐为康手绘的同济迁徙路线图
同济师生在迁校途中乘坐渡船过江
学生在赣州露营时刻下的“同济”二字至今仍留存于当地
英国学者李约瑟拍摄的同济师生在禹王宫听讲座的情景
为延续文脉、保存知识精英,同济人告别了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吴淞校园,辗转沪、浙、赣、湘、粤、桂、滇、黔、川9省,最后在李庄落足,走过了上万里的教育长征、文化抗战之路。西迁途中,同济人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科教救国、弦歌不辍,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战时医疗、军工、建设人才,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储备了一大批国之栋梁,铸就了“十四载同舟泣,永矢济时歌”的战时丰碑。通过师生的不懈努力和孜孜追求,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科门类明显扩充,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办学声誉显著提升。
潜心问学,济世安民
童第周与夫人叶毓芬(李约瑟摄)
1943年,杜公振、邓瑞麟所著《痹(pa)病之研究》获教育部学术奖励一等奖奖状
同济师生潜心开展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追赶学科前沿,服务地方民生,也形成了一系列服务抗战的研究成果。童第周和夫人叶毓芬东拼西借买下一台德国造的旧显微镜,在李庄的艰苦条件下开展胚胎学研究,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生物胚胎研究成果。唐哲、李化民、杜公振、邓瑞麟等积极开展痹病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反复研究,发现当地食用的四川五通桥食盐中含有毒的氯化钡,从而查出了致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方案,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百姓。同济的医学、机械、土木、测量、造船等学科研究成果也极大地服务和支援了抗战。
医以援战,救死扶伤
同济教师张静吾回忆手记《第五重伤医院自苏州至吉安情况》
同济附属护士职业学校学生兼第五重伤医院护士乐彩臣在药房配药
医学院师生在“淞沪抗战”爆发后立即投入抗战救援工作,学校迁至上海市区,组建了中国红十字会临时重伤员医院,医学院应届毕业生还开办了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三救护医院,收治淞沪前线伤病将士和难民同胞。迁校金华的同时,张静吾等组建南京军医署所属第五重伤医院,先后赴苏州和吉安救死扶伤。李宣果担任在杭州成立的中国红十字会第一重伤医院院长,后化整为零,沿浙赣线为伤员服务。
工以强兵,科技护国
1940年度工学院土木、机械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同济测量系毕业生高时浏于1944-1945年负责中印油管测量时所用的行军床
学校在西迁途中不断招生,机电、土木、测量、造船等工科专业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同济教学坚持强基础、重实践,历届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战时急需人才的军工部门的欢迎,以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技术成为战时军工部门的中流砥柱,学校也因此获得了“十军工,九同济”的声誉。
坚持抗战,保家卫国
同济学子梁柏森、王镜波、张家幹、耿光锦、彭垂慈志愿从军报告
同济师生除了寒窗苦读外,也密切关注时局,时刻准备着为危难中的祖国效力。1944年冬天,日军铁蹄踏入贵州独山,形势危急。同济师生积极响应抗敌号召,近700人报名参加青年远征军,占全校学生人数的1/3。经体检,以杨宝林教授为首的364名师生参军,报名和参军总数均居当时全国高校前列。
在金华参加抗战救亡斗争的部分同济师生
同济学子组建“战时服务团”,举办读书会,组建剧团,编发进步刊物,广泛传播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开阔了民众眼界,激发了文教救国的热情和抗战必胜的决心。
同济漫漫西迁路,弦歌不辍
谱写了文化抗战的壮丽史诗
为同济精神写下了生动注脚
80余载光阴流转
这份记忆历久弥新
从回望中汲取奋进力量
立强国志、践报国行
续写同济人的光荣与梦想
头图:新华社
编辑:樊宗鑫
责编:聂阳阳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