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突然之间,事情就停了。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依赖的东西断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突然之间,事情就停了。
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依赖的东西断了:
那一刻你才意识到:原来你走的每一步,都踩在别人的节奏上。
你的心跳,由别人控制。
《毛选》里有一句话,朴素,却极硬: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生存逻辑。
放在今天,它应该被重新翻译为:
把对外部的依赖,降到最低,甚至为零。
在最脆弱的地方,长出最强壮的腿。
这,是成事的第八性原理——
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确保:没人能一句话让你停下来。
1940年,陕甘宁边区被全面封锁。
棉花进不来,纸张断供,药品稀缺。
换作别人,可能四处托关系、找门路。
但毛泽东的选择是:不向外求,向内生根。
于是有了:
种“自己棉”,一年开垦20万亩;用马兰草造纸,粗糙但够用;在光华农场种黄芪、甘草,自制中药。一年后,封锁还在,但边区实现了“三白”自给:白布、白纸、白药。
他们没打破封锁,但他们绕过了封锁。
今天的我们,其实也活在类似的“封锁”中:
依赖平台算法,等于把门面租在别人的商场;押注单一供应链,等于把命脉交给一个供应商。真正的出路,不是祈祷对方别变心,而是:
建立自己的系统。
比如:
不靠平台流量?那就从第一天起,把用户导进企业微信,用小程序闭环成交;担心工厂断供?就把物料拆成ABC三档,任何一环出问题,72小时内切换替代方案。“靠别人”是本能,“靠自己”是选择。
而选择,决定了你在风暴来临时,是倒下,还是站稳。
延安时期,军工局没有去造飞机大炮。
他们只做一件事:82迫击炮 + 自制炮弹。
炮管用电炉钢管改造,炮弹用生铁和土硝配比。
流程跑通后,月产600发,足够在敌后战场打出火力优势。
他们不追求全面,只追求:在一个点上,做到别人卡不住。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真正的独立,不是什么都自己做,而是在关键环节,拥有不可替代的能力。
放在今天:
你想做内容?不必追热点写50篇泛文,不如死磕一套“小红书起号SOP”,用100个账号反复测试,把成功率从15%提升到70%以上;你想做产品?不必上100个SKU,不如把一款“便携咖啡浓缩液”做到极致,复购率42%,现金流稳定,再反哺第二款产品。小闭环跑通了,大系统才有根基。
否则,再多的SKU、再多的内容,也不过是沙上筑塔。
1948年,辽沈战役打锦州。
最怕的是:国民党从葫芦岛海上增援。
林彪怎么办?
他准备了三套方案:
最终,塔山守住了。
但如果没有那两套备用方案,指挥员根本不敢下这个重注。
冗余,不是浪费,而是让决策变得勇敢。
我们的人生,也需要这样的“冗余矩阵”:
账号冗余:主号 + 两个备份号,内容同步发,哪怕被封一个,流量不崩;收入冗余:工资 + 私域团购 + 数字产品,任何一条线断了,生活不至于塌陷;技能冗余:你是产品经理,但你也懂设计、会拍视频、能写课,行业一变,你不是被淘汰的人,而是转型最快的那个。风险无法消除,但可以摊薄。
就像一张网,线越多,断一根也不破。
1942年,边区缺粮。
办法是:部队开荒。
但这不是简单的“多干活”,而是一个设计精巧的飞轮:
开荒 → 多产粮 → 卖粮换钱 → 买工具 → 效率提升 → 开更多荒。
外部封锁越严,这个飞轮转得越快。
三年间,边区财政收入(以粮计)翻了2.5倍。
他们没有“战胜”困难,而是把困难变成了燃料。
我们也可以这样设计自己的“反脆弱飞轮”:
每次平台改规则,你不是抱怨,而是整理《避坑手册》;每次原材料涨价,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研究平替方案,做成《成本优化清单》;每一次危机,都变成一次产品迭代的机会。当你学会把波动纳入系统,系统就不再怕波动,反而依赖波动。
这就是反脆弱的本质:
不是“扛住打击”,而是“越打越强”。
我们总在寻找“安全感”:
找大公司入职,以为稳定;找大平台合作,以为有靠山;找大客户签单,以为有钱途。但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外部不断供,
而是:哪怕断供,我也能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
《毛选》的智慧,不是教人对抗世界,
而是教人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长出自己的根。
当你能做到:
把依赖,变成自足;把脆弱,变成闭环;把风险,变成冗余;把波动,变成燃料。你就不再是一个“被系统决定的人”,
而是一个能自运行的系统本身。
世界可以断你的网,
但只要你的发电机还在体内,
你就能重新点亮自己的灯。
下次当你想“找个靠山”“抱条大腿”时,
能不能先停下来,问一句:
“我能不能,先长出一块别人拿不走的肌肉?”
独立,不是孤立。
自力,不是拒绝合作。
而是——
当你站在合作的桌上,你是带着筹码来的,而不是带着乞求来的。
这才是《毛选》给普通人,最硬的底气。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