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什么活过122岁?90岁物理学家all in线粒体移植挑战年龄极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5 10:56 2

摘要:在你刷到这篇文章时,一位90岁高龄的物理学泰斗约翰·克莱默(John G. Cramer),或许正准备进行他一生中最激进、也最个人化的实验——线粒体移植[1]。


引言


在你刷到这篇文章时,一位90岁高龄的物理学泰斗约翰·克莱默(John G. Cramer),或许正准备进行他一生中最激进、也最个人化的实验——线粒体移植[1]。


这项疗法的操刀者,长寿生物技术初创公司Mitrix Bio,描绘了一幅科幻般的蓝图:通过将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年轻”线粒体[2]替换掉体内年老、动力不足的线粒体,以此来逆转衰老。

图注:John G. Cramer教授


如今,作为一名研究了一辈子宇宙确定性法则的科学家,Cramer教授将自己的晚年,押在了一场充满了巨大不确定性的生物学豪赌上。他直言不讳:“如果成功了,将没有人能追上我。我将是史上年龄最大的年轻人。”

细胞的"核电站":

当能量之源走向枯竭


要理解这场豪赌的筹码,我们必须回到生物学最基础的单元。


在我们的每一个细胞(红细胞除外)中,都存在着成百上千个微小的细胞器,名为“线粒体”。它们是生命的引擎,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你此刻的每一次心跳、呼吸、思考,都源于线粒体将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的初始过程。


就像发电站会老化、效率衰退,作为细胞“能量工厂”的线粒体,也难逃同样的命运。线粒体拥有自己独立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mtDNA),这套基因组极其脆弱,缺乏细胞核DNA那样复杂的修复机制。随着年龄增长,细胞不断分裂和活性氧 (ROS) 的增加,mtDNA会累积越来越多的突变和损伤[3]。


据研究显示:一个90岁老人的肌肉组织中,高达95%的线粒体可能已经受损,而一个5岁孩童的细胞中几乎没有损伤[4]。 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细胞功能衰退、废物堆积、修复能力下降,这被认为是衰老的十二大标识之一,并与阿尔茨海默病、心脏病、糖尿病等衰老相关ji bing密切有关。

图注:衰老的12大标识


过去数十年,科学家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挽救衰老的线粒体,从抗氧化剂到各种补充剂,但都收效甚微。问题的根源在于基因的损坏,简单的化学药物很难逆转。研究表明,线粒体转移是一种自然现象[5],即:线粒体并非永远待在某个细胞里,它们实际上可以在细胞间传递。


于是,一个更大胆、更具颠覆性的想法应运而生:既然无法修复,为何不直接替换掉它们?


受此启发,近些年线粒体移植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从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认知能力[6],到成功将这项技术用于改善接受心脏手术的患儿预后[7],一系列的突破性研究,不断证实着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那么我们能否将其规模化、工业化,变成一种可以主动干预衰老的疗法?


坏消息是,目前的线粒体移植试验一直停留在动物实验的阶段中或“先天性缺陷患者的修复治疗”中。直接使用他人的线粒体(异体移植)存在免疫排斥和“线粒体-细胞核基因不兼容”的巨大风险[8]。 好消息是,Mitrix Bio创始人——汤姆·本森,认为他找到了解决方案。

跨界玩家?

汤姆·本森的“长寿”野心


汤姆·本森(Tom Benson)的履历看起来更像是一位硅谷的连续创业家。他创立过4家成功的软件、硬件和科学初创公司,精通机器学习算法、项目管理和市场营销[9]。与生物医疗的交集,始于他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国家实验室(SLAC)担任自由电子激光项目经理的时期。在那里,他对使用X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镜成像线粒体产生了浓厚兴趣。

图注:Tom Benson本人


这段经历,让这位精通技术和商业的“外行”,一头扎进了细胞能量学的深奥世界。他敏锐地意识到,衰老的本质,或许就是一场席卷全身的能源危机。而解决这场危机的钥匙,就藏在线粒体之中。


2018年,本森创立了Mitrix Bio公司[10] 。“Mitrix”这个名字看着像“Mitochondria”(线粒体)的变体。

图注:图源Mitrix Bio官网


Mitrix Bio的顾问委员会成员也十分重磅,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学遗传学系主任Michael Snyder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托Thomas Rando博士等业界权威[11]。

图注:顾问成员名单


本森和他的团队提出的线粒体移植方案,巧妙地避开了异体移植的雷区,被称为“自体线粒体移植”(Autologous Mitochondrial Transplantation)[12],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的电池自己换”。


他们将患者自体的血液或脂肪组织中的干细胞放入公司专有的“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中,使其数量大幅增加——大约1万倍[12]。从扩增后的细胞中,将数以万亿计的“年轻”线粒体提取出来,进行纯化,并用一种特殊的膜(类似细胞外囊泡)包裹起来,形成他们称之为“Mitlets”的产品。最后,通过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等方式,将这些新鲜出炉的“生物电池”输回患者体内。

图注:生物反应器技术模型


本森在各种演讲和采访中充满信心地宣称,这种方法既安全又高效。因为线粒体来自患者自身,所以没有免疫排斥的风险。而细胞,尤其是衰老的细胞,会非常乐意地“接收”这些外来的健康线粒体,并利用它们来恢复能量生产。他甚至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我们谈论的是10000倍的扩增。我们想给你带来20000天的‘年轻’,也就是大约55年”[12]。

一场精心编排的“信任游戏”


商科和技术出身的本森,无疑是一位营销大师。他将Mitrix Bio的技术包装成一个既充满未来感又极具诱惑力的概念。


如此高端的抗衰技术,自然需要最朴素的宣传方式——用户现身说法,尤其是当这位用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时。


克莱默教授的加入,无疑是为Mitrix Bio的宏伟蓝图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背书。但克莱默的参与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在对现状进行长期观察和深思熟虑后做出的主动选择。


自从2016年左右从华盛顿大学物理教学岗位退休以来,他的研究重点就转向了更好地理解人类衰老的根本原因及其可能的治疗方法[13]。


克莱默不仅从理论上研究衰老,还在他为著名科幻杂志《模拟科幻与事实》撰写的“另类视角”专栏中,发表了多篇与此相关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现有医疗体系的失望和批判。他指出:“FDA不认为衰老本身是一种需要研发治疗方法的ji bing却将所有与衰老相关的联邦资金都用于治疗衰老带来的后果,例如AI症、心脏病、糖尿病……而没有用于治疗衰老本身。”[14]

图注:克莱默教授介绍页面展示的专栏文章


而Mitrix Bio的技术巧妙的绕开了FDA漫长而昂贵的药物审批流程,它通过一项特殊的机制推进他的人体探索计划——Biotech Explorers(生物技术探索者)项目[15]。一个介于科研与商业之间的“early access ”模式。


该项目不依赖政府拨款或临床研究基金,而是面向全球公开招募愿意自费参与早期试验的高知志愿者。参与者多为科学家、医生、企业家,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他们不是“病入膏肓的患者”,也不是“无知求生的盲从者”,而是对技术原理有足够认知、对衰老挑战有个人诉求的“自我实验者”

图注:Biotech Explorers项目探险家名单


除了克莱默教授,为了让这场挑战人类寿命极限的试验更深入人心,他们请来了一位特殊的“监督者”:威廉·夏特纳(William Shatner)——《星际迷航》船长、现实中的太空旅行者、92岁的长寿代言人。2024年6月,他正式加入Mitrix项目监督委员会,为该试验站台[16]。

图注:William Shatne


这套操作,与前些年备受争议的“干细胞诊所”何其相似。那些诊所同样宣称使用患者自己的干细胞,因此无需FDA批准,从而向患者兜售未经证实的昂贵治疗。


为了进一步规避风险,本森表示,他们计划在证明程序的安全性后,将这种疗法带到日本。在日本的监管体系下,一旦安全性得到确认,公司就可以向公众销售新疗法,并在销售过程中收集有效性数据[11]。


这无疑是一条商业化的“快车道”,但也让“患者”与“付费小白鼠”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全球线粒体竞赛的玩家


尽管充满了未知和争议,Mitrix Bio的商业版图仍在扩张。他们推出了基于mtDNA损伤的衰老时钟“MitoClock”,并计划针对神经退行性JI BING、免疫衰老等多个领域展开研究。

图注:公司融资及发展历程[17]


而在这场通往“能量之泉”的征途中,Mitrix Bio并非孤军奋战。事实上,一个围绕线粒体疗法的全球竞赛早已拉开帷幕,各路玩家从不同路径切入,共同将这项前沿技术推向聚光灯下。


No.1

Minovia Therapeutics(以色列)


多年来专注于母亲与子代之间线粒体移植的“线粒体增强术”(mitochondrial augmentation therapy,MAT,针对罕见线粒体JI BING,早期临床试验在儿科患者中显示出希望。他们的方法使用来源于他人的(捐献者)线粒体,与Mitrix的自体方法形成对比。


No.2

Cellvie(瑞士/美国)


2018年成立于美国,开创了治疗性线粒体移植(TMT)疗法,公司初期专注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治疗,目前团队正拓展线粒体移植疗法在其他适应症的应用,尤其是衰老干预。


No.3

Mitotech(俄罗斯/英国)


以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SkQ1闻名,Mitotech针对干眼症和神经退行性ji bing等年龄相关ji bing。虽然不直接涉及移植,但其工作通过增强线粒体功能与该领域相辅相成。

在确定性宇宙中,

拥抱最大的不确定


回到文章开头,克莱默教授的这场试验的结局无人能料。或许,他真的能如愿成为“最年长的年轻人”,他的勇敢将开启人类对抗衰老的全新篇章。又或许,他会成为一个悲剧性的符号,警示后人:在科学的道路上,任何试图绕过严谨验证的“捷径”,最终都可能通向悬崖。


笔者同样非常好奇,克莱默教授的这项技术的具体花费是多少?试验数据是否会完全公开,接受全球科学家的检验?面对科学界的质疑,Mitrix Bio将如何回应?


但无论克莱默教授的个人结局如何,Mitrix Bio都已经赢了。因为在这个时代,争议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ji bing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来源:时光派科学抗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