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赴淮南开展“淮畔四时 中州盛宴”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旅游融合调研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号召,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这片豆腐文化的发源地——安徽省淮南市寿县。7月24日下午5点半,团队对中
在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赴淮南开展“淮畔四时 中州盛宴”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旅游融合调研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号召,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这片豆腐文化的发源地——安徽省淮南市寿县。7月24日下午5点半,团队对中国烹饪大师、淮南工匠、豆腐宴非遗传承人张士宏进行了深度人物专访,此次调研旨在深入挖掘豆腐文化内涵,并重点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以及二十四节气文化与非遗美食(豆腐宴)在旅游产业中的创新融合模式。
豆腐宴:千年技艺承载文化精髓与节气智慧
在张士宏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步入豆腐宴非遗传承馆,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寻访之旅。“寿县,是豆腐的发源地。”张士宏的话语带着历史的厚重。他介绍,八公山豆腐的独特,源于本地优质大豆与珍珠泉、玛瑙泉、大泉的甘洌泉水,加以世代相传的古法技艺,成就了其“质地细腻、富有弹性”的口感。“豆腐本身无味,却能吸纳百味,这正契合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哲学。”张士宏一边引导团队参观,一边阐释着他的创作理念。队员们饶有兴致地观摩了馆内陈列的特色菜品模型和图片,张士宏重点介绍道,他将寿县厚重的历史典故、成语传说,以及蕴含古人智慧、遵循自然节律的二十四节气知识,都匠心独运地融入了豆腐宴的创作中,形成了刘安点丹、淝水之战、风声鹤唳、楚鼎生香等特色菜品,实践着“让文化在舌尖上‘说话’”的理念。团队成员在聆听和观察中,深刻感受到了豆腐宴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精妙的节气智慧。
图为豆腐宴传承人张士宏为团队成员介绍非遗豆腐文化。刘华辉 供图
传承之困:核心在“人”
谈及非遗传承的现实挑战,张士宏说到,最大的困境在于“人”——年轻人心态浮躁,不愿投身需要长期吃苦磨炼的行业,加之非遗传承经济回报微薄,难以吸引新鲜血液。回望自己的传承之路,张士宏自幼拜师,经历了无数艰辛与外界不解的目光。在访谈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注意到一个细节:张师傅手指上带着未愈的伤口和厚茧。他淡然道,这是常年手工磨豆点浆的印记,“这点伤算什么?手艺不能停。”张师傅手上的伤痕和质朴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实践队员。队员们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传承的困境,更是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关注的重点。“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句话是张士宏常挂在嘴边的话,不仅是他赋予豆腐的精神品格,更是他一生恪守的匠心底色,也是他希望传递给后人的核心价值——传承,守护的是文化命脉。
图为团队成员对豆腐宴传承人张士宏进行人物专访。刘妹 供图
破局之道:融合创新与青春力量
面对挑战,张士宏积极寻求破局之道。他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通过授课和研学体验,让学生们亲手推磨、点浆、制作豆腐,在汗水中体悟传统文化的厚重与价值。同时,他也运用短视频、媒体宣传等现代传播手段,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他深知传承非一人之力可为,特别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个人,需要融合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思想,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创新。”他呼吁社会各界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非遗领域,关注其他面临传承危机的传统技艺,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守护民族的文化瑰宝。张士宏对融合创新的期待,与团队的想法不谋而合。实践队员们表示,将发挥专业所长和青春创意,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年轻化表达和市场化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和张士宏在豆腐宴非遗传承馆内的合照。刘华辉 供图
通过本次专访,队员们不仅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更深刻认识到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团队将基于调研数据和分析,形成相关的调研报告,力求将‘非遗+节气+旅游’的融合构想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切实行动,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团队致力于探索并构建可推广的“非遗+节气+旅游”融合实践模式。
来源:安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