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8 月 14 日,拼多多因推广 “1 元抢原神万原石” 活动构成虚假宣传和仿冒混淆,被判赔偿米哈游 100 万元,并需在《中国知识产权报》刊登声明消除影响。
题要:游戏福利的诱饵之下,百万罚单能否终结虚假营销?
浙江高院一纸判决震动电商圈。
2025 年 8 月 14 日,拼多多因推广 “1 元抢原神万原石” 活动构成虚假宣传和仿冒混淆,被判赔偿米哈游 100 万元,并需在《中国知识产权报》刊登声明消除影响。
这不是拼多多第一次因虚假宣传站上被告席,但这一次,法律的重锤格外沉重。
01 虚假宣传的 “流量骗局”
这起诉讼始于拼多多在推广中的 “大胆创意”。
平台通过 UP 主发布 “1 元抢一万原石” 广告,用户点击后却被导入需观看广告赚金币的 APP 迷宫。一位名为 “浅夏炎殇” 的 UP 主曾亲测揭露: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后,最终仅获得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抽奖资格。
2024 年初,米哈游法务团队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异常:多个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借用《原神》游戏素材的推广视频,宣称 “1 元抢购一万原石”,挂载的链接却指向拼多多 APP 下载页面。
当玩家满怀期待点击链接后,等待他们的不是游戏内的珍稀货币 “原石”,而是拼多多平台的 “娱乐补贴金”—— 一种与《原神》毫无关联的虚拟代金券。
法院调查揭开了这场骗局的运作链条:拼多多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原神》主题任务,提供游戏角色素材和固定话术脚本,招募博主进行商业推广。博主需在视频或评论区挂载活动链接,核心目的就是为拼多多 APP 拉新引流。侵权视频累计播放量超千万次,形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争夺战。
拼多多对虚假宣传的 “熟练运用” 不止于此。2022 年,消费者舒某某在拼多多店铺购买了一部宣称 “国行原装正品” 的苹果手机,支付 2739 元。签收后官网验证却显示该手机从中国大陆以外地区购买,技术支持服务已过期。
更令人震惊的是 2025 年 3 月曝光的 “不锈钢锅” 事件:一款宣称采用 304、316 不锈钢的产品,经检测实际材质为 201 不锈钢,销量竟高达 65 万次;另一款 “铜芯” 抽水泵拆开后露出铝芯真容,功率远低于宣传值,消费者投诉后仅获 100 元补偿。
02 虚假营销的代价陡增
面对米哈游的侵权指控,拼多多曾辩称活动仅为 “营销创意”,试图规避法律责任。2024 年一审法院判决其赔偿 35 万元后,双方均提起上诉。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今年 5 月。浙江省高院二审判决中,除维持虚假宣传认定外,首次将 “原神”“原石” 等非注册商标元素认定为 “有一定影响的标识”,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范围。
法院特别指出:拼多多在收到律师函后仍持续侵权,并因 APP 下载量增加而获利,主观恶意明显。最终赔偿金额从 35 万元提升至 100 万元,涨幅近两倍。
这份判决创造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重要先例。它明确传递出信号:企业营销中需规避任何可能引发关联联想的内容,即使未直接使用他人注册商标同样面临法律风险。
法律对虚假宣传的惩戒早有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增加赔偿消费者三倍损失。在拼多多油锯虚假宣传案中,法院正是依据此法条判决商家 “退一赔三”。
03 低价策略下的责任困境
成立十年的拼多多,始终在增长与责任的钢丝上行走。
“百亿补贴” 曾是它攻城略地的利器,如今却成为假货的温床。2025 年 3 月数据显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 “百亿补贴” 的投诉高达 3 万余条,涉及化妆品、白酒等多个品类。
8 月 9 日,一名消费者在发货前申请退货,商家却以 “已发货” 为由拒绝,强行完成交易。该用户转向平台客服求助,得到的却是 “8 月 9 日处理完毕” 的空头支票,次日客服通道彻底瘫痪。
更具反讽意味的是平台自身承诺的坍塌。8 月 10 日某订单触发 “买贵双赔” 条款,与淘宝 12.6 元价差本应触发赔偿,但维权通道秒变 “迷宫”。用户无奈控诉:“让赔的时候就不赔了”。此类案例揭示系统性漏洞 —— 促销规则缺乏刚性约束,售后体系难承其重。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层面。广东阳江刀剪产业带商家坦言:拼多多的强制低价导致正品商家难以生存,假货反而大行其道。江苏睢宁家具电商产业带同样面临利润大幅下滑的困境,创新技术研发受到严重打击。
这种 “唯低价” 策略已引发恶性循环:
消费者因低价吸引涌入平台
商家为满足低价要求降低成本
产品质量下滑导致投诉增加
平台声誉受损倒逼更多补贴
拼多多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暴露了这种模式的代价:营收 957 亿元同比增长 10%,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 47% 至 147.42 亿元。其中营销费用支出达 334 亿元,同比暴涨 43%,平台不得不主动让利维持用户增长。
04 真变革还是公关秀?
面对乱象,拼多多并非毫无作为。在东海开渔季来临前,平台 “多多好特产” 专项小组深入舟山,为上百家海鲜商家提供类目运营、冷链物流支持。通过补贴降低梭子蟹等高损耗品类包装成本,试图建立品质生鲜供应链。
追溯其打假历史,2018 年 “双打行动” 曾创下 8 天关店 1128 家、下架商品 430 万件的纪录。当时承诺的技术升级方案,如 “山寨词搜索指向正规品牌”“人脸识别入驻审核” 等,直指山寨泛滥痛点。但七年过去,消费者仍挣扎在虚假宣传与强买强卖的泥沼中,说明治理体系尚未形成闭环。
面对持续发酵的信任危机,拼多多在 2025 年初成立 “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商保会),试图扭转局面。
今年 6 月的第二场商家座谈会上,平台推出三大举措:升级商家申诉机制、加码扶持高质量分商家、升级假冒伪劣治理体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假一赔十、劣一赔三” 的承诺,声称将对问题商家采取店铺限流、关停等处罚。
平台治理策略似乎也在调整。“商保会” 问卷显示,76% 商家认为打击假冒伪劣和羊毛党的举措 “比较有用”,82% 商家认可提升质量权重的措施。有家居商家反馈:“平台加强羊毛党打击后,恶意订单大幅减少,运营成本显著降低。”
这些举措尚未触及根本矛盾。当被问及 “百亿补贴” 假货问题时,平台仍将责任推给第三方商家,回避自身审核义务。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王维维律师指出:平台未尽合理注意义务导致消费者受损,应承担连带责任。
05 责任电商的必经之路
法律判决与平台整改的双重作用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路径逐渐清晰。
在舒某某诉拼多多店铺案中,消费者通过平台获取经营者信息后成功维权,法院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判决三倍赔偿,为线上维权提供了范本。司法实践中,消费欺诈的认定关键在于经营者是否存在故意误导行为。若因疏忽或客观条件导致问题,属合同违约;但故意虚构事实则构成欺诈,适用惩罚性赔偿。
构建健康的电商生态需要平台、监管与消费者的三方协同:
平台需建立从入驻审核到售后保障的全链条监管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虚假宣传的惩戒力度
消费者需留存交易凭证、聊天记录等证据依法维权
法律的重锤正在落下。浙江高院判决书那句 “商业自由不得滥用他人商誉”,如利剑刺破虚假营销的面纱。当拼多多宣布 “假一赔十” 的新规时,商家座谈会上响起了掌声 —— 这掌声里既有期待,也有疑虑。
消费者权益保护从来不是零和游戏。当平台愿意牺牲短期流量换取真实信任,当每个 “1 元抢购” 的承诺都经得起法律审视,拼多多才能真正撕掉 “误导” 的标签。
七年前 “双打行动” 中,拼多多曾誓言建立 “主体数据共享、违法行为大数据管理” 机制;七年后的今天,当法院判决书揭穿 “1 元抢万原石” 的骗局,消费者仍在黑猫投诉上排队等待客服回应。
8 月 25 日中报披露在即,资本市场或将关注点从 GMV 转向合规成本 —— 当虚假宣传的判决书与下滑 47% 的净利润相遇,拼多多需要证明:商业成功不应建立在用户信任的灰烬之上。
来源:华祥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