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场转角处兴起沉浸式戏剧体验,社区街巷间传承古老非遗技艺,城市书房里静享美好阅读时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河北各地涌现出众多特色鲜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空间犹如城乡文化脉络中闪耀的星火,给群众带来文化新体验的同时,也为各地文化发展注入了新
■阅读提示
商场转角处兴起沉浸式戏剧体验,社区街巷间传承古老非遗技艺,城市书房里静享美好阅读时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河北各地涌现出众多特色鲜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空间犹如城乡文化脉络中闪耀的星火,给群众带来文化新体验的同时,也为各地文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来,河北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模式,着力培育打造有特色、有颜值、有温度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乡文化品位,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依托书店、图书室等打造公共阅读空间;依托美术馆、展示馆、驿站民宿等打造文化艺术空间;把握乡村定位,尊重自然生态,凸显乡村特色,打造乡村文化空间。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建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100余个,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近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周淑英(右)在石家庄湾里庙步行街周淑英剪纸工作室为河北科技大学学生讲解剪纸技艺。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多业态跨界融合
丰富阅读场景
位于保定市莲池区军校街49号的直隶尚书房,是一个集阅读、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公益书店,其颇具特色的外观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拍照打卡。
7月18日,记者在这里遇到了正在阅读图书的保定市民张芸轩。“这里环境特别好,离家也近,看书累了就点上一杯咖啡,或者去休闲区拍拍照,读书娱乐两不误。”张芸轩告诉记者,2018年直隶尚书房开始营业后,她就经常过来,有时还会参加一些书房举行的公益讲座、生活美学课等活动。在她看来,这种就在身边的公共阅读空间,在炎炎夏日为人们提供了一处清凉之地,又能充实精神世界。
“直隶尚书房目前有两家店,都是由老旧建筑改造而成,在保留原有特色基础上,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直隶尚书房负责人李建辉介绍,两家店总面积3250平方米,其中有600平方米免费阅读自习空间、6万册免费借阅图书、4处文化活动空间以及甜品咖啡、生活美学等空间,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目前直隶尚书房已经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0余期,直接受众达6万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李建辉说。
坐落于石家庄市桥西区站前街6号的新汇文·文化创意体验中心,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化新空间。7月5日,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学生东小涵来到新汇文三楼阅读区复习功课。她还记得第一次来新汇文时,这里的一切都让她充满了新鲜感。一楼啡页书咖溢满咖啡香气,二楼花艺区摆满了鲜花和绿植,三楼中式书房还有宋式点茶、插花等体验活动。“新汇文改造之前是汇文书城,那时候也来这里买过书,感觉就是很传统的书店模式,没有现在这么多业态。”在东小涵看来,如今的新汇文已经远远超出书店范畴,更像是一个文化与创意集合的动态空间。有时候学习累了,她就会点上一杯咖啡,坐在阶梯图书区找本书读一会儿,享受片刻的放松。
“作为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融合创新发展的探索性门店,新汇文打造了一个集图书、花艺、咖啡茶饮、文创商品、手作体验、共享书房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体验新空间,还增加了商务洽谈、休闲交流、文化展演、私人定制等功能。”新汇文·文化创意体验中心副经理张宝月说,新汇文的目标是成为大众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的打卡地,成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
如今,像直隶尚书房和新汇文这样集图书展销、文创售卖、国风体验、展览展示等为一体的文化新业态,构筑起城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个个富有时代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小而美的城市书房、焕然一新的文化创意体验中心、充满温情的读书驿站、全天候运营的时尚书店……在河北,这些分布于街头巷尾的新型阅读空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它们突破传统模式,通过“图书+”的多元业态融合,在为市民提供良好阅读体验之余,更以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的温度与创意的脉动。
创新演艺形式
打造沉浸式观演体验
7月4日晚,河北省艺术中心造艺空间内人气爆棚,一场沉浸式互动演出在这里上演。开场前,在入口处等待的观众苑美艳对即将开始的这场悬疑戏剧期待不已。演出开始后,她手持人物关系图和角色卡,跟随演员在多个场景间穿梭,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寻找线索。
这场沉浸式演出打破了传统观演边界,让观众从静默的旁观者转化为戏剧的共创者,与演员通过即兴互动共同编织剧情走向。这种深度参与,带给观众全新的观演体验。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沉浸式演出,感觉新鲜又奇特。在这里,传统戏剧表演中的舞台消失了,演员来到观众身边,而观众则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部分。”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苑美艳沉浸在不同的场景和剧情中,这种戏剧体验让她感觉特别过瘾。
“造艺空间在配备剧院专业级灯光音响的基础上,摒弃了传统阶梯式座椅,为观众打造突破镜框式舞台和360度环绕式影像沉浸效果,有效满足观众在剧场内沉浸式、强互动等观演新需求。”河北省艺术中心造艺空间工作人员介绍,自去年3月开业以来,造艺空间已经举办各类沉浸式演出、文化沙龙130余场。这座由传统艺术场馆打造的演艺新空间,以“剧场+”的模式融合多重业态,正在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新打卡地。
石家庄市北国商城九楼的上座儿沉浸式戏剧空间,是省会另一处颇具知名度的演艺新空间。这处经过创意设计、光影技术改造等升级转变的文化场所,如今已成为一座让观众可以沉浸式观看和参与演出的小剧场。
“与传统剧场内的戏剧演出相比,上座儿沉浸式戏剧空间打破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界限,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察到演员的神情,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甚至参与到剧情中来。”上座儿沉浸式戏剧空间主理人李立寅说,该戏剧空间自2023年5月开放以来,推出《山海经·童行山海》《戏法·幻梦》《守护中山国》等一系列原创剧目,目前演出已超过600场。未来该戏剧空间将探索新题材和形式的演出,为观众带来更多元化的戏剧体验。
与传统大剧场相比,造艺空间、上座儿沉浸式戏剧空间等演艺新空间的观剧体验更贴近观众需求,同时丰富的演员组合、更新率较高的原创戏剧、演出结束后与主创团队的双向互动等,也加深了观众对演出的兴趣和认可,吸引更多人在闲暇时间观剧打卡。而这种演出空间与商业空间的巧妙融合,演艺与消费业态资源的互惠互认,也让城市有了更多文化味道。
乐享“零距离”
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大家看李叔同的书法特点,由早期刚猛劲健的北魏书风,到后来含蓄圆融的禅意书风,再到晚年时具有超脱俗常的意蕴。”7月20日,“楷书正仪·法度与风骨”书法主题讲座在秦皇岛龙玺美术馆举办,来自该市各行业的书法爱好者会聚一堂,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龙玺美术馆副馆长高宏介绍,该馆2021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举办过书画展览、公益讲座等多种活动,年接待量已突破3万人次。“目前,我们馆藏有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等书画名家的300多幅作品,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艺术盛宴。”高宏说。
在石家庄市新华区湾里庙步行街,周淑英剪纸工作室、郝友友烙画工作室、郭海博铁板浮雕工作室向来往游客展示着燕赵非遗之美。
“这幅剪纸作品叫《蛇盘兔》,你们看,在蛇的身上其实藏着365个小‘福’字,寓意天天有福。”7月5日,周淑英剪纸工作室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周淑英,正在向前来参观的河北科技大学学生介绍自己的剪纸作品。
“周淑英老师真是心灵手巧!一把刻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缤纷多彩的世界。”在河北科技大学动画专业学习的杨凯璇,一进工作室就用手机拍个不停。当“正太饭店”“正定古城四塔”等熟悉的历史地标化作剪纸艺术出现在眼前时,她由衷地发出一声赞叹。“没想到逛个街还能看到非遗展,并能亲身体验来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教学。”杨凯璇说,正是这种出门就到、推门就进的公共文化空间,让她感受到原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自己并不遥远。
不仅在城市,分布在乡镇的一些公共文化空间,也成为丰富百姓生活、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
衡水市武邑县贾史庄村乡村记忆展览馆不仅展示犁、耙、耧等传统农具,还组织丰收节展演等多种文化活动,成为当地展示乡村文化、守护历史记忆等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保定市高阳县傅家营村乡村记忆馆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承载着村民割不断的乡情乡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近年来,河北各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立足城乡特点,加强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按照规模适当、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在城市商圈、文化园区、旅游景区、城乡社区等创新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扩大群众文化生活覆盖面,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让优质文化资源不断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从城市书房到演艺新空间,再到文化驿站、村史馆……这些遍布燕赵大地城市乡村的公共文化空间,或融合传统历史文化元素,或加入旅游、深度体验等,为人民群众构筑起一座座文化新地标,如星火般点亮百姓美好生活。(河北日报记者 田恬)
■记者手记
让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在湾里庙步行街非遗工作室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北国商城上座儿沉浸式戏剧空间欣赏高水平戏剧演出,在直隶尚书房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这些位于群众身边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在让优质文化资源变得触手可及,更让整座城市充满人文气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河北各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散落在商场社区和街头巷尾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在重新定义着城市的文化图谱,让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的肌理。
如今,人们可以在商场里看一场演出,在社区茶楼听一场相声,在24小时书店享受深夜阅读的静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让艺术欣赏从“特意为之”变成了“偶遇之美”。
采访中记者发现,河北在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过程中,或选择在现有商业空间植入文化元素,或是对闲置场所进行文化功能改造。比如保定直隶尚书房(半亩方塘店)由闲置锅炉房改造而成,秦皇岛龙玺美术馆由老旧演艺场所改造而成,石家庄新汇文·文化创意中心在汇文书店原址进行改造升级等。这种因地制宜的方式既盘活了存量资源,又避免了重复建设。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更重塑着文化供给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从“提供什么看什么”,转变为“需要什么提供什么”。
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还有社会力量的参与。在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由企业支持的城市书房遍布主要商圈。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模式,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激发了社会活力。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带来的改变是深层次的。周淑英剪纸工作室每年举办超百场活动,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河北省艺术中心造艺空间已经成为热门演艺打卡地,还有观众从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远道而来观看演出。
夜幕降临,石家庄街头依然热闹非凡,商场里的文化市集人头攒动,步行街上“遇见艺术”演出掌声不断,城市书房灯光依旧……它们照亮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温暖着城市的精神家园。
文化建设的真谛,在于能否让文化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百姓日常生活。当每个人都能在转角处与文化不期而遇,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城市便有了灵魂,群众便有了归属。而这样的城市,才是真正有温度、有底蕴的城市。(田恬)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