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伙神似溥仪获赞百万:AI识别其照片为末代皇帝溥仪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5 12:21 2

摘要:他的复古照被AI直接识别成“溥仪”,紧接着在故宫那条视频冲上千万播放,点赞过百万,一个1996年出生的安徽小伙,就这么在红墙影子里走成了热点。

他的复古照被AI直接识别成“溥仪”,紧接着在故宫那条视频冲上千万播放,点赞过百万,一个1996年出生的安徽小伙,就这么在红墙影子里走成了热点。

我第一次听说他,是朋友发来一张天坛的照片:“看这不是溥仪吗?”

我凑近看细节——圆框眼镜,中山装,下巴的线条和眼神的神情,确实让人恍惚。

但他不叫爱新觉罗,他叫付强。

北京的导游如今也会半真半假地对游客说,你早来一会儿,可能能撞上“溥仪”。

这不是景区安排的NPC,而是一个背着相机、自己剪视频的普通人。

付强从小就被说像,最早是中学历史老师打趣:你这份神似,天生的。

可那会儿他并不当回事。

毕业后,他做过房地产销售,忙过后厨,也发过传单,换了几份工作,长相反而成了困扰。

很多人劝他试试短视频,他却性格内向,连朋友圈都不愿意露面。

直到2024年春天,他在故宫随手拍的一条视频,像突如其来的风,一下把他吹上台前。

那条视频火得离谱,留言里清一色的“太像了”,还有人认真分析他的五官比例。

等他把天坛那张复古照丢进AI识别工具,结果弹出来的名字,正是“末代皇帝溥仪”。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过去让他躲躲闪闪的“像”,也许就是命运塞给他的门票。

决定做内容之后,他把生活搬到了北京。

日常不过是走路:沿着故宫的红墙,穿过北海的白塔影子,绕到颐和园的廊柱下,再去胡同口买一杯豆汁。

镜头里,他偶尔停下,抬头看树,或者和一位大爷点头致意。

更多的是路人的反应——先是愣住,再是笑,最后有人小声商量:要不要上去合个影?

这些反应组成了视频的骨架,真实得像你此刻就站在他对面。

为了更像,他做的准备其实很“穷讲究”。

中山装买了一套,几百块;眼镜本来就近视,挑了副圆框,200元以内;发型每月修两次,出门前抹点发胶,维持自然的光泽和弧度。

他不会化妆,也不修容,洗把脸就上街。

他知道,最可贵的不是完美的皮相,而是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的神情,松弛又克制。

我喜欢看他走路的视频。

夏天的风吹动衣角,游客拿着小风扇,导游举起小旗喊集合;有孩子被家长拽着往前走,回头还在盯他看。

北京城的烟火气就这么洒在镜头里,而他像从旧照片里走出来,恰好站到了当下的光里。

你说新奇,它确实新奇;你说猎奇,也说得过去。

但当镜头放慢,你会发现他有一种不急不躁的诚恳,像在给每一个回头看他的人,留出一个微笑的空位。

账号做起来后,他的粉丝很快冲到60多万,单条视频点赞过百万。

横店、天津张园等地也发来邀约,邀请他去体验拍摄。

这些机会让曾经紧巴巴的日子松了口气。

他对赚钱不避讳,说在北京“还过得去”。

没有签约公司的豪华包装,没有拍摄团队替他出主意,所有内容都是他自己拍、自己剪。

白天走路,晚上查资料,周而复始。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笑:没什么,做得开心就不觉得累。

你要问他查什么资料?

一部分是“神似”的功课,他翻历史片段,找溥仪不同时期的举止习惯,也会看《东京审判》这样的影片;更多是定位自己的内容边界——怎么拍,才不止是“长相”的消费。

他说得很直白:等粉丝再多一些,想借这个形象讲讲细节,比如故宫哪条廊下,曾经出现过一个重要的转身;比如哪次回望,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这些话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但我愿意等。

当然,热度从来不是只有掌声。

他也收过刺耳的评论,有人骂“满清余孽”,把玩笑当成了戾气。

他的应对也简单:“不看。”

他说,互联网就是这样,再好的内容,也有人不喜欢。

以前为这张脸烦恼,现在反倒感谢它给了自己一条独一无二的路。

我听到这句时,心里是认同的。

成年人最大的松弛,也许就是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然后用它,做一点好玩的事。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有个弟弟,长相神似溥仪的弟弟溥杰。

两兄弟站一起,像极了某张泛黄的合影。

他计划找个时间把弟弟拉进镜头,来一期“历史彩蛋”。

我想象过那一幕:两个人在午后的什刹海边碰面,风吹得水面起皱,哥哥递给弟弟一副圆框眼镜,弟弟接过来,笑得有点腼腆。

镜头一转,弹幕齐刷刷地“啊这,DNA才是最好的化妆师”。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这种靠“像”走红,是昙花一现吗?

不是没这个可能。

我见过的类似案例里,有人把“像”做成了风格。

比如有位博主把“溥仪”穿越到现代,梳大背头、穿中山装,加上黑墨镜,在城门口跳起社会摇,历史和现代的碰撞让人会心一笑,粉丝两个月里涨到百万出头。

也有人像那位酷似奥巴马的非洲小伙,靠日常更新,走进活动现场,让生活拐了一个弯。

关键还是走红之后,你拿它做什么,是只逗笑,还是往里装点东西。

对付强来说,答案似乎在生成。

他不躲避“像”,也不被“像”拽住脚踝。

他试着给自己的形象装上内容:一段小小的历史考据,一个地方的旧闻,甚至某段仪式感的复刻。

比如在天坛拍复古照,不只是穿对衣服,还要找对光,等对风。

再比如在颐和园的长廊里停一会儿,提一嘴那年那事儿,然后轻轻走远。

氛围就起了,人也就跟上了。

我很在意他镜头里的“普通人”。

导游忙着招呼,游客冒着热气找角度,清洁工推着手推车走过,回头看他一眼,又低头继续干活。

这些人被他的出现逗笑了,却也没有被打扰。

北京城像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容得下这个玩笑,也不把它当回事。

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偶尔有惊鸿一瞥,更多时候还是低头过日子。

钱这件事,他说“比过去好一点”,听着朴实。

我更愿意相信,这种朴实是他能走远的底色。

内容行业花团锦簇的迷墙背后,是无数个日复一日的剪辑夜晚。

你需要耐心,需要稳定输出,还要不被“数据好不好”绑架。

靠脸吃饭容易,靠脸和脑子一起吃饭,才有水位。

把一张“神似”的脸,做成持续的“叙事载体”,这件事值钱,也值心气。

至于那些嘲讽和标签,就让它们停在评论区吧。

一个人选择把自己放在城市的光影里,接受目光,也承受误会,这本身就需要一点勇气。

更何况,他已经把这份勇气转化成了路上的脚步声。

你看他走过来,步子不快,偶尔和人点头,像是在说:别急,我们慢慢来,把好玩的事讲清楚,把该记住的人和事,认真记一记。

我忽然想到一个细节。

有人问他,你会不会怕被“像”困住?

他想了想,说:不会啊,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门,门后面走不走得远,还是得靠自己。

我挺喜欢这句话。

因为你看,很多人的烦恼,恰恰来自想要一把“万能钥匙”。

而他把那把钥匙,当成了一个入场券,然后开始走路了。

等他哪天真的开始系统讲历史,我希望他能在讲述里保留那些“人味儿”。

比如溥仪在某个清晨推开窗时看见的云,或者在某个决定性的夜晚,灯芯跳动的影子。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年表,它和当下的夜风、地砖的温度、风吹过屋檐的声音,都是连在一起的。

用当下的脚步丈量过去的路,这件事,本身就有一种温柔的力量。

最后,我想给他一个小小的祝愿:继续走在北京的街头,继续被人误认,也继续被人认出。

等到某一天,大家谈起他,不再只说“像”,而是会说——这个人,用一张似曾相识的脸,讲了些值得记住的故事。

愿我们在屏幕那头,也能把笑意留给他,把耐心留给时间。

来源:丰盛和富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