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荣、冯兴亚、贾建旭、何小鹏……车企大佬为何争相拜任正非的“码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5 13:51 2

摘要:上任仅11天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亲赴深圳,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展开了一场长达几小时的战略对话。朱华荣在社交平台透露,双方不仅深度研判了“未来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任正非更对长安汽车、阿维塔品牌的发展“提出针对性、指导性意见”。会面过后,

在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赛点上,“华为现象”正席卷中国车企高层。

上任仅11天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亲赴深圳,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展开了一场长达几小时的战略对话。朱华荣在社交平台透露,双方不仅深度研判了“未来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任正非更对长安汽车、阿维塔品牌的发展“提出针对性、指导性意见”。会面过后,朱华荣用“视野、格局、睿智、激情”形容这位科技企业领军者,透露出传统车企对科技公司战略思维的认同。

值得玩味的是,这已是第四家车企掌舵人主动向华为“取经”:从2024年广州车展前夕上汽集团总裁贾建旭拜访后催生鸿蒙智行“第五界”尚界品牌,到2月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的“企业治理求教”,再到40天前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的“交流学习”,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智库正以超预期速度释放。

当车企掌门人不约而同将深圳设为“必修课打卡地”,折射出传统汽车业怎样的焦虑?当智能化成为决定车企生死的核心变量,头部车企密集向华为靠拢的背后,是技术突围的捷径,还是产业话语权重构的开端?华为模式又能否真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跨越转型深沟的通用答案?

01

智能化生死局

中科创客数据显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40%以上,到2030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主流;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约2152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822亿元。

在这场变革中,智能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前景,成为关乎车企生死存亡的核心命题。Canalys预测,2025年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将达9.3%,L3级达4.6%,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

从车企的财务数据来看,智能化转型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十分明显。研发投入的持续攀升成为车企的沉重负担,据不完全统计,主流车企在智能化研发方面的投入占营收比例从2020年的平均5%左右,跃升至2024年的10%至15%。以比亚迪为例,2025年一季度,其研发费用达到142.23亿元,甚至超出同期归母净利润,累计研发总额已突破1900亿元。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车企在智能化赛道上不敢有丝毫懈怠。新势力车企凭借对智能化技术的率先布局,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对传统车企形成巨大冲击。但客观来看,造车新势力在智能化赛道上并非一帆风顺。尤为严峻的便是资金压力,智能化研发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高额资金。但新势力车企大多还处于亏损状态,尚未实现盈利,资本市场在经过初期的狂热后,对他们的估值也逐渐回归理性,投资变得更加谨慎。这使得新势力车企在资金获取上愈发艰难,而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智能化研发的进度必然会受到影响。

传统车企转型更为艰难,硬件思维与软件敏捷开发存在本质冲突。一方面,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车企长期积累的硬件制造优势逐渐被削弱,而在软件开发、算法优化等方面却明显滞后。另一方面,智能化转型需要构建庞大的技术生态体系,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这对车企的技术整合能力和跨领域协同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许多传统车企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型所需的能力构建。

面对智能化生死局,车企急需找到技术突围的有效路径。上述拜访华为的四家车企覆盖国企、民营、传统以及造车新势力等中国汽车产业的主要市场主体类型,不仅反映了行业对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技术认可度,更揭示了不同体制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差异化合作策略。这也正是众多车企掌舵人纷纷向华为靠拢的重要原因。

02

华为如何赋能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在2024年迎来里程碑式突破,根据华为2024年年报,其全球销售收入达8621亿元,同比增长22.4%,净利润626亿元,创史上第二高收入。其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首次实现当年盈利,以474.4%的收入增速成为最亮眼的增长极,全年营收达263.53亿元。印证了其全栈自研技术路线的商业可行性。

这一成绩背后是华为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和日趋完善的技术矩阵,4月发布的乾崑智驾ADS 4.0系统采用创新的WEWA架构实现端云协同,通过AI训练AI的范式重构了传统感知决策体系,配合CAS 4.0五维安全体系,构建了从L2到L3的完整技术闭环。同步推出的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0和乾崑车控XMC系统,进一步强化了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全栈能力。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副总裁迟林春在近期表态中揭示了车企选择华为的核心逻辑。面对智能化转型的紧迫性,车企既需要保持品牌自主性,又亟须突破技术瓶颈。华为多种合作模式,满足了不同发展阶段车企的差异化需求,便于客户选择。全栈模式为转型期的传统车企提供完整解决方案,零部件模式帮助车企快速补强特定技术短板,模组模式则给予技术领先车企充分的定制化空间。

汽车行业分析师田里对记者表示:“选择华为本质上是购买时间窗口。有一家车企的内部测算显示,若要自主构建同等能力的智能驾驶团队,至少需要投入50亿元和3年周期,而华为方案可实现12个月内量产落地。”

以华为与广汽的深度合作案例来看,华为盘古大模型和AI技术成功融合流程、数据与智能技术,为传统汽车研发注入全新活力,构建起一个“数字原生+AI驱动”的高效智能化研发体系,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质量,并推动商业模式的升级。在产品设计中,生成式设计通过盘古大模型优化车身曲面,风阻系数优化至0.197,比传统方式提升20%,开发周期缩短3个月。在自动驾驶研发领域,合成数据引擎每日生成100万公里极端场景数据,长尾场景覆盖率达99.9%;自动化标注效率提升50倍,L4泊车算法迭代压缩至2周。AI显著加速了复杂技术研发。

汽车行业分析师林述成认为,华为在年报中特别强调其“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定位,这种克制的自我定义既规避了与车企的直接竞争,又凸显了技术赋能的价值主张。

林述成向记者指出:“华为的目的在于通过开放共赢的商业模式,将自身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基础设施,其既保持了在芯片、算法、云服务等核心领域的领先性,又为车企在智能化浪潮中保留了关键的品牌自主权。在研发投入持续高企的行业背景下,华为模式为车企提供了一条兼顾效率与自主性的现实路径。”

03

长安求技术,广汽创高端

长安汽车与华为的合作已超越单一品牌范畴,进入战略协同新阶段。尽管阿维塔作为华为HI模式的标杆项目已运作四年,但其市场表现与智选车阵营仍存差距。这一现状正在通过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得以改变。2024年8月,长安旗下阿维塔科技战略投资华为车BU独立实体引望公司,持股10%,成为首家外部投资者,较赛力斯注资提前5日完成交割。

此次资本合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方面,长安升格央企后,其入股为引望搭建智能化开放平台提供了关键背书;另一方面,双方合作模式升级为HI Plus,华为已派驻近千名工程师进驻阿维塔重庆基地,共同开发2026年推出的首款共创车型。这种深度绑定既保留了长安的制造主导权,又实现了华为技术的全栈赋能。

朱华荣履新后首访任正非的举动,折射出双方对智能汽车产业格局的共识:在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唯有通过资本纽带+技术共享的深度协同,才能突破现有合作模式的边际效益递减。随着央企资源的注入,阿维塔有望在华为技术体系与长安制造能力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这或将成为HI模式价值重估的关键转折。

同样履新不久的冯兴亚也在6月底赴深圳拜访任正非,核心议题直指双方合资企业华望汽车的运营规划。

今年3月,由广汽集团投资设立的新公司华望汽车正式成立。新公司将作为“GH项目”的实体载体,全面集成华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及智能车控三大核心技术模块。“华望作为广汽与华为深化合作的关键落子,携广汽制造+华为智能优势冲击高端智能新能源车市场,是番禺行动改革的重要一环。”冯兴亚如此强调。

与鸿蒙智行体系下的合作模式不同,华望汽车采用独立品牌运营策略。其首款量产车型计划于2025年年中上市,目前已在40个重点城市启动代理制渠道布局。广汽集团告诉记者:“华望汽车将在智能化、生态和品牌协同等方面深度融合广汽集团与华为各自优势,并对标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IPMS(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体系经验构建全新的流程,贯穿产品定义、营销以及生态服务等环节。”这意味着华为不仅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更将输出其成熟的爆品打造方法论。

8月13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召开了第七届董事会第8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广汽埃安投资华望汽车的议案》,同意其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向华望汽车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增资6亿元人民币。此次增资完成后,广汽集团将直接持有华望汽车71.43%的股权,并通过广汽埃安间接持有28.57%的股权。

广汽集团通过资本纽带强化与华为的技术协同,旨在重构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当前产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广汽正以华望项目为支点,构建“制造基底+智能赋能”的新型产业联盟,其本质是对下一代汽车产品标准制定权的战略性争夺。

04

小鹏补强,上汽抢中端

今年2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低调造访华为总部,与任正非展开深度交流。值得注意的是,与多数车企不同,小鹏始终坚持全栈自研路线,这使得此次会面更具战略意义。何小鹏将交流定位为“科技与企业治理层面的经验探讨”,而非单纯的技术合作。

但在此会面结束3个多月后,小鹏汽车联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了车载AR-HUD——“追光全景”抬头显示。官方介绍,这是小鹏全栈自研软件与华为顶级硬件强势联动,交出的“AR-HUD 终极答卷”,优化了清晰度、对比度、显示范围等用户体验,还解决了眼球频繁变焦导致的眩晕问题,该技术将率先搭载于小鹏G7。此次技术合作虽未形成深度战略绑定,但明显受到双方高层会谈的直接影响,展现出技术路线趋同的企业仍能建立互补性协作关系。

更深层次看,这次合作揭示了智能汽车产业的新趋势:在核心赛道高度重叠的背景下,头部企业正探索从竞争走向竞合的新范式。正如任正非展现的开放姿态所示,在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技术共享与生态协同的价值已超越零和博弈。

2024年广州车展前夕,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携国内销售负责人俞经民低调造访华为总部。任正非亲自接待,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陪同出席。有消息称,在此次会谈中任正非对余承东说:“上汽表现优异,我对合作前景充满信心。”

这次并没有过多曝光的会晤为双方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当时华为鸿蒙智行已在20万元以上市场完成四个品牌布局,但余承东坦言成本控制难以覆盖20万元以下区间。贾健旭当即表态:“上汽具备成熟的成本管控体系,若能降低智能驾驶和座舱系统成本,我们可共同开拓这一细分市场。”

基于会谈成果,双方快速推进合作项目。依托上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首款合作车型“尚界”在供应商发包后仅15天即完成前期准备,预计9月30日正式上市。按照规划,2025年还将有三款新车型陆续投放市场。这一合作模式有效填补了华为在中端市场的布局空白,同时为上汽注入了智能化新动能。

任正非的会客厅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策源地。无论下一位来访者是谁,业界关注的焦点都已从“谁来拜访”转向“将达成何种战略共识”。这家坚持“不造车”的科技企业,正通过一次次高层对话重塑行业规则。其影响力不再源于传统意义上的产能或销量,而在于对智能汽车产业底层逻辑的深刻把握。这揭示了一个产业变革的新范式:真正的行业颠覆者往往不是产品制造商,而是核心技术与生态标准的定义者。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