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智化重构能源价值 以全周期共创生态未来——对话海尔新能源副总裁、海尔绿能董事长兼总经理季晓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5 14:37 2

摘要:提到青岛,除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丽生态,在中国人印象中,它还是中国家电制造业之都,拥有以海尔为代表的一众民族品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尔集团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

提到青岛,除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丽生态,在中国人印象中,它还是中国家电制造业之都,拥有以海尔为代表的一众民族品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尔集团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累累硕果。

在“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之际,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兼中国能源报常务副总编辑焦翔一行走进海尔工业园,实地探访数智化能源系统与全生态解决方案落地场景,并与海尔新能源副总裁、海尔绿能董事长兼总经理季晓健女士围绕行业竞争破局、数智化技术赋能、生态协同实践及全球化布局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不做单一的“交钥匙工程”,而是成为新能源资产的“长期合伙人”

中国能源报:当前,新能源产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内卷式竞争”问题。尤其是在光伏、储能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海尔新能源提出自身“分布式数智化智慧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定位。应该如何理解海尔新能源“服务商”与传统设备供应商(EPC)的差异?

季晓健:传统EPC做的是“交钥匙工程”,本质是施工思维,电站并网即意味着服务结束。但今天的新能源行业,已经进入“运营为王”的时代——电力市场化交易、碳资产变现、数字化运维,这些都不是传统EPC能解决的。

海尔新能源从创立伊始就将自己定义为全生命周期资产运营的服务商,而非短期开发商。我们打造的“数智化+一体化+全周期资产运营”能力,让光伏电站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能持续创造绿电收益、碳收益、电力交易收益的“智能资产”,我们关注的是未来25年的资产增值,电站竣工验收才是服务的开始——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从运维到能碳管理的全链条数字化,确保每一度电价值的最大化。我们与用户共享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增值红利——让能源从“产品”变成“服务”,从“保值”转为“增值”。

这本质是商业逻辑的升维——传统模式在红海中内卷造价,而我们在蓝海中创造“能源即服务(ESA)”的增量价值。就像海尔集团从家电制造商转型为物联网生态品牌,海尔新能源的目标是成为新能源资产的“长期合伙人”。

■■依托“本土化”运营,走出“全球化”进程

中国能源报:刚才您提到,海尔集团从家电制造商转型为物联网生态品牌。那么,海尔集团全球化的产业布局,是否给海尔新能源的“出海”带来便利?面对国际市场,海尔新能源将哪些区域看作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季晓健:我们当前锁定的核心战略区域是东南亚、南亚、欧洲和中东非这四大片区。

集团的全球化积淀确实为我们新能源业务的出海提供了“加速度”:品牌积累了良好的本地市场口碑和消费者信任,这为我们新能源产品与解决方案的进入打下了坚实的品牌基础;同时,集团在这些市场构建的广泛且成熟的销售、服务与合作伙伴渠道网络,可以直接赋能新能源业务快速落地和渗透。

中国能源报:在出海模式上,海尔新能源有什么重要的转变?

季晓健:说到出海的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模式转型,从2023年之前的以贸易出口为主,现在转向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本地化服务+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综合服务模式;二是组织深化,为支撑这一转型,我们在这些战略区域设立本土实体公司,例如泰国公司、新加坡公司等,从国内选拔优秀的区域总监外派,与当地团队深度融合,构建更贴近市场的本土化运营能力。

■■构建一体化数智能源核心竞争力

中国能源报:“双碳”目标下,中国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在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海尔新能源如何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季晓健:核心竞争力在于三点:全场景一体化方案、数智化的运营能力以及技术创新力。

在全场景一体化生态方面,我们构建“发—储—管—售”一体化能力,以用户真实负荷定方案(以荷定源)。升级三大核心场景解决方案矩阵:家庭微电网、村级微电网、工商业微电网,并辅以移动微电网作为灵活补充,实现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生态。以工商业微电网为例,我们为工商业企业提供软硬件结合的“光伏+储能+充电+智慧能源管理系统+AI能源机器人”的一站式服务,建设零碳园区解决方案。AI能源机器人依据企业实际生产负荷,精准调控发电、储能与充电设施,实现削峰填谷降费。更进一步制定优化的电力交易及能碳管理策略,将能源成本中心转化为收益中心。

我们利用数智化运营能力,建立了覆盖项目“规划—建设—运营—交易”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运营平台,将传统能源项目依赖“经验驱动”的模式,升级为“AI数据驱动”,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为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碳管理提供了实时决策支持。

技术创新上,海尔新能源的智能微电网边缘智控AI能源机器人,作为微电网的“智慧大脑”,能够精准调度 发、储、用、管,支撑“以荷定源”,实现防逆流、台区互济等复杂优化,真正做到“能感知、能决策、能执行”,构建了一套高效、完整的智能微电网系统。同时我们自研的AI储能及逆变器产品,为智能微电网提供了核心硬件支撑与智能协同能力。

■夯实差异化优势,聚焦数智化运营与海外拓展

中国能源报:4月份,海尔新能源进行了超7亿元融资,接下来的发展重点规划是什么?

季晓健:作为海尔集团旗下唯一的新能源主体,此次成功完成超7亿元融资,是市场对我们过去两年多战略定力与初步成果的认可,更为我们加速能力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动能。

关于融资后的发展重点,核心在于夯实差异化优势,契合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趋势,将聚焦两大方向:

一方面,强化“数智化”资产运营能力。我们判断,新能源下半场的竞争关键在于精细化运营效率。为此,我们正战略性投入关键系统建设:如虚拟仿真平台、自研的电力交易决策系统,虚拟电厂平台(VPP)等。

另一方面,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实现“国内+海外”双轮驱动。依托海尔集团丰富的“出海”经验,我们目标在未来几年内将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50%以上。海外拓展聚焦三大关键:一是差异化产品方案,针对不同市场研发定制化的方案,更多自研的海尔品牌的套系产品正逐步上市,满足不同国家的用能需求;二是创新商业模式及应用场景,与本土化金融机构合作,洞察当地用户用能结构,创新区域化金融模式及应用场景,如东南亚的融资租赁模式,欧洲的动态电价应用,中东非的离网光储一体化场景等;最后是深度本地化建设,在重点区域设立仓储中心、组建本土化团队,确保服务响应速度与质量。

这个行业确实“卷”,但卷在同质化集中在低附加值领域。我们通过这次融资,就是要更坚决地投入到能力建设、海外拓展和模式创新中去,走一条“面平点高”、有技术门槛、有长期价值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记者手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从青岛的园区到全球新能源布局,海尔新能源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企业在新能源赛道新方向——以全生态协同破解“内卷”困局,以技术创新夯实竞争力。这份基于“用户价值”与“长期主义”的坚守,不仅勾勒出企业的百亿蓝图,更让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根据形势变化增长本领才是决胜之道。海尔新能源的实践证明:跳出单一EPC思维,深耕全生态场景,依托产业链韧性与系统能力,在变局中开新局方能脱颖而出。这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贡献更多力量的原因所在。(本报记者 付楠楠 本报实习记者 吉娜)

来源:中国能源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